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在理解语篇连贯性中的作用

时间:2022-06-27 05:25:39

摘要: 语篇连贯主要追求的是语义的连贯性。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除了衔接手段,语篇本身的语义内容才是决定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合适的、可被接受的认知世界。Lakoff认为隐喻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认知活动,又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工具和结果。本文从隐喻的照应性、索引性和顺应性三个方面论证其在语篇连贯的作用。

关键词: 隐喻 语篇连贯性 作用

一、引言

连贯性是语篇生成和理解的基础,是语篇分析的关键所在,而且只有从认知角度对此加以动态性分析才更具有解释力。衔接对于语篇的连贯和理解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语篇本身的语义内容才是决定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而不是衔接手段。对于一个感到难以理解的语篇,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必要的认知世界知识,或没能想到一个合适的、可被接受的认知世界。

而当代认知科学普遍认为,隐喻在本质上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活动,对我们认识世界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从而在人类的范畴化、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隐喻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工具和结果。并且,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隐喻的主要功能是将推理类型从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概念隐喻在思维和语言中是无所不在,到处可见的,不用隐喻来思考主观经验,是很难想象的。通过概念隐喻,人们可不断挖掘事体间的各种新联系,为认识世界提供了一种基本方式,形成了组织经验结构和概念系统的基础。所以,通过概念隐喻的认知基础来建构语篇的连贯性具有重要意义。

从认知功能上来说,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它必须具有语义上的连贯性。所谓连贯性,就是指喻义成分在意义上的关联,本文从认知功能角度论述语篇的连贯性。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认为,人们主要是依据语句所提供的信息和自身所具有的内在性认知世界知识,结合语境,补充相关信息,通过激活机制在上下文的概念成分之间发现照应性,并着力寻求命题发展的线索性,努力获得语用推理上的顺应性,藉此语篇就可在心智上建立一个统一的认知世界,话语之间就具有接续关系和连贯性,人们也就能理解整个语篇。因此,本文就从隐喻的照应性、索引性和顺应性三个方面论证其在语篇连贯的作用。

每个领域的语篇都有自己专属的抽象特征,如科技、经济、广告、政治等。越是抽象的概念越离不开隐喻的表达,因此,隐喻在对语篇的理解和连贯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以政治语篇为例具体分析。本文选用美国第42任总统比尔・克林顿的第一次就职演讲词作为语料进行分析。

二、照应性

在语篇中,如果对于一个词语的解释不能从词语本身获得,而必须从该词所指的对象中寻求答案,这就产生了照应关系。照应是一种语义关系,它指的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乔治・莱考夫和马克・杰森认为,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相对具体的概念理解另一种相对抽象的概念。如此可见,隐喻的使用在获得语篇照应性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美国总统就职演讲是典型的政治语篇,以激发听众情绪、影响听者政治态度为目的。但是,如上所述,政治术语不被大众所熟悉,因此隐喻的大量运用就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现实中各类事体之间存在各种关系,人类可通过思考发现其间的相似之处,或通过想象在其间建立联系,这是人们产生隐喻用法的认知基础。隐喻的基本功能是以某一领域的经历来理解另一领域的经历。因此,不被大众所接受的政治语言与政治观念由于隐喻的使用而被广泛认识、理解与接受。

在克林顿的就职演讲词中,第一句就使用了隐喻来照应语篇的主题意义。

Today we celebrate the mystery of American renewal.

此句中,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renewal”很明显是概念隐喻的运用,因为renewal属于宗教词汇,开篇就使用“政治是宗教”的概念隐喻,典型地引导听众以熟悉的领域经历来理解政治领域的经历。所以,克林顿才会把自己的上任表达为美国的复兴,以此来映射让美国人民对自己领导的美国政府抱有希望与信心。由于人们在交际中受到所在社会、特定文化、过往经历、交际情景的影响,受到心智中框架信息的限制,其中某些信息往往具有较大的权重,因而就更容易被激活,成为谈话的中心。所以,“renewal”使用就激活了民众对宗教的认知。美国是由清教徒为主创立的国家,特别是最初的许多移民在欧洲受到宗教迫害,冒险渡过大西洋,寻求新的宗教乐土,因此他们保持着强烈的宗教热忱。至今,绝大部分美国人都是基督徒。宗教一直是美国政治生活的核心。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刻,会出现特别的宗教狂热,即所谓“觉醒”,使上帝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比其它“正常时期”更重要的地位。在这样的“觉醒”中,不同种类的宗教又有不同的表现。“reinvent”和“renew”这样的宗教词汇,进一步照应第一句就提出的概念隐喻。例如:

1.A spring reborn in the world’s oldest democracy,that brings forth the vision and courage to reinvent America.

2.To renew America,we must be bole.

3.To renew America,we must revitalize our democracy.

4.To renew America,we must meet challenges abroad as well at home.

