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洋务官员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局限性

时间:2022-06-27 10:36:48

浅析洋务官员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局限性

摘要:汉阳铁厂发展过程中,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官员,虽积极地推动了它的发展,但同时又呈现出受传统封建思想和体制束缚、缺乏现代化知识、洋务派内部分歧和对铁厂严格控制等方面的局限性,阻碍了中国钢铁工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张之洞;汉阳铁厂;洋务官员

晚清同光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在湖北汉阳创办了汉阳铁厂,曾被誉为“东亚第一雄厂”。然而它并未朝着人们所预期的方向发展下去,而是在人们的惋惜声中走向了破落。之所以如此,洋务官员们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局限性就是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故笔者拟以此为契机进行尝试性的分析,以受教于方家。

一、受封建思想的束缚

张之洞等洋务官员为了中国的钢铁事业称得上是筚路蓝缕、殚精竭虑。然而张之洞等洋务官员免不了有他们的时代局限性。从张之洞来看,他本人出身于官宦之家,从小耳濡目染,并通过传统的科举制考试而进入仕途,思想上不可避免要受到影响。从办现代钢铁的宏观目标上来看,张之洞认为是“以防漏厄,而达到富国强兵,以保名教”。从指导思想来看,“中体西用”思想是张之洞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他在《劝学》说:“五伦之要,百行之原,相传数千年,更无异义……”[1]在政治上,他更是反对“民权”之说,他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将以立公司开工厂欤?有资者自可集股营运,有技者自可合伙造机,本非官法所禁,何必有权?……”[2]凡此种种,在他的论述中实际上已否定了民主、民权、平等、自由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摆脱传统制枯走向现代化的必要因素。真正的现代化如果没有这些因素的现代化又怎能称之为现代化呢?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官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或许是一种时代的局限,是这些洋务官员不能自知、自觉的行为。从现代的参与者来看,张之洞等洋务官员亦未摆脱时代的局限性,始终以为中国是一个“小民”无知的社会。张之洞曾认为:“将以练兵御外国欤?既无机厂已制利械,又无船澳以造战舰,即预购之外洋,非官物亦不能进口,徒手乌合岂能一战?况兵必需饷,无国法岂能抽厘捐?非国家担保岂能借洋债?”[3]张之洞所言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论是发展军事还是工业,官方层面的保障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绝不是局限于此的。张之洞等人忽视了社会的力量,当然其后来的官督商办算是这种认识的一种表现吧,但却远远不够。

二、现代化认知的缺乏

张之洞知道现代化却不全然了解现代化;他希望现代化,却缺少现代化的知识做支撑;他主张现代化,却又不敢或无法真正的实现全面现代化。这也正是他在钢铁产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局限性。燃料问题就足以说明,煤铁本为一体,然张之洞对中国的煤炭生产估计的过于乐观了,以致在创办钢铁的过程中有铁无煤一直是一个严重的困绕因素。光绪十六年(1890年)张之洞派遣相关人员在沿江一带寻觅煤矿。“如武昌属之西山、樊山各处详查煤矿……如大冶附近无煤,即溯江上驶,直抵宜昌以上至归州巴东一带,川省交界止……”[4]后又在湘、川、山西等省寻煤,但最终却也未能得佳煤或佳而不多。对于煤炭来说理应像钢铁工业一样使其现代化,但张之洞对此却有所保守,而是“晓谕民间……至铁厂需用煤斤甚多……各该州县煤户乡民各宜早筹资本,踊跃开采……”[5]最终还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不仅仅是燃料问题,在钢铁业现代化的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洋务官员们现代化知识的缺乏。譬如对铁矿的酸碱性全然无知,致于购何种炼炉更不曾思索,以致多次购买机器设备,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正如李维格曾经所说:“自张盛二公以及二公前后所用之人,无一非门外汉。”[6]现代化知识的缺少,使得张之洞在很多问题上是心力交瘁而又无能为力。

