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歌唱的声音

时间:2022-06-28 05:49:39

摘要:合唱是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要求歌唱群体音响的高度统一与协调。人声是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声音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只有在合唱中运用适当的训练方法,才能找寻到完美的声音。

关键词:歌唱;合唱;声音;训练方法

引言

合唱是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要求歌唱群体音响的高度统一与协调,人声是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我们知道,形成于中世纪宗教文化中的合唱艺术分别与两大宗教中心――天主教、东正教有过密切关系①。天主教的合唱发声方法属于拉丁语系,其声音靠前,演唱的地域从罗马到西欧及北欧。东正教的合唱发声方法属于希腊语系,其声音洪亮宽广,演唱的地域在东欧,主要是在俄罗斯。这两个声乐系统长期在世界上并存,对世界影响巨大。我国的声乐主要受俄罗斯声乐系统的影响,合唱也如此。建国初期的各类合唱团纷纷模仿苏联红旗歌舞团的声音,它声音的特点是厚实、雄壮,但是吐字不清楚,常常是音包字,尤其是在无伴奏合唱中,一不当心,声音就往下掉,不清晰,节奏也不敏锐。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声音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那种沉重、厚实的声音已不再适应现在的生活节奏与环境了,因此整个世界的合唱声音都在改变,在60年代苏联的声乐也在向西欧的声音靠拢。世界合唱的潮流是声音保持高位靠前,并且尽量地高位置,要唱得轻松,弱声、假声变化丰富。

那么,如何在合唱中运用适当的训练方法,找寻到完美的声音呢?下面结合实践与合唱理论,谈谈合唱训练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在“松与紧”“钩与收”中找声音

放松是音乐领域中各个门类都会遇到并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松”与“紧”是个相对概念,二者相对而存在,辨证施治而运行,人们常说柔中带刚、刚中带柔即是对松与紧关系的一种注释,它蕴含着完全放松则无力、紧张用力则不松的道理。只有演奏、演唱活动处于欲用力又不觉紧张、要放松其中又有力的自然状态中,演唱者才能理解到紧与松关系的真谛。

合唱中有两个紧要的关键字诀②:“钩”与“收”。“钩”就是要永远保持发声的饱满状态,饱满的发生状态就是向四面维持住,特别是上下方向的维持。“收”就是在起身以后保持现有状态,“收”不是“收缩”,而是不要“放”。

因此,合唱团成员必须领会“演唱时放松概念中力与气的关系,呼吸生气,有气才产生力,气力一词是气与力的综合作用”概念的道理。在训练中可以采用动作辅助的方法,如放松摇头、摆手,卧床放松后找呼吸感觉,领会气与力流动时的不同位置。其道理在于放松了气才通,气通才生力,音量的强弱大小、变化无穷,全靠气的控制与运用。

群体由单个组成,单个寓于群体之中,群体发声称之为合,合起来唱,加之有机组合则名合唱。合唱声音要通,通过合力之声产生共振声泛音。根据物理学驻波运动原理,振动物体经拨动后所产生谐音系列中的泛音越多则乐音越多。照此推理,合唱中的泛音越多声音就越美。为了达到目的,笔者认为用意念在脚跟落地,构成呼吸时下紧上松,两极伸展的感觉,求得气通声洪的效果,才能形成合唱团成员的发声共识,对解决合唱的声音贯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在和声中找声音

合唱时声音要统一和协、富有表现力,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怎样培养训练出优秀的合唱团(队),在合唱学领域,有无数人为之探索研究。用“在和声中找声音”的方法来训练合唱队,不是用单一的声乐训练法去训练合唱队。因为合唱作品包含着丰富的和声与复杂的织体,培养队员对和声、复调音响效果的认识感觉非常重要,训练时必须要求不同声部唱准、唱稳自己声部的音及旋律。

为达到这种目的,训练时要从抓和声功能训练入手,从简单的三和弦开始,各声部在三和弦的根音、三音、五音上各就其位,进而熟悉分辨主和弦、属和弦、下属和弦间进行时的关系,造就声音的立体感,构建出良好的和声效果。这样从简到繁,以易到难逐渐推进,培养扎实的和声训练基础,当团队成员熟悉各种和弦的不同音响后,遇上变化和弦出现或者和声色彩丰富的作品时都能准确地进行演唱,丰满的和声效果,流畅的声部进行,可以大大提升整体的合唱效果,震撼每个听众的心。

三、在作品中找声音

一部优秀合唱作品的构成是多源的。合唱队在对一部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时,就必须处理好个人与声部、声部与声部、声部与整体的关系,当展示和声、复调、旋律时,一切都得依赖声音。

按照作品要求,追求解决好不同点的声音谐和统一,就是“在作品中找声音”论点的根本立意。这种合唱训练方法,提出了合唱艺术建设应该解决好的基本问题,不管它是什么类别、什么形式的合唱。正如高屋建瓴地基当先,地基牢实楼方稳。演唱艺术,以字当先,字咬准确了,才能为获取好的艺术效果做铺垫。例如戏曲中的唱戏,演员要唱得字正腔圆才算佳伶,学唱时,要求每个字与身体发声的有关部位(如鼻、唇、喉、舌、齿)按字归位才称字正,同时要气息畅通,音韵准确、发音优美方称腔圆。老艺人对演唱艺术提出的字正腔圆审视标准,道出了演唱艺术基本功训练的深刻道理。

