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触及师生灵魂

时间:2022-06-27 03:28:30

让德育触及师生灵魂

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小学阶段是儿童刚刚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知识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他们的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身心发育速度很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很强,其养成的行为习惯,会对儿童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学生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良习惯,一些不良习惯甚至在部分学生身上不断发展、滋长。经过调查显示,学生中能独立生活的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学生对其家长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不喜欢在家里吃早餐,对肯德基之类的洋餐饮和各种包装漂亮的零食情有独钟;卫生习惯差,随手丢弃零食袋的学生为数不少;学习上缺乏阅读和积累的习惯,课外知识极其匮乏。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拖交作业、不使用文明礼貌语言等各种不良习惯。

这些不良习惯如果不加以遏止,任其发展将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发展。追究其根源,不难发现产生这些不良习惯有主、客观原因。(1)主观上与小学生现阶段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有关。小学生知识有限,经历有限,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于社会、家庭、甚至是他周围同学的行为不能确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在从众心理或求异心理的驱动下盲目模仿或追求个性。如果不加以引导,必然产生不良行为,长期反复,就形成了不良习惯。(2)客观原因对习惯的影响。其中包括家庭原因、周边环境原因等。由于学校地处农村,大多数学生的家庭生活水平偏低,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学生在家庭的影响下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存在乱扔习惯、不注意个人卫生等。家长对提高自身素质持漠然态度,自己不读书看报,也很少给孩子提供阅读、学习的材料,这样自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影响学生习惯的还有校园周边环境等客观原因。在距校门20米内有数十家小摊,向学生出售各种低劣的小食品。有的还允许学生赊账,这不仅造成了校园内垃圾多,而且还助长了学生从小养成赊账的恶习。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充分挖掘学校德育资源,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堵住这些坏习惯产生的源头,让文明之风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一、全员育人。形成教育合力

1 让教师成为养成教育的主力军

班级管理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主阵地。为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参与养成教育的积极性,将“人人都是班主任”制度化,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管理资源,在班级管理中形成班主任、科任教师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同时,教师的榜样、示范、指导作用在管理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成为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动力。全员育人机制使“人人都是班主任”制度化,充分挖掘了学校管理资源,提高了全体教师参与养成教育的自主意识,真正成为实施养成教育的主力军。

2 让学生成为自我管理的小主人

良好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人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需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意识是内驱力。因此,自我锻炼、自我教育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基石。让学生参与班级和全校学生管理,能充分调动学生自我锻炼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被管理者变为管理者,在管理中实现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逐步完成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在班级管理中,推行班干部轮换制、岗位责任制和值周班长制。学生的事由学生管,学生的事让学生做,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人人有事干”。岗位到人、责任到人,让学生在管理中得到锻炼,提高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成为自我管理的小主人,实现了自我教育和发展。

在全校的学生管理中,由学校德育室、少先队牵头成立了红领巾监督岗,实现自主管理,负责对学生课间各项常规、路队秩序、餐厅秩序等十项常规进行监督指导,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逐步将良好习惯标准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3 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更需要家长的指导和引领。为充分调动家长参与习惯养成教育的积极性,我校通过开展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家长学校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拓宽家校联系途径,加强了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家校联动机制,让家长成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同盟军。

二、环境育人。形成育人氛围

文化环境熏陶就是让有形无声的校园环境“说话”,校园文化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特色班级牌”、“素质教育园地”、“德育特色墙”,以及随处可见的学生作品,大到整个校园的优美典雅,小到一句“走路轻轻,说话悄悄”的文明标语,所有这些景观都是对学生习惯培养的无声教材。同时,我们还利用“国旗下演讲”、“班级黑板报”等宣传手段,营造宣传舆论氛围。让学生以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吸收本民族的特有文化精神、气质和神韵,从而达到了以文化育人的教育目的。

三、课堂育人。构建育人渠道

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课堂中教师不仅应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训练,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渗透习惯教育、德育教育。如,让学生从古代成语故事“孔融让梨”中学到尊敬长辈、文明礼让的良好习惯;在数学计算中养成科学严谨的思维习惯等。同时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把现代教学手段巧妙地运用到课堂教学环节,赋予它们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潜移默化中将良好习惯渗透到学生身上,以达到陶冶、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

四、活动育人。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活动是学校德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将养成教育渗透到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细节,共同营造“真实情景中的养成教育”,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

1 争当“十好少年”,培养良好习惯

针对学生实际,结合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要求,提炼出符合学校实际的行为习惯的标准,即要养成十个好习惯:扫好地、走好路、上好课、读好书、写好字、行好礼、唱好歌、做好操、用好餐、穿好衣,简称“十好”,并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分年级段制定了具体的要求,每月开展评比。

2 开展主题月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是加强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重要手段。每学期将根据具体要求,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如,生命教育周、鹿鸣读书节、“丰登杯”环境教育月、民族精神月、“阳光”体育节等,围绕相应的主题,开展了祭扫革命烈士墓、远足踏青、经典美文诵读、“校园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环保小卫士评选、“法在我心中”演讲等一系列活动,以此来进一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 围绕学校特色开展活动

为更好地发挥特色育人的作用,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编排了《社小乒乓球操》,编印了特色校本教材《小小的银球,飞舞的精灵》、《金剪子》,布置了校园刻纸长廊。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感受到快乐的同时,也进一步端正了态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总之,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项不间断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挖掘学校德育教育资源,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才能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水平,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社头小学)

上一篇:教师:被教学任务游离出的“孤魂” 下一篇: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