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寿桃粉彩装饰工艺文化特征

时间:2022-09-01 06:53:39

清朝寿桃粉彩装饰工艺文化特征

摘要:本文通过对清代寿桃纹饰粉彩装饰陶瓷历史文化起因、工艺特色进行阐述,揭示了桃文化在清代粉彩装饰题材乃至中国陶瓷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为我国陶瓷文化和工艺题材的研究,提供了祥实的资料,同时对现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不无裨益。

关键词:清代 寿桃纹饰 粉彩 工艺文化

寿桃传说为延年益寿之佳果。民间常用面制桃形,以示祝寿,已成为较普遍的民俗。桃是我国广泛栽培的常见水果。它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老少皆宜。桃不仅可供食用,中医里桃仁、桃花、桃叶、桃树胶均能入药,说明桃对人类日常生活很有贡献。桃在民俗中与寿相联,称寿桃,以表示长寿。《神农经》:“玉桃服之长生不老”;《汉武故事》:“西王母种桃三千岁”。《酉阳杂俎》“食之解劳,一名王母桃”,故今祝寿,以桃为寿的表示,所以民间有“蟠桃献寿”、“童子捧桃”等艺术题材。桃花又比喻为女子,《丽情集》:“崔护清明日独游都城南,见张居,桃花绕宅,叩门求浆,由女子开门,以盂水饮护,回首注视,属意甚殷,来岁清明护复往,则门已扃锁”,遂有名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源记》陶潜把桃花作为通往美好理想之境的象征,多为文人墨客所采用;唐代李白诗:“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宋代梅尧臣诗;“深非桃花源,自由鱼者舟”;唐代刘禹锡游元都观,也是写桃花的:“元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晏子春秋》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就有二桃三士的故事。在历史传记与古代小说中,桃经常出现,班固的《汉武内传》记载有典故“东方朔偷桃”。东晋陶渊明曾把自己的理想社会写做世外桃源, 《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结义在桃园。还有明代吴承恩在《西游记》、吴元泰在《东游记》里也各以蟠桃为题做过不少文章,与桃相关的文献、故事颇多。

景德镇粉彩瓷史有“始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之说。粉彩成为景德镇彩瓷的主流,而其盛期,则在雍、乾朝。借鉴珐琅彩并从中引进了“砷”,使粉彩能烧出乳浊的效果。画时,在花朵或桃果实上或需要表现乳浊效果的先平涂一层含“砷”的玻璃白,然后在上面洗染,烧成后即有象纸上绘画笔头调了白粉的感觉。珐琅彩料为进口料,对我国粉彩瓷产生一定的影响;引进了砷的粉彩色料,颜色种类很多,有雪白、玻璃白、老黄、粉土绿、粉黄绿、大绿、矾红、胭脂红、珠明料、淡水绿、墨绿、松绿、淡黄、粉古紫、淡古翠等。运用“玻璃白”进行彩绘的粉彩,烧成后特别有一种别开生面的清和柔美效果。

清代官窑寿桃纹的成就、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康、雍、乾三朝,因造型特点,大致分为折枝桃纹、桃树纹以及其它寿桃纹三大类。明末福寿思想的不断深化,康熙御窑厂将桃、佛手与荔枝三种折枝花果组合在一起,构成“三多纹”,寓意多寿、多福、多子。这种图案使用粉彩绘画后显得尤其漂亮,所以后代使用较多。如乾隆粉彩折枝三果纹。御窑厂在彩瓷方面的不断进步促使桃纹能够独挡一面,过枝桃纹粉彩开始流行。为弥补无“福”遗憾,设计者常绘五只蝙蝠寓意“五福”。工匠们运用娴熟的施彩技术,使胭脂红产生浓淡不一的立体感,效果极其逼真。从传世品看,雍、乾时期的粉彩折枝桃纹种类很多,如直径50厘米左右的粉彩大盘,就可以找到四种不同纹饰。这些纹饰又被御窑厂运用至其它造型中,很大程度扩展了御窑厂寿桃纹瓷器生产。雍正粉彩八桃纹大盘、雍正粉彩过枝九桃纹盘、上海博物馆藏品雍正粉彩五蝠九桃纹橄榄瓶,北京故宫藏品――乾隆粉彩过枝八桃纹盘,该器为乾隆仿雍正制品,器内绘画三蝠五桃,器壁二蝠三桃,总体构成“五福八寿”。均为雍、乾粉彩陶瓷艺术珍品。

