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院系教研管理与绩效考核的综合信息系统建设

时间:2022-06-27 02:43:29

基于院系教研管理与绩效考核的综合信息系统建设

摘 要: 作者分析了高校院系当前教研管理、绩效考核及其系统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科研数据缺失、绩效考核定位偏差、缺乏反馈机制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教研管理和绩效考核建立院系综合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以及按照系统建设、系统应用、系统深化三个阶段依次推进、逐步完善的建设策略;并结合自身信息系统建设的实际工作实践,阐述了系统第一阶段的实现和后续的开发路径。

关键词: 教研管理 绩效考核 信息系统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高校已经成为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单位,每年承担的科研经费数以亿计,甚至部分高校院系的年科研经费也超过了亿元。高校科研力量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学科建设的发展,对院系学科评估、高校综合排名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公平、公正、高效地考核科研成效,激励和培养人才队伍,既是科研管理和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院系管理工作和自身发展的重点,并且高校院系作为科研实施和教师考核的一线单位,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科研管理和绩效考核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教研管理和绩效考核系统的现状

1.院系科研数据的缺失与教研管理系统的建设

教研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从信息科学的角度,院系的教研管理可以理解为,利用教研活动产生的信息对教研工作中具体的人和事进行的管理。教研活动产生的信息主要是指教学信息和科研信息,它既是院系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自然产生的生产性数据,又是院系管理和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数据。院系的教研管理是开展正常教学科研活动、进行日常行政事务管理的必要性和基础性工作。

据调查,教学信息由于更多的是因“事”即学生事务而产生,并且院系和职能部门需要彼此配合做好具体的教学教务工作,所以教学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互通共享。而科研信息则主要是因“人”即院系科研人员而产生,其信息互通共享的情况较教学信息就差很多。

理论上,院系是高校进行科学研究的实体单位,客观存在着丰富的第一手科研信息。实际上,由于科学研究相对于院系行政管理具有较高的独立性,高校院系往往很难从自有的科研管理工作中获取全量充足的科研数据,这就造成了院系科研数据的缺失。

虽然院系可以通过职能部门获得部分科研信息,但是由于两个单位工作方法和管理预期的差异,导致了院系对职能部门提供的数据复用率不高,也就是说,高校职能部门以全面的宏观统计数据为主,而院系则更需要翔实的微观数据。张文英等[1]指出,教育部进行本科教学随机性水平评估和学位办进行学科评估时,有关院系在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及使用方面遇到了很大困难。

笔者认为,院系建设教研管理系统是减少科研数据缺失、补全教研信息的有效可行方式。即院系可以充分利用各类考核、项目申报、经费报销等科研管理在院系内部的工作流程,采集、审核并固化科研信息,以数据的形式集中存储,从而保障后续通过计算机方式进行的各种应用。同时教研管理系统的建设也需要统筹考虑与教务科研等职能部门的数据对接,即能以相同或相近的数据格式、便捷高效地互通共享数据,减少数据冗余和信息孤岛。

正如上文提到科研工作自身独立性所带来的影响,院系如果仅仅从教研管理的角度建设教研管理系统,则其话语权会非常有限——最集中的体现就是系统的数据采集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为此,利用绩效考核的“抓手作用”,“强制性”地推动教学科研人员全面、准确、真实地提供教学科研数据,是教研管理系统建设的关键。

2.院系绩效考核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率先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高校要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绩效考核是高校系统对高校教职工进行聘任、晋级、奖惩、留用或解聘等人事决策的重要依据。目前,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已经有许多高校引入并实施了人员绩效考核,实现了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岗位绩效管理体系。

对于高校管理、服务人员,绩效考核可以以工作时间和工作效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而对于高校教师,则可以以工作量和工作效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2]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主要集中在教学和科研两大方面,由于我国高校评估体系以及现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教师科研考核的力度,逐步形成了一种有代表性的以科研工作量为核心的科研计量评价法。[3]

