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怪现状之老板员工换脸术

时间:2022-06-27 06:33:45

职场怪现状之老板员工换脸术

老板和员工的关系就像爱情,有时老板追逐员工,有时员工追逐老板;有时热得不分你我,有时冷漠得如同路人;追逐没有完成之时,被追逐者都是上帝,追逐一旦完成,上帝马上换人。

这种说法也许有些偏激,不过倒也满贴合职场的本质。职场种种无法理解的怪现状,有时如同一场京剧;而一幕幕精彩的表演,就在老板和员工不同换脸之间诞生。

第一幕:收入和责任

关于收入,员工――红脸 老板――黑脸

红脸:“一个月,你也干一个月,凭什么你也伸五个指头(50万),我也伸五个指头(5000)?这不就是裸的剥削吗?你还有良心吗?”

黑脸:“凭什么?就凭我每天睡不好、吃不香,愁着给你们张罗下个月的工资!你们以为这个老板就是这么好当的?还是你们舒服,每个月干那么一点事情,钱还能稳稳当当地拿,下班了爱干嘛干嘛,还想升工资?”

可是,黑脸也没威风多久;没多久公司状况不行了,老板一转身换了个红脸。

红脸:“别那么生气,有话好好说嘛。我们现在状况不大好,这样下去大伙都没饭吃。我建议,大家都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好好干,这样我们明年就能重振雄风了。不然啊,咱们只能一起死。”

员工也不是好欺负的,马上就换了个黑脸。

黑脸:“谁怕谁啊,跟你一起死?我大不了换个公司,你家破人亡是你的事情。看样子我得赶紧找新工作去。”

戏评:很熟悉的场景,对吗?员工梦见自己干员工的活,拿老板的钱;老板梦见员工干老板的活,还拿员工的钱。残酷的现实把两人的梦想砸碎了;员工还是干着员工的活,拿着员工的钱;老板当然不需要多付钱,可也还是找不到以企业为家的员工。

愿望都是美好的,而结果总是残酷的。为何会出现这两种红黑脸对换的状况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企业的本质发现根源。企业的本质是老板将他所面对的未知变化,分解成为相对固定的模式化,并且易于度量的任务,然后向员工购买劳动来完成这些任务。

这种本质,也就造成了老板和员工期望之间的落差和考虑的差异。想想看,老板既要面对未知的世界,又要维持相对固定的员工和工作,他的压力无疑是极大的。要是你必须承受每天晚上做恶梦(破产或者被债主、股东追斩)的压力,你愿意将额外的收入与每天只管按时上班的员工分享吗?反过来说,员工干的是相对固定的工作,虽然收入不能因为公司多赚钱而增加,可也不会因为公司亏损而减少。因为即使公司倒闭,他还是可以找同类的行业和岗位去做;可老板倾家荡产之后,有谁会请他去做老板?双方都想获得所有的好处,推卸所有的责任和风险,结果只能是都保持现状,又都满腹怨言。

当然,现在的企业中,老板会将部分风险分给部分高层员工,同时,也让他们分享部分利润(也就是除了发给所有员工薪水之外的部分)。现在常见的项目制和员工持股就是其中的两种,但也仅限于已证明自己忠诚和能力的员工。无论如何,老板总是承担最大的风险和责任,也获得最大部分的利润,不然他还叫什么老板?

这种认识,和以往认为老板是“碰运气”或者“吸血鬼”的观点相比较,可以给职场人,尤其是基层员工一个新的视角来认识劳资关系,也可以给自己一个新的心态来应对职场――因为你会理解,并不是某个老板才是吸血鬼,而是他们都需要用更多的收入来填补自己的风险。从底层到高层到老板,除了能力和收入的变化,其实更大也更难适应的变化是风险和责任的增加。越向上走,你就越需要用老板的角度来处事。所以,在眼红老板们车子、房子、妻子、孩子样样不缺的时候,别忘了他们脑子里是需要时时想着明天如何为公司赚钱的。

反过来说,作为老板,也别坚信员工就该为企业卖命什么的。要员工卖命,你总得给他卖命钱吧。市场经济里,没有必须卖命的前提。你要得到多少,就要付出多少。

第二幕:关于胜任

红脸――员工 黑脸――老板

红脸:“老板,别人都说我能力很强,A客户也说了;人事部的梁经理也说得很好……你看我是不是能提升了?”

黑脸:“可是你看你的上司李总也干得不错,难道要我把他弄走吗?”

