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价格论文:粮食价格问题诌议

时间:2022-06-28 07:41:00

粮食价格论文:粮食价格问题诌议

单位:吉林省物价局

制定目标价格:应依据国民经济全局要求把握不同时期量的界限

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情况不同,用于支持种粮收益的力度就不同,种粮收益的合理水平为经济发展全局所决定。我国“十二五”规划按可比价格确定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的目标,反映了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的政策取向,有利于提高种粮比较收益,遏制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种粮收入是农民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种粮专业户、种粮大户来说,则是其收入的全部或大部分。制定“十二五”期间的粮食目标价格,就要确保种粮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即底线是7%,可以超过但不能低于7%。值得注意的是,这个7%是按可比价确定的,而种粮纯收入通常是按当年价核算的,因此应按当年价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来确定种粮收入年均增速。依据“十一五”GDP(可比价)年均增长率为11.2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年均上升2.93%和GDP(当年价)上升16.75%所体现的相互关系和居民消费与投资及其它的比重,按“十二五”规划确定的GDP(可比价)年均增长7.0%的目标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预计年均上升4%左右推算,“十二五”期间GDP(当年价)年均增长应在11.50%左右。也就是说按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的要求“,十二五”城乡居民收入(当年价)年均增长应在11.50%以上,当年价种粮纯收入年均增速应随之达到11.50%以上。种粮收入如何计算需要研究。按“最低收购价+价外补贴”的目标价格构成考虑,价外补贴是转移性收入,应属纯收入;最低收购价由总成本和净利润构成,其中净利润无疑属纯收入。但总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其中土地成本由自营地折租和流转地租金构成,如果流转地租金体现为出租者的财产性纯收入,那么自营地折租也应是粮食生产者的财产性纯收入。因此,最低收购价所含纯收入是价格扣除生产成本和流转地租金之后的收入,即净利润加自营地折租;目标价格所含纯收入就是净利润、自营地折租和价外补贴之和。如果有成本外支出,还应按单位产品分摊额度予以扣除。众所周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而种粮纯收入的计算扣除了包括家庭用工折价在内的生产成本,如果考虑与城镇居民收入可比,就应在纯收入的基础上再加进家庭用工折价,但这是毛收入。

制定目标价格:应明确其构成及其测算方法

目标价格是政府事先制定的一定时期的标准价格,其预期值的测算要进行具体研究。目标价格由最低收购价、“四项补贴”、反周期补贴构成,应明确各构成部分的测算方法。(一)预期最低收购价的测算最低收购价具有稳定市场价格,保护种粮收益的作用。测算其预期值既要反映种粮成本,又应考虑适当利润。1.预期成本的核定。预期成本是对未来成本的预计,只能依据历史情况来推测。作用于粮食生产成本变化的因素很多,总体来说,主要受生产力水平和自然条件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渐进的,年度之间很难发生突变,具有明显的历史延续性,因此测算下一年预期成本应以其上年成本为基数。同时应看到,在生产力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成本变化受年景丰欠影响较大,我国粮食年产量在保持总体增长态势下存在波动,每个五年大体都有丰平欠不同年景的变化,五年平均成本增长水平能够比较贴近一个生产周期成本变化的历史实际,因此在上年成本基础上乘以前五年平均成本增长率测算下年成本,就能较好地反映下年成本变化趋势。但是进一步研究可以看到,成本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各种因素的运行轨迹不同,对总成本变动的影响度也不同,预期成本的测算应当先计算构成成本的物质与服务费用、家庭用工折价、雇工费用、自营地折租、流转地租金这五项基本因素的预期值,然后相加计算出总成本预期值。用公式表示:某年单位产品预期成本=预期物质与服务费用+预期家庭用工折价+预期雇工费用+预期自营地折租+预期流转地租金其中五项构成因素预期值的计算方法相同,公式为:某年单位产品某项成本构成因素预期值=上年单位产品成本该项构成因素额×(1+前五年该因素额年均增长率)2.预期利润的核定。最低收购价不应是保本价,保本价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不符合我国国情对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要求,也不符合逐步改善人民生活的要求,必须核定适当的利润。利润是种粮纯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种粮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应当在上年利润基础上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可比价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换算成当年价增长率来计算。用公式表示:某年单位产品预期利润=上年单位产品利润×(1+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可比价农民收入年均增长率换算的当年价增长率)预期最低收购价是预期成本和预期利润之和,用公式表示:某年单位产品预期最低收购价=某年单位产品预期成本+某年单位产品预期利润(二)预期“四项补贴”的测算我国已经实行的“四项补贴”实质都是给农民收入的价外补贴,是提高种粮比较收益的重要措施,可作为一个整体,按照国家政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要求进行预测。用公式表示:某年单位产品预期四项补贴额=上年单位产品四项补贴额×(1+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可比价农民收入年均增长率换算的当年价增长率)(三)预期反周期补贴标准的测算反周期补贴的测算方法需要探索。在粮食生产周期性波动和国内外粮食市场供求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粮食市场价格及其包含的利润也会发生波动。政府出台的最低收购价要充分考虑市场供求的变化,也会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动而适度变动,对种粮利润的实现产生一定影响。这为研究反周期补贴标准的测算方法提供了一个可把握的方向,就是从利润波动中寻求反周期补贴标准的预期值。具体来说,先计算出前五年单位产品市场平均出售价(包括市场价、最低收购价及其它价格形式)的平均利润,确定判断利润波动的标准;然后计算出其中低于平均利润年份的单位产品利润平均值,确定波动的平均水平;最后以二者之差作为下年预期反周期补贴标准。用公式表示:某年预期反周期补贴标准=单位数量产品前五年平均利润—单位数量产品前五年内低于平均利润年份的利润平均值。

