运动中常见的疾病与防治

时间:2022-06-28 07:49:49

运动中常见的疾病与防治

【摘要】运动中遭受疾病是经常发生之事。本文阐述了抽筋、晕厥、低血糖及中暑四种运动中常见疾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运动;疾病;防治;抽筋;晕厥;低血糖;中暑

一、抽筋

肌肉不自主的强直收缩,局部疼痛、发硬叫做抽筋。抽筋的常见原因是突然寒冷的刺激(如冷水、冷空气等)和大量排汗后体内缺乏盐分。此外身体过于疲劳、临场紧张和动作不协调等等也会造成抽筋。在运动中较容易发生抽筋的部位是小腿和脚趾。

解除抽筋的方法,主要是牵引抽筋的肌肉,使它伸长和松弛。例如,小腿肚抽筋和脚趾向下抽筋时,可将抽筋腿的膝关节伸直,用力将脚掌和脚趾向上扳,即可使抽筋缓解。如果效果不行,小腿肚抽筋还可用手指重按承山穴;脚趾向下抽筋露马脚重按涌泉穴,然后对小腿后面做自下而上的快速重推摩,全手揉捏和轻拍,以帮其缓解。缓解后再轻推、缓慢揉捏一会,并注意保暖。如果游泳时发生腿肚或脚趾抽筋,就应立即用两手和没有抽筋的脚仰游回岸,或先吸一口气,仰浮于水面呼救,切不可慌张,以免发生溺水。

为了预防抽筋,夏季锻炼应适当饮用淡盐水;冬季锻炼要注意和做好准备活动,在水中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当有寒战或疲劳感觉时应及时出水。

二、晕厥

由于脑部突然缺血而引起的一种暂时推动知觉的状态称晕厥。在长时间站立、下蹲过久骤然起立、精神过于激动或带病参加剧烈运动等情况下,都可能发生晕厥。在田径运动中运动员赛跑后,如果立即站立不动,由于下肢的毛细血管和静脉推动了肌肉时对它的挤压作用,加上血液本身的策略关系,大量的血液积聚在下肢舒张的血管中回心血量减少,心办理出血量也会减少,从而使脑部突然缺血,引起晕厥。这种晕厥叫做“策略性休克”。

轻度的晕厥,一般在昏倒片刻脑贫血消除后,知觉即可恢复,清醒过来,但醒后仍有头昏现象。对较重的晕厥都急救时,应使其平卧,头部放低,不用枕头,足部略高,松解衣领,注意保暖,用热毛巾擦脸,自小腿向大腿做重推摩各全身揉捏。如不清醒,可针刺或锃用拇指掐按人中、百会、涌泉、合谷等穴位,或给其闻嗅氨水,促其苏醒。在知觉未恢复前,不给病人喝水或服药,如有呕吐,应让患者的头侧转;如果呼吸停止,应及时进行人工呼吸。当晕厥的前驱症状出现时,应立即中下或平卧,则可避免昏倒。轻度的策略休克,昏倒前扶着走一走,可使症状消失。为了防止晕厥,要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久蹲后不要骤然起立,要慢慢站起来;患病时不要参加剧烈体育运动。疾跑后应继续慢跑并做深呼吸。

三、低血糖

参加运动时,肌肉收缩要消耗能量,而能量主要来源于体内糖的氧化,因而消耗的是体内的糖。长时间的剧烈运动,由于血内糖的大量消耗,可导致低血糖症。身体有病、饥饿或精神过分紧张的人在参加剧烈运动和长时间较大负荷的运动的过程中或运动后,都可能发生低血糖症。

低血糖症的表现是:病人感到非常饥饿、极度疲乏、头晕、心跳、面色苍白、出冷汗,较重者可出现神致不清、语言不清、四肢发抖、跳动不安或精神错乱,甚至昏倒。检查时脉搏快而弱,血压无明显变化,或昏倒前升高而昏倒后降低,呼吸短促,瞳孔扩大,血糖明显降低。

对低血糖患者急救时,应使病人平卧,注意保暖,神志清醒者可给他喝热的浓茶或糖水,并吃少量食品,一般短时间后即可恢复。若人事不省,可针刺或指掐人中、百合、涌泉、合谷等穴,严重者可进行葡萄糖静脉注射。为防止低血糖症,患病未愈,空腹饥饿时,或者平时体质较弱没有锻炼基础的人,不要突然参加长时间的剧烈运动。

四、中暑

中暑是高热环境中发生的一种病。在火热的夏天进行长时间体育活动或长途行军时都有可能发生中暑。在天气闷热,身体疲劳,缺少饮水和头部缺少保护而直接受到烈日照射等情况下则更易发生。

中暑时,病人感到头昏、头痛、全身无力、烦躁心慌、恶心呕吐、口干舌燥,继而发高烧、颜发红、皮肤发热、无汗,有时流鼻血、脉搏强而快、呼吸急促。严重者则会氏迷不醒、面色苍白、出冷汗、体温不高、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呼吸表浅、瞳孔放大。

轻度中暑时,应迅速离开热环境,到荫凉处休息,喝些凉开水,服些人丹、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水,很快就会恢复。高热的病人,应移到荫凉通风处,安静仰卧,头部垫高,松解衣服,用扇子扇风。抽筋时可服适量的凉盐开水,用净布或纱布蘸白酒或醋在抽筋处反复摩擦。如有昏迷,针刺或用指掐按人中、百合、涌泉、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

为了预防中暑,在高招中运动时,应穿浅色、单薄、宽敞的衣服,适当饮用淡盐开水。室内运动时应注意通风。在火热的阳光下长途行军时要戴太阳帽或有其它遮阳措施,并备带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和充足的水。在烈日下锻炼时间不宜过长。夏季运动量大的项目不宜安排在较热的时间内进行。此外要注意平时的各种环境下的锻炼,以逐步提高身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艳.大学生运动性晕厥特征及其防治[J].中国学校卫生,2010, 31(9): 1141-1142.

[2] 刘松,潘孝贵.运动性中暑的特征及其防治[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6): 198-199.

上一篇:英语分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小议如何引导小学生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