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真实”的人

时间:2022-06-27 10:37:52

【摘 要】思品课堂教学中面临着一个严重的现实―失真。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说一套,在日常生活中做的是另一套。这种现象反映了学生身上存在着双重道德标准。笔者对学生不愿讲真话的原因进行剖析,并思考了几种抑制假象的方法。希望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敞开心扉说真话。

【关键词】思品课堂;说真话;回归真实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在思品课堂上,教师教授《助人为乐》一课。课上,教师寓情于理,循循善诱;学生热情激昂,言谈举止俨然是一位位小慈善家。最后,一首《爱的奉献》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在歌声中纷纷走向班中的一个贫困生,也是一个后进生,向她表达自己的爱心:“以后,在学习中我会帮助你!”“以后,你碰到什么困难可以来找我!”有的学生甚至还拿出了一些捐赠的物品。学生的行为给老师露脸了。他们的表现似乎说明这堂课成功极了。此时,下课铃声响起,其他同学都利索地整理好东西走出专用教室。而这时,正是那个被别人援助的贫困生还在那慌乱地整理别人赠送她的礼物。她无助地望望四周,可是几分钟前还是热情善良的同学没能出现在她的面前。

这个案例让我感慨颇多,回顾以往的课堂教学,也出现过类似的情景,这是目前思品教学中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失真。学生在课堂上说的是一套,而在日常生活中做的是另一套。课堂讨论中,他们会按照课本教学要求的道德标准发表见解,而不是根据自己信奉的道德标准说话,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说真心话。这种现象反映了学生身上存在着双重道德标准。

在本该让学生畅所欲言的思品课堂上,为什么会出现学生不愿讲真话的情景呢?究其原因有如下两点:

一、与教师教学方法的单薄有关。有的教师单纯地追求学生认知的完善,于是将一套套完美的做人规范,标准化的伦理道德授予学生。平时又喜欢例举“圣人”、“伟人”的事迹,这会让学生感觉毫无趣味,因为自身与目标人物相差甚远,也就不会有情感升华了。还有些教师喜欢在课堂上摆摆花架子,一会儿要求学生演个小品,一会儿搞个辩论……课堂形式多样当然无可厚非,但往往这些教师只注重表面的花哨,而没有走入学生的内心,一堂课匆匆而过,玩得高兴却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心灵印记。对学生而言,很难产生强烈的道德动机。学生在教师长期灌输的统一标准下,悟性极高,他们懂得去揣摩教师的意图,按课本的道德标准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常常说的是一些讨人喜欢的假话、大话和空话。

二、与学生所接触的复杂现实有关。如今,随着电视、网络的普及,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阶段的中学生,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各种各样的社会信息。而在社会交往中,学生也看到了大量与课堂道德标准不一致的现实,这些不同的道德标准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使他们对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道德认知产生怀疑和困惑。然而在课堂上,如果表达他们真实东的想法,可能得不到别人的认同,甚至会挨老师批评,因为这关系到道德品质的评价。于是,课本上的道德标准便常常被借用,我们的学生也成了表里不一、口是心非,具有双重道德标准的“双面人”。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的一些思品教师仍不以为意,觉得学生会说套话、会答题、能得高分,那么自己的教学任务究完成了。如果思品课是为此目的开设,本人觉得它已经失去存在的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思品教师要完成课堂教学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不成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被教师所触动,在日常生活中去完善他原有的道德认知;以及思品教师在教学中所制定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对学生后续发展乃至终身发展的意义。因此,作为一名思品教师,就决不能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内心矛盾的“双面人”。

那么,怎样才能抑制在课堂上种种假相的滋生呢?在教学实践中,本人觉得教师应做如下选择:

一、选择民主化的教学态度

(1)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所传授的道德认识存在不同看法是十分正常的,教师应主动为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表达不同意见。学生说出来,教师的教育才能具有针对性,才能解决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扬民主,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教学空白”,在课堂上出现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意见要持好奇心,耐心倾听,不轻易说“错”;教师不能因为观点不同而批评同学,不同的观点若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值得鼓励。要让每个学生知道,老师能听进他们的“真言”,老师不说假话、空话,不斥责他们的观点。一旦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产生信任,也就愿意大胆地发表意见。

(2)教学评价应观其行。评价一名学生思品学的好不好,重点不在于他考试是否能得高分。古代教育学家孔子曰:“听其言而观其行”,说明思品教育强调知行统一。教师应着重对学生行为进行考察,只有这样才能突出思品课德育的功能。教师要在班中关注学生的道德行为,对其好的行为要及时予以肯定。这样从实际出发提出道德行为要求,学生容易做到。当学生的行为得到集体认可,便强化了他所学的道德认知,使学生做到了言行一致。

二、选择目标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太重说教,在课堂上只知喋喋不休地传道,将属于自己、属于课本的道德认知硬生生地灌输给学生,那在学生大脑中只能作短暂停留,无法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动机。没有了动机,学生不会在课堂上真心实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更不可能最终转化为道德行为。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目标明确,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主感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只有让他们自己感悟到的道德真理才是最具说服力的。

