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

时间:2022-06-27 09:59:24

小议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

上海交大在以工科为主的院校中首开全校公共选修课《媒介素养教育》。此外,拥有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一些综合性大学陆续面向全校开设了此课。此次调查在一所已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工科二本院校展开,目的是了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授课,持续地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在工科院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借鉴。

调查方法及资料来源

本研究采用传播学抽样调查方法。在保证问卷结果科学性的前提下,研究小组确定的样本选择标准为:能够理性思考、具有合理判断力、认知水平与现阶段大学生应有实际能力相符。调查样本选自北京某工科二本院校在校生(含本科、研究生、专升本学生)。该学校在校本科生6700余人,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50余人,成人继续教育学生1500余人。以统一问卷、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25%。问卷的设计考虑了三个因素:二本工科院校学生的特点;我国特有的传媒环境特点;已确定的媒介素养的内涵。为了保证问卷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客观性,问卷经过多次修改,最后确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设定指标及选题。

(1)基本情况:包括被调查者的年级、性别、专业概况、生源地等。

(2)媒介接触情况:包括学生接触各种媒介的频率、时长,接触的媒介内容和接触动机。

(3)媒介基本常识:中外媒介素养教育工作者都提到,批判意识的培养是媒介教育的重点。如下几个关于媒介的基本常识,是形成媒介使用者批判意识的核心。它包括:媒介现实和客观现实的区别;对受众的地位和权利的认识;对媒介的影响力的认识(正负);对影响媒介信息的因素的认识。

(4)媒介批判意识:包括对不同类型媒介可信度的判断,对我国媒介主要反映了哪些群体的声音的判断,以及媒体对自身所产生影响的判断。

(5)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主要考察对新闻和广告的解读能力。

(6)媒介使用能力:包括与媒体的互动能力和制作媒介作品的能力。

调查结果分析

利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样本构成情况

(1)样本中本科生、研究生、专升本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81.25%、17.50%和1.25%,基本与该校招生比例相符。

(2)有效问卷中,男生占35.25%,女生占64.75%;文科生占53.25%,理科生占46.75%;来自城市的学生占48.00%,来自乡村的学生占52.00%。

2媒介接触情况

(1)接触媒介的种类及频率(见表1)。从表1可看出,学生接触媒介的种类均衡且多样化。按照接触频率的分值(每天接触到从不接触的分值分别为4、3、2、1、0分)计算,大学生接触媒体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排列是:手机、网络、MP3/MP4播放器、电视、纸质书籍、广播、校园新闻网、杂志、报纸、数码相机。其中手机、网络、MP3/MP4播放器这些新媒体是学生最常使用的。传统媒体中,学生最常接触的是电视,而报纸杂志这些承载深度新闻的媒体接触较少。校园新闻网排在杂志和报纸这些传统媒体前,说明学生对校内新闻有一定的关注度。

(2)接触媒介的时间。以手机或上网时间来统计,每天1~3小时的占42.50%,1小时以下的占8%;一半学生上网时间控制在3小时以内,较为合理,3~5小时的占31%,5小时以上的占18.75%。上网超过5小时以上的都表现出一定的网络依赖。每天不接触媒介的人不存在。电脑的拥有率超过80%。

(3)上网自律性。3%的学生上网有明确目的,完成后就下线。没有目的只是在网上漫游的占33%;有明确目的,完成后会去看别的东西的占34%;有目的,但中途会被别的内容吸引的占29%。

(4)接触媒介的动机(见表2)。如表2所示,学生接触媒介的动机多样。媒介对学生来说首先是娱乐工具,其次才是了解信息和学习知识的工具。同时,它也是与人交流和缓解压力的渠道。休闲娱乐和学习知识是大学生接触媒介的最常见动机。与其他院校相比,该校学生媒介接触动机比较消极,只有45.50%的学生接触媒介是为了学习知识,尚有21.25%的学生接触媒介是为了打发时间,较消极被动。