明宣德时期的桃纺制品数量较少,花样简单,粉彩尚未出现。即使使用青花料,也极少使用与雍、乾时期出现的造型、绘画相同的折枝桃纹天球瓶。雍正器中绘画八桃、乾隆器中绘画九桃,故民间有“雍八乾九”之说,但一般指天球瓶而言,雍正折枝桃纹的确以八桃为主,但也有绘九桃纹饰的,相比之下九桃纹饰所占比例较小。乾隆制品也不皆为九桃,八桃情况时而有之。其实乾隆期粉彩九桃大天球瓶比较多,五桃、八桃却也为常见,装饰风格、寿桃画风接近雍正朝,工匠常以五桃或八桃代表九泼。两者画面均展示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2002年,苏富比香港拍卖会上,雍正官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以4150万港元拍出,创下当时清代瓷器拍卖的记录。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出产于雍正景德镇官窑,代表了整个清代粉彩的制作水平。乾隆末期粉彩开始走下坡路,嘉庆期粉彩更不可与雍正朝同日而语,质量明显下降。嘉庆期寿桃装饰虽有乾隆装饰,但画工、着色等工艺水准以及艺术性桃,原因一是九桃在画面太满,不易表现;二是皇帝九五之尊,用器较王爷、皇后、嫔妃少,五、八桃纹他们可用,还可赏赐大臣,无论如何,“雍八乾九”反映了清代寿桃两朝杰出的粉彩陶瓷工艺水平。

雍正、乾隆粉彩在造型、胎釉、彩绘图案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质量之高,历朝均望尘莫及。在同期珐琅彩影响下,雍正粉彩呈现出精致、洁净、细腻的特点。彩料的提炼相当纯净,施彩与洗染的技法精确熟练,施彩细致,绘画生动的均为写实之作。乾隆粉彩除继承雍正朝风格外,还体现了本朝繁华、绚丽的特色。“雍正粉彩蝠桃纹大盘”,题材运用了中国文化中的寿桃、蝠题材,主要色彩为红、黄、赫、粉自,均为粉彩主要色系,构图疏密有致,色彩雅丽柔和,所画桃花以玻璃白填染,粉润柔丽,淡黄与粉红桃实,红蝙蝠绕桃枝、果翻飞,在绿叶的衬托下多姿多彩;而乾隆粉彩过枝八桃纹盘,题材绘画表现刚劲与秀丽结合,色彩浓艳与庄严结合,布局构图上曲与直、疏与密结合,主题上蕴意藏与露、彰显与暗喻相结合,绘画表现过枝花与勾线平涂结合,画面生动活明显下降。桃枝伸展不如雍正时期自然、生动,着色主干与枝干均过于沉重,桃叶也较雍正浮浅、零乱;寿桃红晕着色过重,浓淡过渡欠自然,色泽对比反差太大,这与雍正的粉彩寿桃相比可谓大相径庭,越显出雍正、乾隆粉彩寿桃的柔美、隽秀、吉祥而耐人品味。康熙折枝桃纹,桃实上不画线条,而以晕染技法表现桃实的层次和质感。雍正、乾隆粉彩寿桃桃果的鲜嫩水灵的质感强烈,清嘉庆出现过青花釉里红寿桃盘,盘多图案装饰效果而鲜有雍正、乾隆寿桃工笔国画装饰特色。嘉庆粉彩桃花纹天球瓶,桃枝显深赭色,桃果红黄对比强烈,黄色呈白色较多,而雍正时期更柔和。

桃在我国陶瓷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特别是明朝时期大量出现,是吉祥、长寿的代表符号,宋代就有大量的诗词描绘桃李的,如宋赵忭《初入峡》:“峰峦压岸东西碧,桃李临波上下红”。宋黄庭坚:“江山依旧岁时改,桃李欲开烟雨昏”。陆游《夜坐》:“明日觅船湖上去,西村桃李淡春烟”。这些桃李诗句在诗人语中,因其粉红花、果,点缀自然景色,颇受文人骚客赞爱。至今寻常百姓皆以之祝寿、庆丰,其带有浓浓的民间文化特色。清雍正时期陶瓷粉彩寿桃画工、立意已臻至寿桃装饰陶瓷工艺艺术顶峰,而乾隆朝继承前朝成果,朝廷以九桃纹饰陶瓷器皿奉献帝王御用,以八桃、五桃赏赐大臣。清代寿桃瓷品在明清两朝中所占比例尤其惊人,景德镇御窑厂将其与寿山、福海、灵芝、蝙蝠、竹纹等合理搭配,得到更多福寿图案,为清代官窑发展带来新鲜题材,促进了御窑厂制瓷业进L步发展,探讨寿桃在清代陶瓷装饰中的工艺文化特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文化意义的桃已脱离了简单的自然物象外壳,升华到一种典型的文化品种,其丰富了陶瓷粉彩装饰,与松鹤、梅、兰、竹、菊四友等,共同组成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现象,成为世界宝贵文化财富。

上一篇:国家级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落户”瓷都 下一篇:浅谈现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