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备春耕期间土壤墒情地温监测在长春市农业生产上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2-06-26 07:03:38

浅谈备春耕期间土壤墒情地温监测在长春市农业生产上的重要作用

摘 要:土壤墒情是农业生产管理最重要的农情信息之一对只得到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关系到春播、施肥、抗旱等重要农事活动实施时机的选择,对作物生长发育及秋后产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适时掌握土壤伤情变化规律,进行土壤墒情监测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

关键词:土壤;墒情;地温监测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区通常把土壤含水状况称为土壤墒情,通常用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效水分等一系列指标来描述。做好土壤墒情、地温监测可以为农业结构调整和重要农事活动提供科学的指导和直接的服务。

1 土壤、地温监测方法

1.1土壤监测方法

1.1.1每个县(市、区)建立一套岗地、平地、洼地3个不同地形部位墒情、地温监测点,采用定点定时监测。

1.1.2时间、深度、方法

采样时间:墒情、地温监测时间为4~5月,每周取样2~3次。

采样深度:农田墒情、地温监测深度在0~20cm范围内。

采样方法:在已确定的田块中,以GPS仪定位点为中心,向四周随机确定3个数据采样点。

1.1.3土壤含水量测定方法

采用常规烘干重量法。方法如下:

在监测点田块选择代表性点3点取样(作为重复),将土样放入已称重的铝盒内(W3),并立即盖好盖(防止水分蒸发,影响测定结果)。

回到室内进行称重,即湿土加空盒重,记为W1,打开盖置于烘箱,在105~110℃条件下烘干恒重(约需6~8h),再称重,即干土加盒重,记为W2。

计算土壤含水量(干基):

土壤含水量%=(W1-W2)/(W2-W3)*100%

1.2出苗时间、出苗率及秋季产量监测

1.2.1在土壤地温稳定通过10℃情况下,岗地、平地选择4个不同墒情的出苗时间、出苗率、秋季产量进行监测。

1.2.2在土壤地温稳定通过10℃情况下,洼地选择4个不同墒情的出苗时间、出苗率、秋季产量进行监测。

2 监测结果分析

2.1备春耕期间各地区土壤平均墒情、地温的变化规律

2.1.1岗地、平地变化情况

地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上升趋势,这与气温的变化规律相一致。以长春市2012年土壤墒情监测结果为例:在2012年没有降雨情况下,岗地、平地的土壤含水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这是由于土壤随外界气温不断上升化冻造成水气上升导致土壤前期含水量逐渐升高,随着春季风力加大,土壤水分挥发加速,0~20cm土壤含水量又呈缓慢下降趋势(详见表1、图1、图2)。

表1 岗地、平地各时间土壤含水量与地温变化调查表

日期 土壤平均含水量/%(0-20cm) 平均地温/℃(0-20cm)

3、31 13.2 4.1

4、1 13.4 8.3

4、7 14.3 7.6

4、11 15.6 8.5

4、15 16.8 9.1

4、18 17.6 8.3

4、21 18.1 9.4

4、25 19.3 10.1

4、29 20.4 10.5

5、2 22.6 10.7

5、6 20.7 11.6

5、10 19.3 12.3

图1 时间与含水量关系

图2 土壤温度与时间变化关系

从上述3个图表可以看出,各地区土壤温度稳定地通过10℃是在4月25日,其中农安县出现在4月26日,含水量平均在19.3%,在4月25日以后的调查中,含水量最高出现在5月2日的调查中,达到22.6%,在以后的2次调查中,出现了缓慢下降,从图1可以看出。

2.1.2洼地情况

通过表2可以看出,各地区洼地各时间段的含水量基本在25.4%~26.9%之间,变化较小,总体上含水量较高。洼地温度春季上升缓慢,各地区到5月10日以后才能达到10℃以上。

表2 洼地各时间土壤含水量与地温变化调查表

日期 土壤平均含水量/%/0-20cm 平均地温/℃

3、31 25.4 3.2

4、1 25.5 5.3

4、7 25.1 5.4

4、11 25.6 5.6

4、15 23.5 5.6

4、18 25.6 6.0

4、21 27.1 6.8

4、25 26.6 6.9

4、29 26.8 7.3

5、2 26.8 7.9

5、6 26.9 8.3

5、10 26.9 10.1

5、12 26.7 10.3

5、14 26.8 10.4

5、16 27.3 10.8

2.2在不同土壤墒情、地温条件下播种,对出苗情况及秋季产量状况的影响

2.2.1在地温稳定通过10℃时,在不同墒情下播种(所选品种均为先玉335)对出苗率、出苗时间的影响

通过表3可以看出,各地区岗地、平地地温在10~12℃时,德惠耕地土壤含水量最高,平均达到22.2%,农安县最低,为18.6%。而土壤含水量高,出齐苗时间则越早,出苗率也越高,这说明在岗地、平地土壤墒情对出苗影响较大,在地温达到10℃以上时,土壤含水量要达到18%以上,出苗率才可以达到90%以上。如果只是温度够,而墒情不理想,则直接播种也影响出苗率,最好方法是催芽坐水种。而在低洼地,地温10~12℃时,土壤墒情基本上适合玉米出苗,总体影响不大。

