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陶艺教学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6-26 03:27:52

现代陶艺教学的几点思考

前 言

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社会的变迁,使陶艺在欧美脱离了传统陶艺的功能性,而走向纯艺术之路,陶瓷材料成了艺术领域表达的新媒质,以一种新的姿态展现于历史舞台。而中国的现代陶艺则晚于欧美,起源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及广东陶瓷产区等院校和地区是最初的实践者和推动着,近几年被越来越多的艺术院校正式纳入教学大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的异化,从事陶艺创作的人越来越多,其作品也日渐丰富起来,艺术作品的形式风格越来越完善,呈现多元化的时代格局。现代陶艺的兴起与发展使陶艺教育也变得日渐重要起来。

艺术表现性的陶艺创作,在教学上还尚处于摸索阶段,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深入探索研究。这里我们以陶艺课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作一些尝试性探索,着重探讨艺术表现性陶艺教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传统的陶艺教育与国内现代陶艺教育现状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我国陶艺教育的发展一直是沿袭着一种古老的教育方式,技艺的传承是通过家庭方式或是作坊中师徒世代相传的方式来进行的。虽然这种较为原始的教育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中国的陶瓷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对于今天开放的中国来说,它已经过于封闭和落后了。

中国的现代陶艺教育虽然已取得相当的成就,却不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浩大之势。经济发展状况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不能否认在现代陶艺兴起之初至今,它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面对国际现代陶艺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内陶艺家的迅速崛起,许多美术院校开始纷纷设立陶瓷艺术专业。在一些经济发达,文化气息浓厚的大、中城市也开始在中学甚至小学开设陶艺课程,中、小型“陶吧”也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在这种类似于人们对待流行服饰一样“赶时髦”的大背景当中,中国的现代陶艺教育所处的尴尬处境可想而知,那就是面对追求“艺术”而来的“玩陶者”。

二、 我国现代陶艺教育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开设陶艺课程要面临一种如何解决传统与现代的问题。做到即不丢弃传统,又让人接受现代的东西。否则,学生们很可能因为得不到适当适时的指导,从而走向一条弯路。总之,在这方面,老师们应该在教学生继承传统的同时,让他们也学会创新,从而与现代的东西相结合。

当现代陶艺教育,被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进而成为教育形式时,它的特殊性就该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它不同于绘画,也不同于雕塑,它的特殊性不仅在于要求人们具备一定的现代陶艺修养,还在于它要求人们必须掌握有关泥土、釉料以及烧成温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一件陶艺作品的成功与否,存在一定的偶然性。这种艺术的特殊性要求教学计划中必不可少的要有动手实践课程与文化理论,而且要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实践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掌握泥的特性为创作的顺利进行锻炼必要的技巧。而文化理论课是让学生系统掌握陶瓷烧成工艺及釉料的特性(比如陶瓷工艺学等),同时也培养艺术审美能力(比如工艺美术史、美学等)。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是一个从事陶艺创作的人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基础。而目前我们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是;陶艺专业学生的课程安排在时间分配上的不合理性以及文化理论课是否起到真正意义上的作用,是否能真正与实际相联系的问题,理论课与实际脱节使得理论课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对于陶艺技巧的掌握是陶艺专业的学生所应具备的基础,单纯技术与技巧的掌握并非是艺术的目的,何况技术与技巧也在不断发展,一切艺术技巧都要服从于艺术表现,现代陶艺也不例外。工匠之所以是工匠,就是因为他在艺术理论修养方面总存在着某种难以弥补的遗憾。我想我们的陶艺教育者最初的动机肯定不只是为陶艺界培养一批无所不通而又无所精通的连工匠都不如的所谓“人才”吧!当然我们的教育者在培养全面的人才方面已尽力而为了,只是成效不是十分令人满意。

就象其它的艺术门类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一样,现代陶艺教育也需要系统正规的现代陶艺理论来指导。每一位教师都该有自己对于现代陶艺独到的见解。一个好的教育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思想者。有许多时候,教学生如何思考,比教学生如何去做要好的多。没有理论为指导的创作就象没有灵魂的躯体一样空洞。从事现代陶艺事业的人,必须有一套过硬的理论丰富和充实自己,才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一名工匠。这个问题有待于师生的共同努力,首先必须从思想上引起充分的注意。