三、内部的矛盾和分歧

张之洞和李鸿章虽然都为洋务派官员,但是对张之洞开展的钢铁业从一开始就不看好。他在给李瀚章的电文中说:“香复海署,抑扬铺张,欲结邸欢。即准拨部款,恐难交卷,终要泻底。枢廷皆知其大言无实也。”[7]对其并不看好。

当张之洞希望主持关东铁路的李鸿章能够采用汉阳铁厂的钢轨时,得到的回复是:“东路需急办,应购西洋轨。将来鄂厂炼成,自可拨用,然需随拨随付价,界限仍清”。[8]说的一清二楚,要等你铁厂办成开练才有可能性。那么各洋务企业制械用铁又如何呢?李鸿章在给张之洞的信中说:“至天津各机器局所需钢铁……南局禀复,该局岁需铁料不过二十余吨,只能随时零星择购,以求撙节,势难多为购储等语。亦创设炼钢机厂,是以后钢料无俟外求。”[9]总而言之结果是“无俟外求”堵塞汉阳铁厂的销路。然而他们并非是真正的“无俟外求”,曾有人从上海给张之洞发电:“闻沪制造局近订购洋生铁五六百吨,价三十余两,何不买汉厂之铁,价二十七、八两;由耶松专售与义昌成,价只二十三两,可怪。并祈查询”。[10]由于洋务官员们之间的矛盾、分歧使得汉阳铁厂的销售市场受到阻塞。其实,这种矛盾和分歧不仅仅在销售市场方面,他涉及到整个现代化的各个方面。

四、对公司的过严控制

汉阳铁厂建成之后因资金不足等原因被谕令“亟应从速变计,招商承办”[11]而成为一个“官督商办”企业。张之洞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才有铁厂的今日之成果,要不是资金困难,马上就可以实现自己的钢铁梦。如今要拱手让与他人,岂能甘心?但是为了利用商人资金招集商股,不得不“欲使商人获利,以劝将来”。所以张之洞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之中始终不甘心自己多年的成果拱手让人,以致表现出不甘让利于商人,更不肯让权于商人。他提出:“权限必须分明,维持必须同心”,从企业制度上明确分清官商各自权限。他的宗旨是“国家宜与商民公之者利,所不能听商民专之者权”。认为“官无权则遗患无穷”。因此张之洞主张“筹款招股无妨藉资商力,而总持大纲,考核利弊之权,则必操之于国家……”[12]张之洞虽然主张商办,但是对企业有诸多的限制,他曾说:“铁厂奉委商办之后,用人理财,筹划布置,机炉应否添设,款项如何筹措,……遵照湖广总督札饬,均由督办一手经理,酌量妥办;但随时择要禀报湖广总督查考”。[13]且承办汉阳铁厂的总办盛宣怀更是一位亦官亦商的人物。这就使得公司的官权过重商人权利过轻。这样对于商人来说保障太低,风险过大。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经济增长理论》中谈到投资条件时指出,潜在的投资者,必须相信,他能够把钱拿回来,且因投资可得到一些补偿,这样才会放心的投资。那么,在官权过重的情况下必然导致很多的商人徘徊犹豫。这对公司的发展自然是不利的。

总的来讲,张之洞等洋务官员对汉冶萍公司的发展虽说是呕心沥血,但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在客观上有阻碍了中国钢铁煤炭工业现代化的发展,是时代的局限性,也是时展的缩影。从某种程度反映了现代化单靠地方实力派总督各自为战,而没有全国性的设计,深刻而全面的现代化改革是难以成功的。(作者单位:中共宜昌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2][3]张之洞著,李忠兴评注:《劝学篇》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70,85,85-86页.

[4][5][6][7][13]湖北省档案馆编:《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社,1992年,第72,75,82,135页。

[8][9][10]张实著:《苍凉的背影―张之洞与中国的钢铁工业》,商务印书局,2010年,第399,410页。

[11]]《光绪朝东华续录》,第128卷,11页.

[12]《张文襄公全集》第68卷,12页。

作者简介:谭玉龙(1987-),男,中共宜昌市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上一篇:浅谈陈独秀早期政治观念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与美学之间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