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师生内隐智力观的发展研究

时间:2022-06-26 07:49:50

中学师生内隐智力观的发展研究

摘 要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学师生的内隐智力观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对聪明男女中学生重要特征的评定中,中学教师对于智力的理解多集中于与认知有关的因素,并且评价所涉及到的方面随被评价对象年龄增长而调整;中学生对于智力的理解多集中于与人际交往有关的因素,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表现出更加看重内在特征的趋势;中学教师与中学生的内隐智力观存在一致性,主要表现为他们对聪明特征的评定因被评价对象的年龄和性别不同而变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为教师和学生强调的方面有所不同。

关键词 教师,学生,内隐智力观,特征评定。

分类号 B848.5

1 引言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一种新的对智力的界定标准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Sternberg提出的智力理论的内隐观。智力的内隐理论或者称内隐智力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并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关于智力的概念。智力的内隐理论不仅会对科学智力理论的形成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左右着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智力的评价,进而影响着人们在学业、职业上的选择定向以及成就等。

Sternberg等人曾经对美国成年人的内隐智力观进行研究,针对不同领域内专业与非专业人士的一般智力、学术智力、日常智力的不同表现,提出了与智力紧密相关的三种因素:言语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Frye对大、中、小学教师的内隐智力观进行了研究,发现小学教师倾向于强调诸如友善、遵守法律法规、认同他人及接纳他人等社会因素;中学教师倾向于强调语言流畅性和生动性等语言因素;而大学教师则注重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成熟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认知因素。Lynott等人通过研究发现,教师认为智力的基础是概念思维和实用知识,而他们的这种观念与其教育目标之间存在着相关。宋广文等人考察了中小学教师对中小学生智力的主观评价与学生智力水平的关系,结果发现中小学教师对学生智力的评价与学生的智力水平存在显著相关。Henderlong和Lep-per对儿童的内隐智力观进行了研究,发现年龄较小的儿童倾向于以拥有知识的多少定义智力,而在年龄较大儿童对智力的定义中则包括了运用知识或加工信息的能力阴。中学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已有研究,中学教师与学生内隐智力观的一致性直接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但目前关于中学教师与中学生的内隐智力观是否一致,还没有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以中学教师和中学生为对象。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2 方法

2.1被试

选取天津市4所中学的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被试的详细情况见表。

在表中,学科中的“文”包括政治、语文、英语、历史、地理、美术、音乐等学科; “理”包括数学、生物、化学、物理、计算机、劳技、体育等学科;教龄“长”是指教龄在16~40年之间,“中”是指教龄在6~15年之间,“短”是指教龄在1~5年之间。

表中,“初中”指的是初中二年级学生,“高中”指的是高中二年级学生;成绩是根据被试自评得到的结果。

2.2程序

2.2.1 半结构式访谈调查

对146名被试进行访谈调查,要求其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列举出聪明的初中或高中男、女生的10个主要特征。

2.2.2编制问卷

整理访谈调查的结果,制成“智力特征的重要性排序问卷”。具体过程是,首先,由两名评分者(经过训练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对被试访谈调查中列举的智力特征进行同义合并和归类(评分者信度r=0.91,p

2.2.3 问卷调查

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看法,从“智力特征的重要性排序问卷”给出的聪明初中或高中男、女生特征中,选出重要的10项。然后按重要性对选出的特征进行排序,即“最重要(排序为1)到最不重要(排序为10)”。

2.3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本研究发放调查问卷164份。剔除存在以下情况的问卷:①被试个人基本信息不全;②被试没有选出10项特征或没有对所选10项特征进行排序:③被试重复选择同一个特征。有效问卷为154份。

以被试对智力特征评定的平均等级(1~10)为因变量指标。评定的平均等级数值越小,表明该特征越重要。被试未选人10项重要聪明特征的其他项目的分值一律记为11。

数据由SPSS for Windows 12.0软件统计分析。

3 结果

3.1教师的等级评定结果

3.1.1初中教师的评定结果

初中教师对初中男、女生聪明特征的等级评定见表。

在表中可以看出,初中教师评定男生和女生的聪明特征时,均列入前10位的有:思维敏捷、求知欲强、有进取心、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活泼开朗、兴趣爱好广泛、能集中精力。其中,他们对思维敏捷和活泼开朗两项的评定最为一致。

用M-W U test对不同性别和不同学科被试的等级评定结果进行检验,用K-W test对不同年级和不同教龄被试的等级评定结果进行检验。结果发现:(1)男女初中教师在评定聪明男生的“进取心”(M男=3.86,M女=7.13;Z=-2.38,p

M初三=6.39;X2(2)=6.29,p

3.1.2高中教师的等级评定结果

高中教师对聪明高中男、女生特征的等级评定见表。

在表中,高中教师评定男生和女生的聪明特征时,均列入前10位的有:思维敏捷、理解能力强、有创新意识、心理素质好、兴趣爱好广泛、求知欲强、语言表达能力强。

用M-W U test对不同性别和不同学科被试的等级评定结果进行检验,用K-W test对不同年级和不同教龄被试的等级评定结果进行检验。结果发现:(1)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的高中教师在评定聪明男生和女生的各项上差异均不显著; (2)不同学科的高中教师在评定聪明男生的“语言表达能力”(M文=6.72,M理=9.00;Z=-2.41,p

