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大使邸

时间:2022-06-26 03:39:40

九月的一天,我和朋友有幸参观了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的新作:位于华盛顿的瑞士大使邸。能有这个机会接近并体验这栋建筑还要感谢瑞士使馆的公众开放日。这也算瑞士官员给外交建筑赋予文化传播功能的良苦用心吧。结果当然很成功,活动吸引了很多附近的居民,热衷于瑞士文化的市民,和像我们这种“追星族”建筑师。

斯蒂文・霍尔是公认的美国当红建筑师。他对建筑形式探索的执着程度,在美国建筑界鲜有人出其右。在霍尔先生两年前的演讲上初次了解了瑞士大使邸,显然和他以前的设计大有不同。我们怀着强烈的好奇来到了使馆。

建筑位于使馆院内一座小丘之上。从远处看去,不像霍尔的一贯做法――引入曲线、斜线、色彩以营造非常的视觉趣味。房子的体量中规中矩,颜色也尽含蓄之能事。深灰的实墙浅灰的幕墙使我不由联想起一幅江南小镇的水墨画,平静祥和。再加上阴雨的天气,更给我的感受增加了几分诗意。

当我们逐渐走近房子时,另一种视觉趣味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深灰的实墙上逐渐显现出水平的肌理,仿佛是灰砖砌成的,但又有一些不规则的起伏;而浅灰的幕墙上开始显现出垂直的肌理,若隐若现好像道林纸上的条纹。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们加快脚步看个究竟。直到我们到了伸手可及的距离才不由得拍手叫绝。深灰的实墙是染色的现浇混凝土,不规则的肌理显然是模板上嵌入的薄厚不一的方木使然。浅灰的幕墙是并列的半透明的玻璃型材以硅胶嵌缝。确实与众不同,更令人叫绝的是玻璃幕墙只是双层外墙的一层,玻璃型材里面还有一层白色实墙。每层墙体上都随机地分布着开启,于是就产生了贯穿的窗洞和半透明的窗洞在墙面上无秩序的组合。真可谓“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房子的入口雨棚巧妙地使用了同样的玻璃型材料,简直摩登到了极致。由于参观的客人很多,我们在门外排了一会儿队才得进入。“那不是斯蒂文・霍尔吗!”,先看到的不是建筑,而是大师本人。霍尔穿着一身带褶的黑西服套装,(毕竟是大师,西服要带褶的)显然大多数客人不是追星建筑师,没人对他过分关注。大师走上几步楼梯给摄影师摆了个姿势。气质谦逊,稳健又透着几分傲气。整个过程不过十分钟,他就匆匆离开了。我们继续看房子。室内设计没有什么惊人之处,除入口门厅可以看到霍尔注册商标式的延伸的立体空间,以及几处旋转隔断外,大多数处理更像大设计公司的做法。也许业主在这方面有很具体的要求吧。至于细节和施工质量,颇有几处值得批评,这里就不细说了。当然,对于霍尔式的事务所,创新是第一位的,产品的递交可以推卸给施工图建筑师或承包商。不幸的是,我在室内没能发现什么亮点。除了霍尔亲自设计的餐厅大地毯和瑞士国家商标式的白十字茶几外,一处瑞士名人墙吸引了我的注意。13位名人中,柯布西耶、赫尔佐格与德・梅隆被赫然放在了头排。显然瑞士人对自我建筑天赋的自豪感不亚于他们对爱因斯坦和费德勒的至爱。

走出室内空间,建筑的景观设计与建筑十分协调。灰色调的水磨石地砖漫铺平台。水池、花池。碎石池散布其中,符合流行的简约风格。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建筑师对景观设计的良好控制。(有些景观建筑师经常会把设计做得过于丰富,以显得他们的服务物有所值。)室外景观唯一美中不足之处是其与室内空间的关系显得有些偶然,设计者也许这么想过:“剩下个方块就当花园吧!”在建筑主入口侧面,一棵白色的树型雕塑是室外唯一的装饰物。它是一棵2000岁的橄榄树的翻版。它的有机形式和建筑坚硬的线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互补。

统观整个设计,最明显的形式逻辑是十字形平面。十字是瑞士的象征,外墙的虚实关系宛如十字是从一个方块体量中切出来的。十字的端头使用深色实墙,侧面内凹部分使用浅色幕墙。这个逻辑清晰明确,加上墙面质感的处理,形成了大使邸整个设计的最大亮点。其实使用c型材玻璃作外墙,并非霍尔的独创,在他之前就有人用过了。而且使用半透明材料作为外墙早已是近年建筑设计的一大流行趋势。C型材玻璃幕墙已经在欧洲使用几十年了。近几年才被引进美国。知名的工程有霍尔的瑞士大使邸和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馆(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迪勒・斯科费迪奥(DILLER SCOFIDIO & RENFRO)设计的现代艺术学院设计的(INSTITUTE OF COMTEMPORARY ART),以及波塞克(POLSHECK)和里希・费朗塞斯(LYCEEFRANCAIS)的等。德国的LAMBERTS是C型材玻璃主要生产厂商,他们的C型材玻璃使用大量回收的玻璃作原料,特殊的工艺使幕墙可以高达7m左右。如果只是用一下c型材,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霍尔把C型材半透明的特性和第二层墙体开洞相结合的手法,实在是把这种材料用到了极致。在Holl的网页上也可找到夜景照片,实在是非常精彩。最后不得不写的是如果大使邸有自己的气质的话,它是很东方的,或者说有几分禅意。

上一篇:建筑“超女” 下一篇:舟山新港工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