然而,绩效考核在高校的实践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一是对绩效考核的内涵认识不足,定位出现偏差。绩效考核不单纯是一个考评结果,更体现了绩效管理过程。目前,高校的绩效考核更多的是关注于考核结果本身,而对考核的过程管理和结果运用却关注不足。

二是对绩效考核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考核工作常流于形式。绩效考核流程不够明确和具体,缺乏对绩效考核方法、程序的培训和指导监控,绩效考核的规范化、质量化和科学化有待提高。

三是对绩效考核的评价重当前、轻未来,发展性评价相对不足。绩效考核不仅要充分考虑教学科研活动效果的滞后性,实行灵活弹性的考核周期,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化导向,还应当考虑从传统的以奖惩为目的考核逐步转变为以教师发展为目的的考核。[4]

四是考核缺乏反馈机制,考核结果不能充分利用。特别是要加强对考核结果的统计分析,建立有效的考核结果反馈机制和积极的沟通交流系统,将考核结果多样化地运用到薪资、奖惩、晋升、聘用等人事决策中。

院系作为实施教师考核的一线单位,也同样存在着上述问题。特别是针对教师考核工作量的认定、教师职务聘任、人才项目申报等,经常出现材料的反复提供、重复筛选,数据量大并且缺少历史数据,不仅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及大量的人力、物力,也给院系人事管理工作增添了很多重复工作。因此,院系也亟须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提升人事管理水平,这也是建立高校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的新途径。

3.教研管理和绩效考核系统的建设情况

传统的以手工方式统计各类数据的科研管理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率低、错误率高,严重影响科研考评,甚至会造成决策层失误。通过文献调查,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开始建立相应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主要侧重于科研项目、成果、经费和统计报表等的管理,缺少将科研管理与绩效考核结合的综合设计。

陈春燕等提出,科研管理系统可为高校建立一个网络化的科研管理和服务环境,极大地提高科研业务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并且与单位其他的系统相配合,统一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从而能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5]葛暾和也提出,高校绩效评价支持系统必须以校园信息化平台为依托,以职能管理系统、校综合统计信息系统为基础,是高校信息化向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发展的重要延伸[6]。2004年,已有研究者探讨高校院系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7]而近两年,类似研究更是将视角转向科研项目与绩效考评综合管理系统的领域。[8]

上述研究表明,教研管理系统和绩效考评系统有着内在的相关性,可以而且应当融入以“数字化校园”为核心的综合信息平台,这也为在高校院系层面建设基于教研管理和绩效考核的综合信息系统提供了经验借鉴和实例参照。

针对院系在教研管理和绩效考核中的现状和问题,结合院系对于教学科研管理和教师绩效考核的双重需要,本文提出“以教研信息为核心,以绩效考核为抓手”的系统建设策略,充分借鉴现有科研管理和绩效考评信息系统的优点,建立院系教研管理和绩效考核的综合信息系统,加强教学科研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应用,化解院系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研信息资源利用效率,提升院系管理工作效益,为高校教学科研信息化管理与教师绩效考核提供有益借鉴,同时也为院系系统接入“数字化校园”综合信息平台进行先期技术和管理上的准备。

二、基于院系教研管理与绩效考核的综合信息系统建设策略与设计思路

总体上,院系教研管理与绩效考核综合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以人事数据为依托,以校园网资源为基础,建立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管理平台。由每位教师独立提供各自的教学科研数据,通过系统功能的开发,以绩效考核为基础向人事、教学、科研等不同领域延伸应用。具体来说,院系教研管理与绩效考核综合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分为三大阶段依次推进,逐步完善。

1.系统建立阶段

建立阶段是以教学科研信息的采集和组织为核心,以教师、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为推动力,通过系统进行绩效考核的方式,完成教学科研数据的全面、准确录入,再经审核确认存入数据库。建立阶段系统的主要工作流程,是以人事信息为基础的绩效考核,实现考核数据(即个人教学科研数据)的输入和审核、绩效业绩点的审核及绩效结果的反馈。

