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音乐课堂引入流行音乐的可行性

时间:2022-06-27 12:43:42

浅析中学音乐课堂引入流行音乐的可行性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流行音乐依靠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强大力量对青少年生活影响颇深,流行音乐对学校文化,尤其是对音乐教学活动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就流行音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可行性进行深入论述,以期为中学音乐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流行音乐

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经历了从最初“妾身不明”的身份尴尬向登堂入室并与严肃音乐、传统音乐并驾齐驱的转变,并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大众文化构成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样式,流行音乐与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向流行音乐的主要受众群体――青少年传递着各种文化信息。本文就流行音乐何以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可行性进行简要论述:

一、流行音乐的存在方式使其具有传递社会文化信息的功能

流行音乐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也不仅仅是一种音乐风格,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样式。或者说,流行音乐本来就是一种社会文化,是社会文化多元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美学通论》中认为,“音乐就是一种文化,音乐与音乐文化原本就是一回事。从理论实质上看,如果从音乐与文化的叠加关系中去看待音乐的整体存在,必然削弱甚至导致隔断构成音乐存在诸要素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最终难以在理论上摆脱‘音’本体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修海林先生进一步提出了对“音乐是什么”问题的理解,概括来讲就是音乐是人类文化整合行为的一种方式,音乐的存在是一种整合的存在,包括意识观念存在、行为存在、形态存在三个方面的要素。”由此可见,流行音乐作为音乐文化的一种,同样应该具备音乐作为文化存在的三种要素。但需要强调的是,流行音乐毕竟是“流行”音乐,作为音乐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员,在具备音乐文化普遍性特征的同时,流行音乐更多的是以自身所具备的个性化的文化属性展示自我。具体地说,也就是流行音乐观念、行为、形态的复合性存在具有其自身的文化特点,这是流行音乐作为文化存在的一个理论前提。

二、流行音乐进中学音乐课堂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2001年我国颁布了《音乐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音乐课程的课程定位、性质、理念、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了新的调整。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理解多元文化”等教学理念。这些教学理念不仅仅适用于传统音乐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教学,也是为一切可以服务于音乐教育的所有音乐类别所制定。本文认为,流行音乐进中学音乐课堂的可行性还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丰富音乐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要把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作为基础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因为音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情感教育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有了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就可以获得良好的音乐学习效果。

以往的音乐教材里,只有传统音乐,而高雅的艺术,思想性、教育性强,学习、理解起来都比较困难。再加上教学方法上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出现了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教学情况。流行音乐通俗易懂,旋律简单,感情表达真挚,易于沟通交流,容易引起青少年心理共鸣。并且,流行音乐风格多样,涉及题材广泛,极大丰富了中学生的音乐生活,并为他们提供个人感情释放的方式。或者认为,流行音乐是一种时尚的代表,这也是流行音乐引起中学生兴趣的重要原因。

2、培养学生感受与鉴赏音乐的能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流行音乐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孕育和产生的音乐类型,从整体上看,它的思想情感、音乐美学特征和审美趣味等,反映的是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流行音乐的审美口味,因而总是良荞并存的。因此,它的许多内容或者表现手法、风格等对于中学生来说并不合适。”

随着网络,唱片、MP3、VCD等电子媒介的发展,流行音乐作为文化工业产品无处不在,使家庭和社会的音乐生活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情况,良芳混杂、雅俗交织、美丑难辨。学生常常是被动的、无意识的在受着大众传媒的影响。但是,在流行音乐自身创作格调的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学校教育者主动参与、指导下,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会不断提高。音乐课程作为获得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原则即情感性原则、体验性原则、形象性原则和愉悦性原则。流行音乐感情真挚,主题材料来源于生活,形象真实,旋律优美,能够给人以愉悦,在精神上长生美感。因此,流行音乐较之传统音乐更能很好的在课堂上体现这些原则,尤其是在体验性原则与愉悦性原则方面。

3、增强学生对多元音乐的理解,拓展多元文化视野

流行音乐之所以能作为多元文化与学校音乐课堂结合起来,原因有二:流行音乐属于世界音乐多元文化大系统里的一个分支;流行音乐这一概念涵盖了世界各国的流行音乐,是一个“多细胞体”,本身也具有世界音乐的色彩。流行音乐自身就是一个“多细胞体”,包括如摇滚乐、说唱音乐、爵士音乐、布鲁斯、校园民谣等等不同的音乐风格,也表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和技术手段。“音乐文化既是最能代表一个民族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又是最能反映各个不同民族特点并且可以直接感受与交流的世界文化现象。”

通过对不同风格的流行音乐作品的把握,我们可以对不同国家、地域、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予以尊重与理解。因此,学校学习流行音乐的作用不仅仅是减少大众传媒下的流行音乐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音乐教育所承担的是让学生全面的认识,理解音乐的历史与文化的背景,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的辨别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得到培养与提局。

三、在文化主体的主动选择、调控下,流行音乐积极性的文化功能可以得到发挥

流行音乐虽然存在部分作品格调不高,歌词表达露骨,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等消极功能,但是,在文化主体的主动选择、调控下,流行音乐积极的文化功能依然可以得到发挥。

我们完全可以将一首所谓的“靡靡之音”的流行音乐重新填上积极奋发向上的歌词。比如,《香水有毒》这首在青少年中流行广泛的歌曲,因其歌词中表达了“擦干眼泪陪你睡”的消极意识而饱受抨击但在笔者经历的一次音乐课堂的教学中, 授课教师因势利导,通过与同学们进行关于爱情观的讨论,启发同学们将“擦干眼泪陪你睡”的歌词改为“擦干眼泪勇敢面对”等具有积极性质的表达方式。使流行音乐通过歌词所传递的消极人生观得以转变。

所以说,流行音乐也发挥着疏导不良心理、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种认识,流行音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社会和人产生消极影响,但是,流行音乐还是具有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面。当它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在文化主题有意识并积极、主动地选择、调控下,流行音乐就会发挥于社会有积极意义的文化功能。

总之,流行音乐进中学音乐课堂,不仅仅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需要,它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参与的行为。我们只有辩证、科学、正确地分析流行音乐,积极、努力地使流行音乐在音乐教育中发挥其自身积极性的文化功能,才能更好的为音乐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敏芳.《浅谈流行音乐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可行性》[J].黄河之声,2015.16.

[2] 王彩丽.《中学音乐课堂上如何引入流行音乐》[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09.

上一篇:浅论新时期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 下一篇:形象思维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