唱是说的升华,说是唱的基础,说必然要涉及语言。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方音方言,尽管汉语中的归韵方法,如中原韵、十三辙,研究出许多共同遵守的声律法则,但因地域不同,声调上还是出现了较大变化。这种情况个人演唱比较好解决,但合唱是众人同唱,这语言归一就相当困难了。因此,指挥在训练一首合唱作品之前,必须对该作品的语言特征做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训练时便于统一。若指挥的语言掌握贫乏,将很难表现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作品,尤其是民族风格浓郁、地方色彩突出的合唱作品。

四、在口型上找声音

合唱的音色受发声方法影响,声音位置的高低不同、咬字口型的不一致以及声音的波动等,都会影响合唱团音色的统一。不同的口型对演唱的声音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们甚至可以自己去尝试内在的区别。在合唱队中,为了追求声音的统一融合,演唱者必须做到口型一致,在做合唱的声音训练时,启发合唱队员的思维,要求队员用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口型还有不同的发声方法来诠释菱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等几何图案,这就需要队员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和摸索来完成,从而最终达到音色的统一。

五、在“直声演唱”中找声音

首先解释一个概念 :直声演唱。直声演唱就是强调合唱队员的发声要平直靠前,保持在这一音高的频率上,尽量不要有抖动,做到直声;高位靠前,音高准确,线条清晰,音色统一,声音柔和,伸缩自如是直声演唱的特点③。

很多人在歌唱时习惯带颤音,颤音易于掌握而效果又显著,特别是处理延长音方面,纯粹的拉长,会使声音又直又呆板,用颤音则可令声音松弛、活泼生动,令乐曲的色彩更丰富,音色更圆润悦耳,对于歌唱者而言,颤音大大增添了乐曲的层次感。但是,合唱却不能使用颤音而要用直声演唱。

直声演唱是所有专业合唱队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由于合唱队员不能做到颤音抖动完全一致,所以说,波动越小的声音,越易于和谐。中国著名指挥家马革顺先生说:“以往合唱专业队声音拨动的要求有两大派别:一派是主张在合唱音响中绝对不允许有任何的声音波动,要求每个成员都用‘直声’演唱,虽然易于协调,但在力度方面有一定的限度,同时音响也缺乏厚度;另一派则主张:因为合唱成员的声音是丰富的,受过训练的,可以稍有波动,但所有的波动必须大小、快慢都要统一,在轻声时几乎为零,但在强音时也只能在小二度的幅度之内,波动快慢必须保持在每秒六次的范围内。”④波动不同的声音所组合的声部,很难取得良好的音准,声音直一些,少一些颤音,这样才能够找到相同的音色⑤。

六、 在“个性与共性”中找声音

合唱不是个人表演,其中个性与共性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要使合唱的共性得到有效保证,就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合唱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达成合唱个性与共性的对立统一。

解决好演唱的共性是唱好合唱的关键。所谓共性,是指演唱者,声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如果说培养演唱的独立性是训练和发展队员的基本能力,解决好演唱的共性则是把这种能力合理地运用到合唱中,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声部的演唱要从整体效果出发。错误的节奏、音、和音调,都会干扰合唱的整体,使声音显得混浊不清,此外,声部或个人的声音太突出,也会破坏合唱效果,干扰合唱的整体;2.演唱的方式不确定,情绪与作品不吻合,都起不到衬托合唱整体的作用,音量太强、太弱以及该连不连、该断不断、该保持不保持,都属于这类错误⑥。

而对于声音的个性问题,比如说声音的音高、音色方面,如果个性多于共性,在演唱时声音就会不统一。其实只要解决好共性问题,个人的个性问题是很容易淡化的,但是在合唱队的成员承担一首作品的领唱时,个性要尤为突出。

七、在“耳朵”里找声音

合唱团不仅要会唱,还要会听。不仅听自己演唱,也听别人演唱;不仅听合唱作品,也听其他音乐,在听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有一个很好的做法,就是在合唱团开设音乐欣赏课,用高雅音乐去启迪学生心扉,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我们可以从交响乐欣赏入手,因为交响乐是和声丰富、织体复杂、音色丰富、多彩多姿的器乐艺术,与合唱艺术有许多共同点。通过对交响乐作品的讲解,让学生熟悉交响乐队使用的乐器及音色特征,认识不同声部以及演奏出的和声效果、复调声音形态,还有不同的作品织体。通过作品音响的感觉,培养学生对音色的辨别能力,从而了解音乐形象、曲式知识等等,最终提高合唱队员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合唱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是声乐领域中最高层次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是音乐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在提高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发挥丰富的想像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希望通过本文对合唱工作者、演唱者的合唱训练有所启发和帮助。

注释:

①王在畅著.《“合唱声音观念”的科学性探讨》.新浪博客

②马革顺著.《合唱学新编》.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③秋里著.《合唱指挥与合唱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④钟维国著.《童声合唱的训练与指挥》.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⑤高奉仁著.《合唱指挥与排练》.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⑥空阶夜雨著.《合唱的技术》.中国音乐网

作者简介:

范晓晶,玉溪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手风琴及合唱教学。

钱杨杰,玉溪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钢琴及合唱教学。

上一篇:“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类艺术专业设计色彩课... 下一篇:从理论自觉到理论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