表3 地温相同时,土壤墒情对出苗的影响

地形部位 地温 土壤含水量/% 出齐苗时间/天 出苗率/%

岗地

10~

12℃

18.3 8.7 91.5

19.5 8.1 93.3

20.2 8.3 96.1

21.3 7.6 96.6

平地

10~

12℃

18.3 8 91.3

19.5 7.6 93.3

20.2 7.8 96.2

21.3 7.2 97.6

洼地

10~

12℃

25.3 8.2 93.6

26.3 8.5 93.4

27.4 8.4 93.8

27.9 8.6 93.7

2.2.2播种时间对产量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岗地、平地4月30日播种效果较好,因为这时,地温、墒情最适宜种子发芽、出苗,出现低温天气概率较低,作物产量最高,过早播种易受地温不稳的限制,容易出现玉米种子粉籽;晚播种则积温减少,出苗后总积温不够,也影响产量。洼地5月15日到5月20日播种产量相对较高。

表4 播种时间对产量的影响

地形

地势 播种期 土壤含水量/% 土壤温度/℃ 秋季产量

/14水、(kg/hm2)

岗地 4、23 18.3 9.8 9500

4、25 19.3 10.0 9600

4、30 20.4 10.8 10020

5、5 20.5 11.5 9985

平地 4、23 17.9 9.8 9750

4、25 19.3 10.0 9860

4、30 21.3 10.8 11300

5、5 21.2 11.5 9950

洼地 5、10 26.9 10.1 8400

5、12 26.7 10.3 8600

5、14 26.8 10.9 8650

5、16 27.3 11.2 8500

5、18 28.4 11.5 8300

2.2.3各地区岗地、平地与洼地的最佳播种时间(见表5)

表5 各地区岗地、平地最佳播种时间表

地点 地形部位 最佳播种期间

榆树 岗、平地 4、30~5、2

洼地 5、15~5、17

农安 岗、平地 5、2~5、5

洼地 5、14~5、17

德惠 岗、平地 4、29~5、2

洼地 5、15~5、17

九台 岗、平地 4、30~5、3

洼地 5、15~5、17

双阳 岗、平地 4、30~5、5

洼地 5、14~5、17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各地区最佳播种时间不尽相同,但是基本相差不多,播种期较早的是德惠市,晚的是农安县。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尽可能选在适宜的播期进行播种,确保产量。

3 土壤墒情变化规律

3.1各地区岗 地、平地的土壤含水量先升高后缓慢下降,洼地含水量基本无变化。

3.2各地区岗 地、平地土壤温度稳定地通过10℃大约在4月25日左右,此时土壤含水量平均在19.3%。而洼地通过10℃大约在5月10日左右,此时土壤含水量平均在26.8%。

3.3地、平地 地温稳定通过10℃时,土壤含水量要达到18%以上,有利于出苗,获得稳产、高产,长春地区一般播种时间选在每年的4月30日左右,但基本上不能晚于5月5日。洼地土壤温度稳定地通过10℃大约在5月10日左右,此时土壤含水量平均在26.9%,播种日期一般选择在5月15日左右。

4 土壤墒情监测的重要性

土壤墒情作为农业生产管理决策中最重要的农情信息之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4.1通过监测 备春耕期间作物土壤墒情和地温的变化,可从中找到不同地形部位土壤墒情、地温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根据不同的变化规律来确定适宜的播种时间。

4.2根据不同 土壤墒情、地温的播种对出苗及作物秋后产量的影响,来摸索出本地区不同地形部位作物的最佳播种时间,为粮食稳产、高产打下基础。

4.3做好土壤 墒情和低温监测,可为农业结构调整,进行农时活动安排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服务。

4.4开展土壤 墒情与地温监测可以做到科学合理地安排作物播种时间。苗齐、苗全、苗壮是玉米稳产、高产的基础,根据春季土壤地温、墒情监测可以防止特殊气候年份依靠经验播种为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4.5通过建立 全市农田春季地温、墒情监测网络,为当地节水型农业发展规划好蓝图,也为吉林省土壤墒情网的完善做好基础工作。

上一篇:生态视角下森林培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及策略 下一篇:基于单片机的畜禽舍环境监控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