红脸:“他也没做出什么特别大的成绩啊……”

黑脸:“说得对,但起码他没亏钱。”

红脸:“你给我机会,我一定能表现出我自己的能力来。”

黑脸:“你表现得好,我就给你机会。”

戏评:这又是一个“老板向左,员工向右”的经典对白。从道理来说,两个人都对;从结果来说,两个都有问题。要是人人都要老板给机会才表现出能力来,那机会也就不够分了;要是都要看到表现才给机会,那人才也都被憋死了。老板都要先看表现,再给机会;员工都要有机会,才能表现,这就成了一个死循环。

老板在外面对的是风云变幻,对内看员工,当然希望看到实实在在的能力和忠诚,才敢用自己的钱让员工去冒险。再傻的老板,也不至于傻到花钱请员工去打水漂。在中国的经理人忠诚和能力普遍受怀疑的情境下,老板选择平庸的总监,而放弃野心勃勃的经理,显然是理性的――至少总监证明自己“不会亏”,而换了经理之后,会不会亏还真不好说。选择能证明自己的人,那也是很正常的;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哪怕是小小鸟;这才是老板的逻辑。

至于员工,其实也非常郁闷。都没有机会,哪里来的表现呢?

其实,把老板眼中的“忠诚”和“能力”弄清楚,就会发现这不完全是个死循环。老板所想的表现是抽象的;比如说,你在部门经理的位置上表现出来的领导气质,管理手段,如果符合他心中的标准,他也就认为你是有“能力”的,可以用在总监的职位上,杨元庆的晋升就是个好例子。

最能表现的员工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员工,但他一定是最为“个性化”的员工――他表现出老板最希望看到的能力。所以,优秀的员工一定要吃透老板的标准;老板最好也把自己的眼睛擦亮了,别只看顺眼选人。自己的标准还是多验证为妙――这时代啊,什么都缺就不缺演员。

第三幕:企业培训

红脸――老板 黑脸――员工

红脸:“你们不是都很希望培训吗,这个周末我给你们安排了公司的新业务培训。”

黑脸:“周末?不行啊,我们约了去香山呢。香山现在叶子正红。”

红脸:“你们不是都说很想要培训、学习吗?”

黑脸:“这叫什么学习啊?学些通用的东西,什么余世维讲座之类的那才带劲。”

红脸:“谁不知道你们学完了都要跳槽?当我傻子吧。”

黑脸:“……”

戏评:在这个场景里,员工和老板的逻辑都是很有趣的。员工希望企业给自己提供机会让自己成长,进而保证自己以后有最大的发展空间(直白地说就是更大的跳槽空间);所以培训和学习的内容当然是越通用越好。

老板更精明,谁不知道你们参加了培训就想走?我才不会给你们培训什么管理之类的,产品培训倒是可以的,反正我们的产品也不通用;而且学习了你们不也一样可以提升自己吗?

员工要求最大的发展空间,老板要求对企业最大的推动力,这两点其实并不是矛盾的。员工要最大的发展空间,其实也就是因为担忧当前企业的体制不能给自己空间,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自己的提升和发展;老板要求最大的收益,其实也就是要员工表现最优,说到底和员工的提升发展又有什么冲突呢?老板总不至于傻到故意去阻挠员工发展。其实双方都在担心的是:员工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有发展机会,老板也不知道员工是不是准备长期干下去。

既然都在猜疑,不如开诚布公;对员工而言,完全通用的发展空间是不存在的,也是没有意义的。真正有意义的做法是考虑企业内发展的可能性和通用的相对性;如果能够在企业内有发展计划,一味往外跑并没有什么好处;同样,并不是所有的企业专用培训都不能充实你的简历,比如说,对A手机的销售培训课程,就可以通用于手机行业。

对企业来说,完全不提供通用培训的话,员工的发展也是畸形的。有效的方法就是培训照样提供,但是要和员工商讨发展计划。发展计划当然不是大锅饭,它应当是以业绩和表现为基础的;比如说,某员工参加过某培训后,企业应当有计划来管理该员工的表现;如果达到了商讨的标准,那么就应该履行原先的承诺。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员工发展计划也需要和企业发展计划匹配。现在最常见的状况是需要培训的员工没有培训机会,而大把的空缺则招不到适合的人,刚好这些空缺是现有的员工培训后就能担任的。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能够在企业内看到自己光明的明天,鬼才会舍近求远呢。

上一篇:老板,你会被PK吗 下一篇:“完美长今”背后的职场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