“十二五”期间主要粮食品种目标价格测算结果及分析

在对现行农本资料进行适当调整的基础上,按照前面研究提出的基本要求、基本思路和各项测算方法,对我国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粳稻、小麦、玉米、大豆7个主要粮食品种“十二五”期间的目标价格进行了理论测算,结果如表1。结合相关测算数据和资料分析测算结果,可以形成以下认识和判断。(一)预期价格上升较快,能够有效保障种粮收入增长目标的实现“十二五”期间7种粮食单位产品预期价格逐年上升,速度快于“十一五”时期。以2010年平均出售价格为基数计算,“十二五”各品种预期最低收购价年均升幅达9.34%-11.60%,简均,综合年均升幅为10.55%,比“十一五”平均出售价综合年均升幅提高1.77个百分点;以2010年平均出售价加价外补贴为基数计算,“十二五”各品种预期目标价格年均升幅达9.65%-11.80%,简均,综合年均升幅为10.80%,比“十一五”综合年均升幅提高1.22个百分点。种粮收入随着价格较快上升而较快提高。“十二五”期间各品种单位产品预期最低收购价所含纯收入和毛收入、目标价格所含纯收入和毛收入,简均计算,综合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5.18%和11.64%、14.85%和11.87%。按“十二五”保持“十一五”年均产量水平计算,“十二五”各品种粮食以其最低收购价所含纯收入和毛收入、目标价格所含纯收入和毛收入分别计算的预期亩收入,简均,综合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5.46%和11.66%、15.16%和11.94%。很明显“,十二五”7种粮食无论是单位产品价格所含收入还是亩均收入,预期年均增幅总体都在11.50%以上,较好地实现了“十二五”可比价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所换算的当年价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50%以上的目标要求。(二)品种间预期比价发生新变化,有利于促进粮食种植结构调整优化7种粮食中,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粳稻4种为水田作物,小麦、玉米、大豆为旱田作物。据此分两组观察其比价关系的变化。成本是价格形成的基础,分析各品种粮食之间的比价关系,可以参考各品种成本之比进行判断。在4种水田作物中以粳稻为1、在3种旱田作物中以玉米为1,分别计算2010年、2015年各品种的总成本之比、最低收购价之比、目标价格之比,然后以各年价格比值减当年成本比值,判断其价格是否处于有利地位,最后以2015年价格比值与成本比值之差减2010年价格比值与成本比值之差,判断比价变化趋势。,第一,2010年和2015年早、中、晚籼稻与粳稻的价格比值,小麦、大豆与玉米的价格比值,均低于其当年成本的比值,说明“十二五”期间保持了粳稻、玉米分别在水田粮食作物和旱田粮食作物中的相对有利地位。第二,早、中、晚籼稻价格比值低于其成本比值和小麦、大豆价格比值低于其成本比值的程度,发生了新的变化。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比值、目标价格比值低于其成本比值的程度,分别由2010年的0.35和0.34,缩小到2015年的0.25、0.24,其价格水平相对提高;2015年中、晚籼稻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比值、目标价格比值低于其成本比值的程度与2010年大体相当,表明这三个品种相对价格水平保持稳定;大豆最低收购价比值低于其成本比值的程度,由2010年的0.03扩大到2015年的0.08,但通过价外补贴尤其是反周期补贴,其目标价格比值低于成本比值的程度由2010年的0.03缩小到2015年的0.02,说明大豆目标价格水平相对上涨。