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分析

时间:2022-06-27 09:17:21

浅谈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分析

【摘要】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接受教育的中心环节。因此,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教师是德育的主力军,学科德育理应成为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浅谈 德育 初中 语文 渗透 分析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言传身教是德育一个重要手段

在教育中的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就是所谓的“言教莫如身教”。夏丐尊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的,爱可以改变一切,我们教育花园里的姹紫嫣红皆因有爱。教师每天一进入教室,自己的思想和举止就会呈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产生着直接的、广泛的和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完善自身的人格体系,让诚实守信、友善谦和、言行一致、坚韧勤劳等美德自然流露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自然流露在举手投足之间,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审美作用,进而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其间所蕴含的道德修养会悄悄地渗透到灵魂深处,慢慢感化学生的心灵,激励他们去求真、求善、求美,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二、在课堂中让德育融入语文教学

古往今来,我们初中语文教材的作品大多是名篇佳作,文学性与思想性俱佳,每篇课文都可以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语文课文带有人文性和思想性,但是,思想不是靠讲解传递的,它是在感觉中、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语文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切入点,巧作引导,设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美好情感世界中,让他们在其中得到熏陶与感染,从而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朱自清的纪实散文《背影》,许多年来被选入语文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它之所以能打动学生,在于它充满了亲子之爱。这是个永恒的主题,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然是经久不衰的。还有,可通过介绍课文作者和时代背景启发学生感悟。一些课文的内容尽管没有直接表现德育内涵,但其作者自身的品质、人格及其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种特有的精神为世人称颂,老师在介绍时要加以点拨。如我在介绍朱自清时,就特别介绍了朱自清1948年生活非常困苦的情况下曾签名拒绝领取“美援”面粉,临死还嘱托家人不吃美国救济粮的史实。介绍后我告诫学生:我们每一位中华民族的儿女都要有骨气,决不做恬不知耻、不讲人格甚至有损国格的事。

三、选取具有人文关怀的作文话题,在作文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作文就是做人,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积极乐、与时俱进的思想,对他们的一生发展都有很大帮助。语文教学包括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别容易忽略又特别值得注意的就是它的人文性。语文知识包罗万象,有赏心悦目的美丽风景,有回味无穷的精神世界,有动人心魄的豪迈情怀,有刻骨铭心的历史教训;作文创作激情四射、奥妙无穷。学生们徜徉其间,以情悟情,将心比心。在浩瀚的作文创作空间里,生动活泼的文字跳跃;自由而富有个性的感性和理性表白;激情澎湃的情感宣泄;温婉动人的情节铺张;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这就是作文、这就是创作,这就是雄厚的情感积淀和释放。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才能使孩子们的内心创作情感自然流淌。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思想修养、审美情趣、意志品质的引导,挖掘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让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思想,体现正确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感受生活和发现生活的能力。平时我们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感受生活,要求他们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人和事,鼓励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生活,有了感受,学生才有素材和情感上的积累。通过写作,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作文教学命题时,应注意要契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唤醒其心理感受,写出发自肺腑的好文章。

四、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成为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 的平台

课外活动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中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活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有人才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主张通过积极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人文精神,提高个人品德修养,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做中学,学中做。”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同学们既开阔了视野,锻炼了技能,又培养了他们的个性特长,大大提高了综合素质。学校成为学生生活、学习、健康成长的乐园。语文教师是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的主要组织者,要通过多种有效形式,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让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得到净化和升华。比如可把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放到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并且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做到有机结合,与学校的团队活动、少先队活动和班会活动等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直接参与,深切感受,寓教于乐。还可以结合环保日、植树节、国庆节、母亲节等纪念日开展相应的主题宣传活动,举行为失学儿童捐款、心系奥运等活动。还有,通过阅读渗透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如可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个章节《严峻的考验》,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保尔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自我献身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顽强坚忍的意志,从而使学生懂得只有以健康的人格、奋发的努力和奉献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总之,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内容比其它教材更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品德修养。作为语文老师,只有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调动学生,抓住文本,创设情境,讲究方法,因“文”明“道”,因“道”悟“文”,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励他们的精神,提升他们的素养,促使他们朝气蓬勃地学习和生活,健康茁壮地成长。只要教师转变观念,确立人文意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一定能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上一篇: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下一篇:谈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