建立阶段的建立关系到后续阶段的实施,甚至影响到整个系统建设的成败,因此,在建立阶段有几个方面值得进一步关注:

一是数据的组织,分为教研数据和个人档案。教研数据既要考虑到系统后续阶段实现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应用,也要为与高校职能部门系统对接预留扩展空间。个人档案[9]是指在系统中建立每位教师的信息分类视图,包括人事、教学、科研、成果、奖惩等数据,累积更新,这样为后期转变为以教师发展为目标的绩效考核提供了数据依据。

二是审核的设定,包括录入数据真实性的审核和绩效业绩点计算的审核。

数据审核主要是审核权限的设定。由于院系对教学科研绩效数据审核的分工不同,院系专职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人员和各专业教研室都可能承担对数据真实性审核的角色,因而在系统开发时不应当固化审核用户的角色权限,而是通过审核用户自主筛选审核内容的方式完成数据审核,这同时也会相应地增加数据关系设计的复杂度和系统开发的难度。

三是绩效结果的反馈,包括考核范围的圈定和结果呈现的方式。考核范围是指系统应当能够按照学科专业、职称职务、团队个人等划分圈定,为岗位管理、分类考核预留了可扩展的空间。系统在绩效计算时,会根据考核范围的不同按照对应的规则计算和分类统计,只是对用户而言,考核范围圈定的效果是在绩效结果中呈现。结果呈现应不仅仅依赖于系统的界面反馈和报表统计,还应当预留与办公邮箱、手持终端等系统或新媒体的对接空间。

2.系统应用阶段

应用阶段,即在完成绩效考核应用的基础上,实现人事、教学、科研方面的初步应用,启动对学科评估、教学评估、院系内重要教研机构验收评估等数据支撑功能的开发,同时可以考虑将系统与院系内部网站和邮箱系统、外部人事和教学科研系统进行初步对接。

建立阶段是通过“强制性”的绩效考核初步搭建系统,其功能应用还停留在教师用户的半主动使用(即便不愿意也必须使用),应用阶段则需要化用户的被动使用为主动参与,以提高系统利用的活跃度、体现系统开发的价值,才能保证系统建设的持续推进。

上述系统功能主要是对人事教学科研信息进行简单的统计查询分析等应用,一是由于用户对系统的使用兴趣和习惯有一个从易到难的逐步培养过程,二是缘于应用功能的深度开发(如在线职称申报、项目评审等)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在院系层面实现这些功能还必须与外部职能部门的信息系统进行深度对接。

3.系统深化阶段

深化阶段,即对内完成学科评估、教学评估、机构验收等系统应用,完善院系综合信息系统的管理功能,对外进行系统的深度对接,实现人事、教学、科研各项事务申报评审等深层次应用。本文所述的院系综合信息系统实现在线申报评审等功能,既不是越过高校职能部门管理程序的独立申报,也不是在已向职能部门申报之外的重复申报,而是从院系系统中提取申报所需要的数据、按申报要求形成规定格式的材料、经申报人和院系审核确认后、通过系统对接提交给学校。这样即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能够留存每一笔申报评审记录,为院系实施针对性、专题性的统计分析和决策提供了历史数据。

三、系统的构架与建立阶段的实现

基于对C/S(Client/Server)和B/S结构的多层结构优点的分析,本文系统采用了B/S结构的多层结构设计,前端采用JSP、ExtJS、JavaScript技术和Eclipse平台,后台采用Oracle数据库和Struts开发技术,以及涉及服务器端数据库和有关TCP/IP协议的网络编程技术。

目前,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需要,该系统已经完成了建立阶段的开发,实现了教研数据的录入和教师绩效考核,系统的功能结构如图所示。

