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生数学兴趣的培养

时间:2022-06-27 08:37:26

谈初中生数学兴趣的培养

摘要:数学这门课上不再是由老师一统天下,作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选择有效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才能,才能使学生“要学、会学、乐学”。唤醒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成功的欢乐,激发学习的热情。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家华老曾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而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实行新课标的今天,我们更加应该提倡对学生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方面的做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有效的。

一、创设环境,激发学生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如何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设置恰当的悬念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就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把学生的兴奋转移到教师所提供的新知背景中。如我在讲有理数乘方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如果用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30次,想象一下,它有多高?它的高度能与珠穆朗玛峰比吗?”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薄薄的一张纸对折30次没什么了不起,怎么能与珠穆朗玛峰相比,可当指出这个高度相当于10个珠穆朗玛峰时,课堂一下“炸开”了,学生不敢相信这个结论。在这种急于弄个水落石出的心理状态下导入幂的运算,就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了。

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形成良好的愉悦课堂气氛,为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激疑设问创造有利的条件。例如:我在上不等式课时从一开始给学生设计一个问题:初一(1)班学生中最高的有1.7米,最矮的有1.3米,我们大家帮老师设计一个方案,用尽快尽准确的方法找出班里所有的1.5米以上的学生。学生们自由组成组纷纷讨论起来,有的学生提出后四排的学生,有的说按上操的个子差不多1.5米的向后数,其中有一个学生成绩一直不好的学生举手问我“老师我可以讲一句话吗?”我鼓励他说:“没关系,说吧”。“请1.5米以上的同学站起来”一句话把全班学生全逗笑了。同时他们发现这也是一个好的方法。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起来。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最终找出规律,形成概念,达到会学的目的。

二、注重实验操作教学,感受学习乐趣

新课标下的教科书中,很多内容都有“合作学习”、“探究活动”,这些都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新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比较肤浅的,要提供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如教“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剪纸实验,学生能折、剪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通过剪纸这一直观形象的实验来阐述数学内容,这在教材中是很多的,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及“勾股定理”等等,通过实验操作自己发现定理,使学生能更深入、更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又能准确抓住事物的本质,提出符合实际的有创新的看法,实验操作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应用各种直观教学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激活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化枯燥为趣味,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化繁琐为简单,使学生真正获得学习的乐趣。

在学习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时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数形思想结合起来,使动点的运动过程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观察动点的变化过程中发现规律,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而数学软件《几何画板》中的动画、追踪轨迹等功能就恰好填补了探索动点规律的空白,为轨迹等教学提供了有效手段。如:“正比例函数的增减性”教学中可用电脑画出y=2x的图象,在图象上取一动点p(x,y),并用鼠标拖动直线y=2x上的动点p的位置,让学生观察动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数值的变化,它们有什么规律,体会y随x的增大而增大、y随x的减小而减小是什么意思。这种直观的动画效果演示使学生加深了理解,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吸取了知识。

如在引导三角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时,我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图,并说:这节课我请大家解决一个问题,在图中A、B是两个地方,中间有大山相隔。为了测量A、B间的距离,测量者如图另选了一点C,使A、B、C三点构成三角形,并在AB、BC边上找到中点E、F。

他们在测量完EF的距离后认为2EF就是AB的距离。那么,测量者的做法妥当吗?所得结果正确吗?

问题一提出,下面便有学生尝试画三角形,找出相应的EF和AB,用尺量了以后,发觉均有AB=2EF的结果,许多同学又随即产生了要证明AB=2EF的愿望。经过了各种尝试,结果多数学生用了不同的方法证明了这个结果,并且还惊奇地发现了AB//EF。

在向大家阐述他的发现和依据之后,教师告诉大家,像EF这样的线段,叫三角形的中位线。

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又应用生活。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根本。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有价值的活动,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方法多样,要多法并用,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励、鼓舞、唤醒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成功的欢乐,激发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王继光.《创设数学情境培养创新精神》.

[2]邬吉辉.《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学习兴趣培养》.

上一篇: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 下一篇:巧用多媒体技术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