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改超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

时间:2022-06-27 02:12:00

论农改超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

内容摘要:超市在我国以每年30%的速度增加,超市销售农产品已成为必然趋势,农产品销售超市化将会对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产品 超市 销售 农业生产方式

近年来,我国超市类零售业迅猛发展,超市的多样化、连锁化发展,不仅改变着居民的购物观念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消费品,特别是农产消费品的流通方式。超市在城镇农产品零售消费中的比例逐渐加大,愈来愈多的农产品进入超市消费。“农产品进超市”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同时,因为“农产品进超市”,也使得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农产品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

农产品进超市是城市农产品流通的必然趋势

我国传统的零售渠道主要有城镇露天市场和市内农贸市场、蔬菜、粮油商店等。其中生鲜农产品,农贸市场销售占到了大多数。而农贸市场形成的又是以个体商贩为主体的、传统集市贸易对手交易为主的流通方式。这种流通方式虽然有购买方便、价格便宜的特点,但是在商品质量、食品卫生、交易规范、交易效率和城市环境上,越来越不能适应城市发展,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农产品进超市”逐渐成为城市农产品流通的必然趋势。

快速发展的超市,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新的平台。超市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消费者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为农产品销售提供新的平台。

超市积极经营农产品,为农产品进超市提供了良好契机。经营农产品特别是生鲜品,是现代超市功能配置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塑造超市经营特色和集客力的强有力的手段,生鲜食品经营的水平及效果可以反映出超市业态发展的成熟化程度,因此,现代超市都在不断扩大农产品的经营,这样为农产品进超市销售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呼唤农产品进超市销售。超市销售农产品的最大特点就是质量、安全有保障。现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愈来愈高,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有毒奶粉”、“注水肉”、“瘦肉精”、“农药残留超标”等事件,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农贸市场的个体商贩失去信任感,对食品安全的需求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期待农产品进入超市。

各级政府的有关政策,鼓励农产品进超市。首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将农产品送往超市销售;其次是为了保证食品安全的“农改超”政策,把许多传统的农贸市场改造为农产品超市,使农产品走向超市化销售;再次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有关政策,使得一些影响市容环境的农贸市场被拆除,消费者不得不去超市购买农产品。

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证明了农产品进入超市的必然。据有关数据表明,发达国家农产品的零售市场主要由超市占据,由此可见,现代超市在农产品零售市场上占据主导,将成为必然趋势。

农产品进超市必将改变我国农产消费品的生产方式

农产品进超市必将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也就是说,农户要想向超市出售农产品,必须加入到农业产业化的链条中去。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龙头企业+农户”等农业产业化模式,把农户同农产品的加工企业连接起来,产生了积极的效果。那么现在“超市+供应商或加工企业或农民协会+农户”的新模式,必将推进农业产业化更进一步。

农产品进超市必将促进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商品标准化是超市得以普及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商品在质量、规格、品种、计量、包装、检验、储运上的标准化。这种标准化的实现,虽然有流通领域的工作,但大部分或主要的体现在生产领域。所以,推进城市农产品经营超市化的过程,就必然包含着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实施。

农产品进超市必将加速我国农产品生产的社会化和品牌化。农产品生产的社会化,不仅仅是“按照社会或市场需要”生产农产品,而且包括生产与流通、生产领域内部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农产品进超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要求农产品的品牌化,由于意识差、成本高等原因,我国农产品品牌化不容乐观,通过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在一定区域内相同产品生产农户在协会、合作社、供货商、加工企业或超市的组织下,就可以降低品牌成本,比较容易实现“名、特、优”产品的品牌化。此外由于对农民或农业组织的“社会认知”要求和农产品“品牌竞争优势”的存在,也会成为品牌化的动力。

农产品进超市必将推进我国农产消费品生产的技术进步。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建设过程,包含了科技的运用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它是农产品生产领域的“产品创新”、“技术改进”和“技术创新”。而这种变化得以形成的重要条件,就是超市经营可以带来消费者对这种改进的认同以及比农贸市场更高的收益和收益前景。

目前而言,我国仅有6%的农产品是由超市售出,但农产品超市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对于我国农业、零售企业和消费者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上一篇:运用营销策略 灵活应对市场 下一篇:论直销和传统分销的冲突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