(5)接触的媒介内容(见表3)。如表3所示,影音娱乐和时尚购物排在前两位,与接触动机相吻合。只有不到三分之一(29.50%)的学生关注政经新闻。

3媒介常识

(1)关于媒介现实和客观现实。媒介并不提供外部客观世界的简单映像,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是有差距的。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对“媒介报道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能够完全真实反映现实”,有6.00%的学生完全同意,51.50%基本同意,37.90%不太同意这一观点,3.80%完全不同意这一观点。

(2)对受众的地位和权利的认识。针对“面对媒介信息,受众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者,还是主动的影响者和参与者”这个选项,有43.2%的被调查者认为受众应该保持中立的态度,22.6%认为受众比较主动,24.6%认为较被动,认为很主动和很被动的分别占4.3%和4.5%,基本呈正态分布。关于受众的基本权利,超过70%的学生只知道知情权和隐私权,29%的学生知道传播权,11%的学生知道传媒接近权,还有3%对受众的权利不知道。

(3)对媒介影响力的认识。对“人离开大众传媒无法生活”这个说法,54%的被调查者基本同意,20.4%的学生非常认同,20.9%的学生不认同。多数学生意识到媒介对生活的深刻影响。

(4)对“媒介素养”这个词,18.1%的学生了解,63.8%的学生听说过但不了解,17.3%的学生没听说过。超过80%的学生不了解“媒介素养”。

4媒介批判意识

(1)对不同媒介可信度的判断(见表4)。根据分值,对不同媒介的可信度进行排序,由高到低分别为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杂志。传统媒体可信度高。网络由于缺乏把关人,虽然学生接触最多,但对其信任度不高。该校学生接触杂志频率超过报纸,但对杂志的信任度最低。说明学生接触的杂志可信度不高,应不是严肃类杂志。

(2)我国媒体代表哪个群体的声音最多。69.5%的学生认为代表娱乐、体育明星的声音最多,67.5%的学生认为反映党和政府的声音最多。20.5%的学生认为反映市民声音最多。此外依次为弱势群体(8.75%)、农民(6.25%)、工人(3.50%)和知识分子(2.25%)。这既反映了学生平时关注的媒体内容,也反映出我国特有的传媒体制和传媒环境对媒介内容的影响,学生能识别到党和政府在媒体中的最强音,说明学生对我国传媒环境中的政治因素保持了基本的敏感和认同。

(3)媒介对自身有什么影响?60%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思维方式有影响,32.75%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知识结构有影响,29.50%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影响,29%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人际交往有影响,8.5%的学生认为对自己没有影响。由此看出大部分学生能意识到媒介对自己思想浅层的影响(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人际交往),对深层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则意识不够。学生接触的媒介类型主要是网络,那么网络对自身的影响利弊如何?44%的学生认为上网对自己帮助很大,但21%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有负面影响,21%的人认为经常上网导致体质下降,29%的学生认为经常上网会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总起来说,71%的学生承认上网对自己身体、学习和人际交往有负面影响。说明学生对媒介产生的影响有一定反思能力。

(4)对影响媒介信息的因素的认识。调查问卷中,面对“我国媒体主要经济来源”这个选项,有6.75%的学生认为是政府拨款,有68%的学生认为是广告收入。我国大众传媒主要受什么影响,39%的学生认为受到受众的趣味影响,36%认为受政府控制,20.75%认为受广告客户的影响。只有4.25%的学生认为“不受任何力量的影响”。90%以上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媒介不是完全的中立和客观,对影响媒介信息的主要因素有一定认识。

(5)大部分学生认为迷恋网游的原因是基于心理需求。40%的学生认为迷恋网游的原因是寻找成就感,60%学生认为是为了忘记烦恼。

(6)关于媒介信息中的暴力内容。当看到电视中的暴力节目时,42%的人马上换台或跳过这一情节,23%的人记住这个频道,以后少看,尚有30%的学生记住这个频道,以后常看,或者聚精会神地看。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媒介中的暴力内容有一定的识别和抵御能力,但仍三分之一的学生喜欢暴力节目。