一个值得教育者和学生们共同注意的问题就是思维方式有待转变。对于学习和研究现代陶艺的人来说,要想以自己的作品富有个性并形成一定的独特风格。必须先从思维方式的转变入手,人的思维方式是多样的,而我们往往只习惯于这种或那种思维方式,而且由于它长期占据人的思想,难以改变。然而在艺术面前思维方式的独特尤其能使艺术作品独具个性魅力,姚永康教授在《世纪娃》一书的访谈录中就提到的现代陶艺要革命,每个陶艺家的作品都要有作者自己的个性。创造性思维能给艺术作品带来全新的感觉,使它富有生命。吴冠中在美术教育方面所主张的“既要尊师重道,又要离经叛道”,鼓励学生跳出老师的窠臼,大胆叛逆的教育思想就是对思维的一种解放,同样适用于现代陶艺教育。只有思维方式呈现出多样性和独创性,陶艺作品才会呈现相应的多样性与独创性。然而长期以来扎根在多数人头脑中的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如同一扇紧闭的大门,将许多其他的思维方式拒之门外。有许多“作品”一眼便看到抄袭或模仿的痕迹。这也就是有人戏称的“拷贝艺术”,而抄袭来的东西又怎能叫做艺术呢?况且抄袭与模仿是艺术之大忌,也是现代陶艺之大忌。创造即是艺术的生命。因此,在现代陶艺教学中,一定要做到这一点。也许有许多人只注意到了艺术的相对随意性与独立性,而忽视了它的严肃性。

具备了以上几条,教学者应该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对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创作了。要使学生们学会将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对生活的认识以及对生命的思考融入自己的作品是很难的。这需要在掌握技艺与理论的基础上对“现代陶艺”本身有更为本质的理解。在理解与感受的基础上进行陶艺创作,那样的作品将是渗入了创作者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对艺术的理解的东西,而不再是单纯的习作。现代陶艺所要表达的东西也许是许多其它艺术门类想努力表现的东西。

三、个人对陶艺教学的建议

国内的现代陶艺教育事业正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国际现代陶艺的发展局势也要求教育者善于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并实行相应的措施以求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均衡和全面的发展。现代陶艺教学的现状也告诫我们,应该确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和全面的教学方案。在许多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其它艺术门类的教学经验(当然要在保证本学科独特与独立性的基础之上)。

(一)改革现有陶艺专业教学模式

我国美术院校虽一直比较重视艺术造型基本功的培养,但缺少对学生观念创新的专业动手能力的启发和培养,特别是陶艺专业更应注意动手能力,学生只有充分的接触泥、釉、窑炉等,才能理解陶瓷这种艺术媒质,陶艺制作是一种技术程序很强的活动,从原料、成型到施釉、烧成程序中的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规则和限制。陶艺的各种技艺是通过陶艺作品的语言形式体现的,只有创造性的眼光,纯熟的专业技巧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我们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动手,鼓励学生选择自由创作的个性体现。

(二)借鉴国内或国外同专业或相关学科的经验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美术系进行基础教学时,开设艺术研究与应用教研室以对教学产生试验与指导性作用。学生们可以在教研室中与教师一起研究课题,进行不同的大胆尝试。这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以至创造力的开发有很大帮助。该大学还经常邀请各地的艺术家向学生们讲解他们的艺术作品,谈论他们的人生经验,让学生们能更深刻地了解艺术家,赏析他们的作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分析能力和创作能力。同时,理论这一薄弱环节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改善。而且,在每门课程结束后,学生都要写简短的论文,然后,一起讨论上这门课的利弊得失。这些教学方法与方案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三)多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并实行一定的鼓励措施

要想发掘和培养有潜力的人才,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包括举办个人展览,参加各种校内校外的大赛,培养创作与竞争意识,从而使学生逐渐对现代陶艺产生兴趣,而不是越来越失去兴趣进而导致学校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付诸东流,而最终使学生走向社会的同时也远离了自己的专业。我想这也不学校和每个教育者的初衷!学生在产生兴趣并有了一定的创作能力后,可鼓励师生合作,这样可使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经验。

(四)进行必要的国际陶艺交流

有交流才能更好的学习,才能更大程度的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作为陶瓷的故土,中国的现代陶艺事业也决不能落后于世界,通过交流,我们可以了解国际陶艺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另外邀请国外的艺术家及学者到中国进行学术交流也是非常必要的。总之,要通过我们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使这种交流更加频繁,更为有效和受欢迎。

结束语

现代陶艺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形式,它是土与火的艺术。现代陶艺所产生和体现的美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且逐步走向纯艺术的殿堂。这就使得陶艺教育的任务变得任重而道远。在国际陶艺蓬勃发展的今天,我相信中国的陶艺教育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并日趋完善。作为陶瓷人,我们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相信我们有能力让中国的陶瓷艺术再次成为国人的骄傲,并走向世界的前列。

上一篇:景德镇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 下一篇:环境陶艺与公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