3.2学生的等级评定结果

3.2.1 初中生的等级评定结果

初中生对聪明初中男、女生特征的等级评定见表。

在表中,初中生评定男生和女生的聪明特征时,均列入前10位的有:思维敏捷、交往能力强、知识面广、活泼开朗、乐于助人、求知欲强。

以M-W U test对不同性别被试的等级评定结果进行检验,以K-W test对学习成绩不同的被试的等级评定结果进行检验。结果发现: (1)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在评定聪明女生的“文明礼貌” (M男=3.43,M女=6.48;Z=-2.65,p

3.2.2高中生的等级评定结果

高中生对聪明高中男、女生特征的等级评定见表。

在表中,高中生评定男生和女生的聪明特征时,均列入前10位的有:思维敏捷、有创新意识、心理素质好、知识面广、人品好、兴趣爱好广泛。其中,他们对思维敏捷和人品好两项的评定最为一致。

以M-W U test对不同性别被试的等级评定结果进行检验,以K-W test对学习成绩不同的被试的等级评定结果进行检验。结果发现: (1)不同性别的高中生在评定聪明女生的“活泼开朗” (M男=7.00,M女=8.83;Z=-2.48,p

4 讨论

4.1 教师与学生内隐智力观的特点

4.1.1教师内隐智力观的特点

教师对聪明男生和女生的重要特征进行评定时,更强调高中生应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较好的心理素质,这反映出教师在评价高中生时不仅增加了有关认知方面的要求,还特别关注了心理健康的状况。这可能是在教师眼中,高中生年龄已接近18周岁,他们应该具有合格公民具备的特征。这样才能在他们走入社会后成功地适应新环境。

本研究还发现,聪明男生特有的特征是知识面广,聪明女生特有的特征是勤奋好学。知识面广代表一个人已经具备的知识容量,可作为继续进行相关认知活动的基础;勤奋好学属于表现对学习态度的个性因素。这表明中学教师对聪明男生更多地从认知角度要求,对聪明女生更多地从个性角度要求。

4.1.2学生内隐智力观的特点

在中学生对男生和女生的重要特征的评定中,聪明初中生所特有的特征是活泼开朗、求知欲强:聪明高中生特有的特征是有创新意识和心理素质好。同时还发现,与聪明初中男生相比,中学生更看重聪明高中男生与思维有关的特征;更看重聪明初中女生的外在举止,而更看重聪明高中女生的内在品德。这表明高中生能够从一个更内在的标准对自己和同龄人进行评价,这反映出中学生内隐智力观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研究也发现,组织领导能力是聪明男生具有的特征,举止得体是聪明女生具有的特征,这反映出中学生对于不同性别个体要求不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与社会对男性和女性角色期望不同有关。这一结果与先前的有关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4.2教师与学生内隐智力观的异同

4.2.1 教师和学生内隐智力观之间的一致性

本研究发现,教师与学生的内隐智力观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具体为: (1)对聪明学生的评价标准因被评价对象的年龄而不同。教师和学生在评价聪明的高中生时,涉及的内容更加全面,尤其是把“心理素质好”列为重要特征之一。这可能与被评价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任务有关。 (2)对聪明男生和女生的评价标准不同。对男生更多地要求是较广的知识面或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而对聪明女生更看重其勤奋好学或举止得体的程度。这反映出对性别角色的社会期望差异影响着人们对男性和女性聪明特征的判断。 (3)对聪明特征的评定中都包括与学习有关的因素,如勤奋好学、求知欲强、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等。这是因为学习活动是中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因而最易受到关注。

4.2.2教师与学生内隐智力观之间的差异

本研究发现,教师与学生的内隐智力观存在差异。教师对聪明学生的评定更强调与认知有关的因素。如思维敏捷、理解力强等;学生则多关注交往能力强、乐于助人等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因素。这种差异是与内隐智力观的特点密切相关的,内隐智力观特别强调环境的作用。由于教师与学生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任务、面临着不同的社会环境,这会导致他们对智力本质认识上存在差异。5结论

本研究条件下可得出如下结论:(1)中学教师对于智力的理解多集中于与认知有关的因素,并且评价所涉及到的方面随被评价对象年龄增长而调整。(2)中学生对于智力的理解多集中于与人际交往有关的因素,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表现出更加看重内在特征的趋势。(3)教师与学生的内隐智力观存在共同之处,主要表现为他们对聪明特征的评定因被评价对象的年龄和性别不同而变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为教师和学生强调的方面有所不同。

上一篇:汉字错误记忆的形、音编码差异研究 下一篇:动态文本最优化呈现的眼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