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探讨

时间:2022-06-28 02:42:58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探讨

在中学耕耘21年后,由于工作需要,笔者来到距市区不太远的农村山区小学执教。在此执教的5年间,其中最令笔者担忧的是“关于农村山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这也关系到未来新型农民文化素质和其它综合素质的大问题。

农村山区留守儿童调查

缺少父母的监管 5年来,笔者走遍了附近的山区农村小学,经调查发现:父母双双在外务工的占51.2%;父亲一方在外务工的占86%;单亲家庭在外务工的占100%。以上数据表明:多数孩子的家长外出打工。这些孩子的父母由于常年在外务工,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语言成人化、老年化。由于爷爷奶奶比较溺爱孩子,造成孩子个性突出、行为自由、不愿受约束、纪律观念淡薄。有些男孩特别顽皮,他们在家看电视没有节制,痴迷游戏,上课无精打采,不做作业,污言秽语多,给学校管理带来不少难度。

缺少家长的跟踪辅导 农村山区孩子的父母文化程度偏低。据笔者调查:小学没毕业的占40.7%;小学毕业的占27.9%;初中毕业的占22.1%;高中毕业的占9.3%;爷爷、奶奶文盲的占85%;半文盲的占15%;这些数据有力地说明了农村山区不少孩子的家长没能力辅导孩子的家庭作业。更令人担忧的是家长们缺乏正确的教育导向,重现实不重视将来,重视打工挣钱而不看重孩子的长足发展,造成部分学生人生目标缺失。对孩子学习上的关心,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家长们常常只注重孩子们的学习结果,而忽视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家长最常问孩子的一句话是:“写完作业了吗?”有不少孩子撒谎说:“写完了!”至于孩子写没写,做没做,家长很少翻阅一下孩子的作业,这部分孩子到校后,就借口说:“作业忘在家中。”老师考虑路上安全问题就不再追究了。这样久而久之,这部分孩子就认为:家长不看我的作业做没做,老师拿咱也没办法。从此,就养成不做作业的坏习惯。相反,城市中的孩子们,父母文化程度较高,他们既关注孩子们的学习结果,也重视他们的学习过程。许多低年级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作业常常亲自检查,并帮助孩子们纠正作业中的错误。家长们关注孩子们的程度不同,结果当然也不同。

缺少父母心理的 由于农村山区的孩子们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不能同孩子交流,因此,农村山区的孩子们缺少父母的,导致了孩子内心忧郁、少言寡语,脾气暴躁、任性、自闭。山区农村的单亲家庭占11%,而且家庭情况也比较复杂,这样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平时不善于和他人交流,也不愿意与老师交流,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了一个不愿轻易提起的自我封闭的世界,这将不利于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

缺乏丰富的课外生活 由于受经济的制约,农村山区孩子的课外生活相当单调,放学回家,几乎处于无目地的游玩状态,他们不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部分学生也不做家庭作业和温习功课,由于父母在外务工,爷爷奶奶的管教又跟不上,他们把书包一放,就跑出去玩,玩的内容也十分单调,很少有先进的、提高智力的、积极向上的游戏。

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

力求经济发展平衡,减少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 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造成大量在外务工人员。如果国家把部分重点项目安排在中小城市,分布比较均匀的话,将会减少在外务工人员的数量。如果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再进一步抓好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化,让更多的人就近务工,增多家长和孩子在一起时间,将有利于孩子们的家庭教育,让孩子能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监督。这样也解决了春节期间每年一次的国人大迁徙问题,缓解交通压力,节约更多的资源,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降低能源和减少污染。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今年春节期间我国交通部门解决了28.3亿人次的客流量。如果经济发展基本平衡,减少外出务工人员,将会节约多少能源?如果将节约的部分资金投入到农村山区小学,用来改善农村山区小学的办学条件,那么农村山区小学的孩子们幸福指数将会有很大的提高,这对家庭教育也有促进作用。

加强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建立城乡教师交流的长效机制 在加大对农村山区小学孩子家庭教育的同时,还要建立城乡教师交流的长效机制,让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山区小学工作,提高教师待遇,达到城市和农村教师待遇基本一样或农村略高于城市,在晋级、职称评定时要向农村山区小学教师倾斜。教育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山区小学从事教育工作,将更多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农村基层小学。为农村山区教师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把职称评定与是否在农村教学挂钩,更多的比例放在农村山区一线教师身上,增强农村山区小学的吸引力。

目前农村山区小学教师队伍年龄偏大,平均在40岁以上,老、中、青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师资力量不足,一师多职、包班、长年停留在一个年级的教学现象已相当普遍,尤其缺少专业的音乐、舞蹈教师,专业的体育、美术教师。新分配的大学生由于农村山区条件艰苦、交通不便、待遇低于城市等根本留不住。所以,造成教育队伍缺乏应有的活力。另外教师年龄偏大,跟学生之间代沟较深,交流较为困难。因此,采用城乡教师交流的方法,为农村小学注入新鲜血液,开设心理辅导课,可以弥补现实中家庭教育的缺失。小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农村山区小学的教育同样关系到祖国的未来。要培养具有新型文化知识的农民,必须投入较大的教学成本,给山区农村教师更多进修的机会,努力提高师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只有在农村山区小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搞好山区教育。学前教育也要有大的改变,教育部门应培养大批优秀的幼儿教师到农村去,做好幼儿的学前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同时解决大部分在外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和看管问题,为众多家庭解决教育难题。

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来规范学生行为,解决在外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集中管理学生,培养更多的心理辅导员来辅导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是对课堂教育的一个补充。各级政府都要关心农村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问题,要把关心教育留守儿童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让更多的资金和教育资源向农村山区小学倾斜,确保孩子们就近上学,解决孩子们的奔波和安全问题,减少农村山区家庭的费用支出,解决小学生涌向城市上学的问题。

增强家长教育意识 目前,山区的家长教育观念滞后。他们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在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和教育态度上也存在问题。部分家长认为供孩子上学,只是为了让他们识几个字,长大了学点技术,能赚钱就行,因此对孩子的学习放任自流。这种教育观念迫切需要转变,我想建议这些家长,不论你外出多远,都不能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多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将家庭经济的压力,变为培养孩子坚韧奋发向上的动力,用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感染孩子。学校和各级政府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对家长开设家庭教育辅导培训。教育孩子应从点滴做起,要言传和身教相一致。提高家长的教育观念,要让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参与适当的家务。培养孩子从小爱劳动、讲卫生、能干事、不懒散的好习惯,做家务也是孩子拓展知识面的好机会。关爱和体贴父母,可能始于给父母倒一杯水;培养井井有条的好习惯,或许就源于整理自己的书包、床铺。

结束语

为此,笔者呼吁:山区农村的家长们,一定要多关注孩子当下的教育;社会各界也要多支持帮助。只有如此,这些家庭的教育问题才会得到很好的解决,农村山区教育也才会有长足的发展。

上一篇:课文教学资源的意识与能力 下一篇:小组合作实现高效识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