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教案”为“课案”

时间:2022-06-27 11:40:37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何谓教案?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有的教案还列有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影、投影、录像、录音等)的使用、作业题、板书设计和课後自我分析等项目。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教案不必有固定的形式。

在多年的教学中,教师已经将教案的内涵固定、模式化了,完全埋没了教案真正的要义――“没有固定的形式”而变得“食古不化”,具体模式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归纳小结、作业安排。这一套模式与新课标完全脱节,教案强调的是“教”,而淹没了“学”;大部分教师在多年以来在备课中只不过把他人教案抄上一遍,应付检查,根本起不到备课的作用,反而经常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走教案”的现象;其次是在开放性课堂下,学生课前都要熟悉课文,查找许多与课文相关的材料,教案根本无法比较全面、详细地记录备课内容;况且在教学中经常出现生成性,“样板教案”根本无法应付。这都期待变革。

近几年来,又兴起了一种叫“学案”的备课本形式。学案“课时卷”(以每课时所学内容的知识点编成一份试题)为载体,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它的功能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学案可分为:学习目标、诊断补偿、学习导航、知识小结、当堂达标测试五个环节。它的弊端是完全应试化,被大多有识之士所诟。

从上可知,无论是教案还是学案,它们都偏于一端。前者过分“主导”,后者过分“主体”都不能符合新课标的贴切要求。要求因此我们需有一种新的“备案”,必须包括“教”与“学”,这就是“课案”,我们在备课中必须改“教案”为“课案”,并且具备以下这些内涵。

首先,体现新课标精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第二,要破除“样板教案”的权威,要求课案因人、因课程、因教学内容而异,倡导书写个性化、创新性设计。它不需面面俱到、而应准而精,找到学情与文本的最佳教学点;它不是约束教学活动的范式,而是体现课程设计的一个案例。第三,体现教学的互动性,要注意生成性预设,内容上不须过于详尽,形式上不用过于琐碎,结构上不能过于封闭。第四,要能体现能力训练与习惯培养。

下面以鲁迅的《风筝》为例,试析如何进行课案设计,设计思路:一、破题式(先破后立)题:题目;二是中心突破式(抓住一点,全面开花)中:中心思想。

《风筝》课案(常态课,学生没有预习)

一、起课

自习:生先用10分钟粗读课文,理清新词成语

析作者:师或生简介鲁迅,或有有针对性详说

破题:看到题目,似乎是一篇描写风筝的说明文,但本文是吗?(不是)既然不是,那它肯定是借风筝表达着什么,那究竟在表达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要想知道文章表达什么,我们先得了解文章写了什么,像本文,就写了两件事情。(这一过渡,提示一种文章学习方法)

二、呈现

师对于写事的追问引出:学习体裁――记事散文

可选取文中“第一件事”来学习,掌握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利用表格填空形式)

师出示:

背景介绍旧中国(民国以前)的儿童受的教育,对我思想的影响

中年后看到的讲论儿童教育的书,因书中无具体书目,故引用一到两本书中文段

引导体会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师引:怎么写的?――表现手法

如:

景物描写―――开头、结尾(目的:体会对于文章的作用)

细节描写――对小兄弟的动作、神态描写(目的:体会观察的特点)

对比手法――从前及后来对“放风筝”的看法(目的:领会情感变化及原因)

修辞手法――(目的:体味用词的特点)

师引: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背景介绍鲁迅〈救救孩子〉的思想、中国一九二五年社会现实及教育现状

本文写作的目的

三、作业

回去读鲁迅全集第二卷的相关篇目(具体点明)

以上是我对〈风筝〉一文尝试写的课案。总得来说,尽管各单元各文体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学形式和手段也不尽相同,但在学科性质与教育功能上是一致的,对课案的要求也是有共性的。它是针对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及教育对象具有明确目的性、适应性、实用性的教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它总是与时俱进的。

上一篇:浅谈小学生兴趣英语的培养 下一篇:背诵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