5媒介信息的解读

(1)对新闻的解读。37%的学生完全能区分报道和评论,58%的学生偶尔能区分报道和评论。区分报道和评论,是解读新闻的基本技巧,该校大部分学生不具备这个能力。57%的学生没有通过多种媒体求证一则新闻的习惯,缺乏质疑和批判新闻的意识。对重大事件的报道,比如汶川地震,《人民日报》和《南方周末》的报道内容是否有差别?44%的学生从没注意过是否有差别;5%的学生认为没有差别;26%的学生认为稍有差别;只有25%的学生认为差别很大。

(2)对广告的解读。大部分学生对传媒中的广告持正面态度,只有17%表示不喜欢,8%表示很反感。了解广告的制作流程,才能更深入地认识广告的说服技巧和商业目的,对广告的本质有清晰认识。90%的学生对广告的制作流程不了解。44%的学生不能识别以新闻面目出现的广告,36%的学生不能识别虚假广告。53%的学生有时会因为自己喜欢的明星代言而买某种商品,4%的学生经常这样做。

6媒介参与使用情况

(1)20%的学生从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媒体互动。该校学生参与媒体的方式依次是网络留言(56%)、微博或博客(38%)、短信竞猜(24%)、投稿(14%)、热线电话或点歌(14%)。80%以上学生参加过媒体互动,在大众传媒面前不是完全的被动者。互动形式中,只有微博或博客是主动信息的,其他方式是被动参与。

(2)该校学生中45%的学生从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媒介内容制作;33%的学生曾经制作个人网页;23%的学生曾制作数码图片;17%的学生曾制作博客;8%的学生曾制作DV;4%的学生有媒体实习经历。

结论与对策

1结论

(1)媒介接触情况。手机上网是大学生主要的媒介接触方式。媒介技术的发展使手机和网络的界限正在消失,这意味着媒介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时间和精力碎片化,很难专注于持续深入的思考。这种接触媒介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能力造成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大学生接触媒介的计划性和自律性较差,上网时间较长,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之一应是培养学生面对媒介的自律性,保持适当的媒介接触时间。

(2)媒介常识。一些基本常识是形成媒介批判能力的基础。多数学生认识到媒介对社会发展和自身成长有深刻影响,但对这种影响是怎样发生、影响的程度和层次怎样都缺乏认识。超过半数学生不具备区分媒介现实和客观现实的意识,对媒介接受者的权利和地位认识有失偏颇,主动影响信息的意识较为薄弱,对媒介素养概念较为陌生,媒介素养亟待加强。

(3)媒介信息解读能力。一半以上学生解读新闻的能力,包括区分新闻和评论、对新闻的质疑和批判精神、多方求证新闻客观性的意识有待提高。结合前面接触的媒介内容上看,学生选择新闻的能力稍弱。大部分学生对广告不反感,不会执意反对广告,绝大多数学生对广告的制作流程不了解,缺乏对广告本质的追问,容易被劝服,并潜移默化接受广告所宣传的生活观念。超过半数学生会因自己喜欢的明星代言而购买某种商品。对软文、虚假新闻的识别能力有待加强。(4)媒介参与与使用能力。大部分学生有过媒体互动经验,但参与媒体制作和的主动性不强。使用媒介的意识和能力略有欠缺。

2对策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提出在工科院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