1.用户管理模块

本系统的用户由普通用户,信息审核员,绩效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组成。普通用户对应学院教师和科研人员,负责个人绩效数据的申报、审核驳回后修改及考核结果的查询;信息审核员负责绩效数据的审核,它没有特别指定使用人,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人员和各专业教研室指定人员都可以承担该角色;绩效管理员一般是学院人事管理工作人员,负责绩效业绩点计算的复核和系统绩效规则的调整。

2.消息管理模块

消息管理模块包括公告管理和消息管理。公告管理是系统内部通知、事项的渠道,消息管理包括系统短消息和简单邮件,实现用户与用户、用户与管理员之间包括绩效沟通在内的往来联系,在接入办公邮箱后还可以实现系统主动推送绩效反馈信息。

3.人事管理模块

人事管理模块是系统建立阶段的基本模块,具体表现在,既要以人事数据为基础建立用户的个人档案,又要依托人员的职称、岗位、专业、团队等信息在系统中建立起相应的绩效考核规则。人事管理模块中人员的基本信息,由绩效管理员批量导入系统,普通用户无修改和删除的权限。人事管理模块还预留了与外部人事系统对接的接口和二次开发人事工作申报流程的功能。

4.教学管理模块

教学管理模块和科研管理模块是系统建立阶段数据录入的主要模块,教学管理模块实现了个人教学信息的录入、编辑(包括审核驳回后修正)和查看,包括授课信息、指导研究生、学生毕业论文、教学成果和奖励等,后期还将继续开发查询统计和工作申报功能。

5.科研管理模块

科研管理模块实现了个人科研信息的录入、编辑(包括审核驳回后修正)和查看,包括文章专利、刊物级别、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学术会议、奖项荣誉等除教学信息以外的个人绩效数据,后期还将继续开发查询统计、项目申报等功能。

6.绩效管理模块

绩效管理模块是系统建立阶段的核心业务模块,包括数据审核,绩效审核和绩效反馈。数据审核是控制教学科研数据的流转。绩效审核除了要协同人事管理模块设定系统绩效考核规则外,还要依据绩效考核办法,对违反规定造成教学、科研和安全事故及论文造假等,进行绩效业绩点的扣罚甚至是绩效等级的处罚。绩效反馈是根据系统绩效规则形成考核结果,并对结果按照系统指令要求处理,结果的呈现可以是系统的界面报表,也可以通过二次开发利用内部消息、邮件、短信等反馈给考核者。

四、展望

通过将教研管理和绩效考核结合的方式建设综合信息系统,院系可以避免单独开发教研管理系统或绩效考核系统时面对的困难,实现稳步启动、两者兼顾。而本文所提出的三阶段的系统建设设计思路,既考虑到了当前院系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又为院系全面深入地进行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可行的参照方式。

然而,院系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一项工作量大、难度高、需要长期开发的系统工程,它是计算机技术和院系管理实践的桥梁纽带,不仅需要决策层的重视和持续支持,也需要院系内部形成健全的管理制度予以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文英,廖春良,李淑娟,孙璐.高校院级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探讨[J].教育信息化,2004(3):31-32.

[2]林立芹,张丽云,臧彦省.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运用问题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2(18):145.

[3]赵彩伟.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评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10):15-19.

[4]王小丽.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思考[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5):79-83.

[5]陈春燕,束亦清.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1(9):21-23.

[6]葛暾和.基于校园信息化的高校绩效评价支持系统建设[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41-46+53.

[7]张文英,廖春良,李淑娟,孙璐.高校院级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探讨[J].教育信息化,2004(3):31-32.

[8]宋秀兰,何德峰,孟凡悦.高校科研项目与绩效考评综合管理系统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1(19):24-26,29.

[9]刘洪宝,吴丹东,张俊全,许锁平.科研教学绩效考核信息系统的实现与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9):50-52.

上一篇: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 下一篇:对美容方剂学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