由此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在各品种预期价格较大幅度提高,全面促进粮食生产的基础上,7种粮食比价关系向着更有利于短缺的粳稻、大豆和增产潜力大的玉米、亟待改善价格严重偏低状况的早籼稻的方向变化。这有利于发挥价格的信号作用和收入分配杠杆作用,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逐步解决稻米偏紧、粳米和大豆短缺问题,保持玉米、小麦供求大体平衡,从生产供给结构上深化粮食安全保障。(三)预期种粮收入增速总体上高于预期价格增速,有利于在保障粮食生产者利益的同时,适度控制粮价涨幅,维护消费者利益“十二五”期间,7种粮食预期最低收购价按简均计算的综合年均升幅为10.55%,所含纯收入和毛收入综合年均升幅分别为15.18%和11.87%,分别高出最低收购价年均升幅4.6个百分点和1.32个百分点。7种粮食预期目标价格的综合年均升幅为10.89%,其所含纯收入、毛收入综合年均增幅分别为14.85%和11.87%,分别比预期目标价格综合年均升幅高3.96个和0.98个百分点。收入增速快于价格上升速度,既有利于激发生产者种粮积极性,又有利于控制粮价上升幅度,维护经济稳定和人民生活安定,应是政府寻求的较理想的粮价走势。(四)预期价外补贴稳定增长并呈现结构性变化,有利于在适应财政承受能力的同时,更好地发挥补贴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出台比较集中,7种粮食享受的“四项补贴”大幅增长,有6种粮食的“四项补贴”年均增幅达40%以上,只有1种粮食的补贴年均增幅相对较低,也达到28.20%的高位。在“十一五”补贴高增长基础上,“十二五”时期按实行目标价格考虑,在继续实行“四项补贴”的同时,再增加反周期补贴,补贴力度相应加大。测算结果表明,到2015年7种粮食单位产品平均预期价外补贴额为2010年的1.92倍,年均增幅达到13.95%。我国“十一五”时期年均名义GDP增长16.75%,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30%,据此推算,“十二五”如果年均名义GDP增长11.50%,财政收入年均增幅应在14.60%以上。由此可见,预期价外补贴的增加,没有超出政府财力预期增长可承受的范围。在价外补贴预期稳定增长的同时,7种粮食各自预期价外补贴占其预期目标价格含纯收入的比重,呈稳定变化之势,出现三升四降,即粳稻、玉米、大豆2015年预期目标价格纯收入中价外补贴所占比重,分别比2010年上升3.74、1.29、1.65个百分点;早中晚籼稻和小麦的这一比重,有不同程度下降。这表明“十二五”期间7种粮食的预期收入都得到预期价外补贴的支持,但不同品种支持力度不同。对短缺品种粳稻、大豆收入的支持力度较大,对其它品种主要体现为收入平衡性的微调。预期价外补贴的这种结构性变化,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其它,能够有效地促进粮食生产协调较快发展,应是政府运用补贴调节粮食生产所希望取得的效果。

上一篇:粮价管控论文:国情粮价形成及管控综述 下一篇:粮食产量论文:粮食产量高升的经验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