(1)教育原则。第一,本土化原则。虽然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使整个世界成为“地球村”,媒介信息的影响呈现全球化的共同特性,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也有一些共同之处,但媒介素养教育仍要注意本土化原则。本土化原则,是指立足中国大陆的传媒环境和传媒体制,“去探讨自己的媒介史和相关问题,去建立与中国自己源远流长的哲学思想紧密相连的媒介理论。”[2-8]在教学实践中,本土化原则意味着选取能代表本土特色的媒介案例来探讨中国特有的媒介状况。第二,多层次教学原则。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遵循“学理探讨—常识介绍—媒介现状(本土)分析———自我媒介行为反思”的思路。所有人文学科的研究,都离不开基本的人性假设。探讨媒介素养的前提就是要探讨人与媒介的关系,探讨人的本质和存在意义,然后才能确定怎样使用和接触媒介更符合人性。所以,学理探讨贯穿于整个媒介素养教育之中。对媒介事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都离不开这样的理论前提。常识介绍是关于媒介运作原理、媒介传播理论的介绍,作为解读分析媒介信息和媒介现象的理论基础。在以上两部分理论基础上,选取发生在本土的有影响或具有典型意义的媒介事件或媒介现象进行分析,最后请学生对自己在媒介事件前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提出提高媒介素养的策略。第三,批判性思考原则。香港学者李月莲等认为:“批判思考是传媒教育的核心要素,也是未来知识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技能。”[15]段京肃认为,批判意识的培养主要强调受众接触媒介和大众传播活动时的主动意识、主动权的培养,是在目前和未来的大众传媒信息狂轰滥炸面前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当受众不再盲目地接受并绝对信任媒介的时候,他们才可能真正成为社会传播活动的主人。[4]2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质疑精神,学习分析媒介信息和媒介环境的技巧,培养学生在媒介面前的独立意识和主动意识。第四,促成行为改变原则。所有教育最终都应促成被教育者行为的改变。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形成理智的媒体行为习惯。在学校的课程教育中,也要贯彻这个原则,帮助学生建立反思媒体行为的习惯,掌握反思自我媒介行为的方法,并尝试制定行之有效的改进方案。

(2)教学内容。根据以上原则和学生接触媒介的特点,确定如下教学内容体系,以供讨论(见表5)。

(3)教学方法。继续案例教学法和媒介作品分析法,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作为媒介教育的中心。案例教学法有三个环节:学习环境的设置、提出问题、寻求答案,比如广告的解读。先播放精美的可口可乐广告,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此广告好在哪里(创意和艺术手法)?用了哪些视听手段(广告的表现方式)?暗示了产品有哪些优点(推销)?暗示了一种什么生活方式(理念,生活价值观)?再给学生看王海可口可乐公司的报道和一些有关学者专家对可口可乐的分析,请学生讨论广告的本质是什么,与产品的本质有什么关系。也可以组织媒介素养行动小组,针对学生接触媒介存在的问题制定小组计划,通过多种形式推进媒介素养状况的改善。把选课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给出若干具体行动目标,由各小组自由选择,结课时每小组交作品或报告,作为课程考核内容之一。如针对接触媒介无自律现象,设定目标为“信息面前我做主”;针对媒介制作能力较弱,设定目标为“制作一部成熟的媒介作品”(报纸、DV或网页)等等。

(4)联合其他选修课,多层次多学科渗透“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如在“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加入对畅销书的研究和分析,在“音乐赏析系列课”中加入对流行歌曲的文化解析。

(5)建立媒介素养课群,可把“影视鉴赏”和“新闻写作”纳入到“媒介素养教育”课群中来,用文化分析的方法从“媒介信息的批判性解读”角度,讲授“影视作品鉴赏”和“新闻的读写”。开设“新闻写作实训”平台,提高学生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

(6)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内媒介资源,鼓励学生参与媒体信息的制作和。指导学生成立“媒介爱好者”社团,制定计划,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广播台、校报等,建立自己的媒介平台,积极进行媒介实践活动。(本文作者:詹文利、杨舒君、林莉莉、于淼 单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上一篇:工程教育下电工技术教学的革新 下一篇:小议CDIO工程理念在数据库原理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