(1)讨论法。一般情况下,教师的简单说教是不会引起学生共鸣的。英雄、楷模等以及他们身上崇高的品德甚至会遭到学生的不屑。假如教师没有给学生吐露心声的机会,聪明的学生是不会自我倾诉出来的,他们不愿把那些与高尚道德相违背的困惑告诉其他人。此刻,教师应有目的地为学生创造机会,设置相关主题供其讨论、分析,并发表见解。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容易让他们说出真心话,也更容易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教师可以在讨论中了解学生的想法,这些想法也展示出学生已有的道德意识、道德水平及对是非选择判断的真实情况。这样,就为教师对其施教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如讲解《生活需要宽容友善》时,我给出了讨论题:东东是你的同学。有一回你上课吃东西,东东把这事报告给了老师,你因此被老师狠狠批评了一顿。今天体育课上,东东跑在你前面,不小心摔倒了,你会把他扶起来吗?题目简单却暗含着矛盾,而我的目的是让学生把心中的矛盾说出来,便于在此基础上施教。可不等我把话说完,学生们竟齐声告诉我“会!”我继续说“你不需要马上回答,等你想清楚、和同学讨论后再告诉我你的真实想法。”顿时,教室里立马炸开了锅,这是我预料之中的,因为学生确实有话要说。讨论后部分同学表示不愿扶起曾向老师告过密的东东。需要教师的引导了。我马上追问:“他是你的同学,你也不愿帮助他吗?”刚问完,我就听到底下窃窃私语:“是啊,都是同学,不帮太不够意思了!”我心里笑了,孩子心中的矛盾还是很容易解开的。结果是:大家普遍认为东东告密不对,同学犯了错可以提醒他改正嘛!但一事归一事,东东摔倒了,自己扶一把也是应该的。我点点头,对他们的想法表示赞同,这是他们的真心话。尽管他们记恨东东的告密,但经过心里斗争仍愿意扶他一把,这不也体现了孩子们宽阔的胸怀吗!相信在生活中他们也会这么去做。

(2)实践法。在学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课后,一位教师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每人找两句过于“爱心”的名言,下节课在课堂上交流。另一位教师要求他的学生在一周内做一件帮助别人的事,把感受记在日记本上。结果可想而知,学生无法记住每一句爱心名言,但一定能记住自己帮助别人后的幸福感受,那么下一次他们会愿意帮助更多的人。

在思品课堂上,有许多“知识”是需要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去完成的。而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彩的认识。学生通过实践才会获得最真实的内心感受,才能激发学生真实的思考。学生的学习过程经历了由“不知”到“知”到“落实行动”,最终的归宿是通过学习使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因此,当我们看到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语言、神情、行动等均能真实展现与课内相统一的思想,那就意味着课堂的成功。

三、选择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课堂源于生活。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讲解高于生活、甚至于脱离生活,将会给学生带来反作用。学生会认为老师讲的与他们想的不一样,与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现象相违背。课堂上,教师是权威,学生在心中产生矛盾后会不自觉地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以,要使学生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在课堂上就得让学生多做一些“生活选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课要讲解的显然是非常高尚的道德情操。从我内心来讲,普通人要做到已是很不容易,更不要说是我们的孩子们。思品课教师的责任便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将这种情感转化为动机,进而达成行为。讲解完书本内容,学生都认为自己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我认为这堂课还没有结束。为了让学生说真话,我一直寻找着机会。恰巧,班里有一部分新书没领,而我在全班的新书中发现了两本破了封面的书。我便等着看他们的表现。破损的书从每一排的第一个同学传到最后一个同学,由两排的最后两位同学拿到了。两个人,一个很无奈,一个要求换新的。我告诉学生:这两个同学拿到了你们留给他俩的书,心里很难过,这可是你们不要的东西啊。学生们立刻明白了我的意图,一个个都静静地坐着,像是要等待我的批评。我没有批评他们,我继续告诉他们:每个人面对生活都可能作出不同的选择,你们的选择并不可耻,但如果大家能经常换位思考,想想别人的难处,下次你会做的更好。我看到了学生赞同的眼神,在这次真实的“选择”后,学生应该更能理解“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至少他们的内心已形成了良好的动机,这是成功的第一步。

教学中的资源有的来自于教材,有的来自于网络,有的来自于现实。但无论是哪类教学资源,一旦远离学生的生活,资源中的观点就难于激发他们的同感。因此,教师应有目的地选择一些生活化的资源,也可以对一些脱离学生生活的资源进行加工。我想只有他真实地感受着,体验着,这堂课上所得到的道德认知才能归于他的生活,而思品教学也才能真正找到归宿。

丹麦作家安徒生在《皇帝的新装》里曾把诚实寄托在孩子身上,如果我们的教育教会了学生讲假话套话空话,那么说现行教育是失败的甚至是悲剧,也就不是危言耸听了。用我们的真心、真诚让孩子在课堂上回归真实吧!

上一篇:关于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下一篇:开展初中生课外休闲活动的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