三、索引性

美国社会学家Garfinkel在分析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时指出,应充分考虑到自然语言和实践活动具有无穷的“索引性”,一项表达或行为的意义必须诉诸其它表达或行为的意义才可被理解。语言表达须依赖无穷尽的未经言明的背景知识。任何一个表面上孤立的“表达”或“行动”归根到底都是一条“索引链”上的一环。因此,命题发展的索引性即指能从语篇中发现命题发展的线条,信息互有关联。

在克林顿的演讲词中,开篇就提到“renewal”,第一时间让人们进入所熟悉的认知领域。从美国的宗教文化来看,听众对宗教的理解深度能力远远大于对政治的认识。所以,此处概念隐喻的使用只是索引链上的第一节。整篇演讲中,继续用到“mission”,“engine of the renewal”,“promise of America”,“testament”和“call or convene”,这些词语都出自《圣经》,都是宗教语言。因此,语篇中分别用它们来映射“task”,“democracy”,“future of America”,“covenant”和“summon”。根据体验哲学的基本原则可知,概念系统的核心是直接源自我们的体验,来自感知、身体运动,以及对物质、社会的经历。不直接源自体验的概念主要是在直接体验的基础上通过隐喻形成的,隐喻是形成抽象概念、并进一步建构概念系统的必由之路。那么,此篇演讲就是通过概念隐喻在心智上构建一个认知世界,在这个认知世界里再进一步加强对此语篇的理解,并增强其连贯性。演讲中除了上述所举的例句,还有:

5.An idea born in revolution and renewed through two centuries of challenge.An idea tempered by the knowledge that,but for fate we,the fortunate and the unfortunate,might have been each other an idea ennobled by the faith that our nation can summon from its myriad diversity the deepest measure of unity.An idea infused with the conviction that America’s long heroic journey must go forever upward.

6.With God’s help,we must answer the call.

四、顺应性

语用学家Verschueren在其新著《语用学的理解》中提出了顺应论理论,他认为语言的选择是某种程度上的顺应,使用语言是连续不断的选择,无论这种选择有无意识,这种选择都可以在语言的每一个可能的层面上进行。在语言的选择、使用过程中,其必须顺应于语境。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点会创造出不同的语境。所以在创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充分顺应受众的语境。语境有包含情景语境、文化语境等。Lakoff在论证隐喻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同时,也认为隐喻是建立在社会基础之上的,即隐喻是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不同的文化模式也在对隐喻理解起作用。因此理解、研究隐喻必须结合文化因素和认知因素来认识和展开。那么隐喻的运用必须结合受众的文化语境才能保证语篇的连贯性。所以此篇演讲词中才会不断使用“政治是宗教”的概念隐喻,以此来顺应听众的文化模式。上面提到美国的宗教观,所以,这篇就职演讲在顺应民众文化的前提下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其政治目的。因此,语篇中除了上文提到的大量政治隐喻外,还不断重复“Change is the mission”,“Democracy is the engine of renewal”,“Democracy and freedom are the testament”,“An idea of change is the renewal”,“the fate”,“the faith and the conviction”,这些词语的使用只有了解其宗教文化的人才能真正领会其含意。因此,语篇是否连贯,其基本要求就是交际双方对交际内容的充分理解,而理解又是充分建立在文化语境之上的,那么隐喻在此处就起到了语用推理的顺应作用。

五、结语

语篇并不是随意的语言片段,而应该受信息量的制约和意义连贯条件的制约。意义连贯的实质性基础是语篇意义所涉及的长期记忆中知识概念的连贯。没有连贯,语篇就不可能达到交际的目的。语篇接收者要在语言信号的激发和引导下,提取贮存在长期记忆中的与当前话题相关的知识,进行推理,建立新旧信息之间的连贯关系,从而达到解读语篇的目的。

事实上,美国总统就职演讲都是以煽动群众情绪,获得认可与支持为主的语篇形式。随着时代的变化,随着各阶段经济、政治情况的不同,最新上任的奥巴马总统主要是以表达具体政治态度、政治策略为主发表演讲,但是主题线索仍然离不开宗教,离不开美国人心中所信仰的上帝所赐予的力量和希望。那么与构建心智认知关系如此密切的隐喻在解读语篇连贯性上就具有重要意义。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认为,人们主要是依据语句所提供的信息和自身所具有的内在性认知世界知识,结合语境,补充相关信息,通过激活机制在上下文的概念成分之间发现照应关系,并着力寻求命题的发展线索,努力获得语用推理上的顺应性,藉此语篇就可在心智上建立一个统一的认知世界,话语之间就具有接续关系和连贯性,人们也就能理解整个语篇。

参考文献:

[1]Cook,Guy.Discourse and Literature.OUP,1994.

[2]Lakoff,G. & Johnson,M.Metaphor We Live B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Verschuren,J.The Pragmatic Perspective.In Handbook of Pragmatics.Amsterdam:Benjamins,1995.

[4]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6]王建华.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精选.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7]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8]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卢植.认知与语言――认知语言学引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系河海大学研究生)

上一篇: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及其关联性 下一篇:关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