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兰州市历代建置沿革

时间:2022-06-26 11:04:29

摘要:今天的甘肃省省会兰州市,自汉代始设金城郡,至隋一代有兰州之名并传承至今,沿革变化可谓繁复。而其所据的地利条件则是促成于该地区持续设治管理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金城郡 兰州 建置沿革

本文的目的在于梳理自汉至当代,兰州市大致的建置沿革,并得出对兰州设置原因的基本讨论。因笔者能力,以及所据材料有限,故只能将部分时段的建置沿革做阙或不能详述,还望诸家见谅。本文的基本结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简述兰州历代建置沿革的变化与承袭;第二部分,讨论并略述在兰州建置的先决地利因素,以及今人于这一地理基础上的实践和在兰州设置的历史影响。

一、兰州市历代建置沿革

在开始本节叙述之前笔者预先做一个说明,即本节也分两部分叙述:第一部分,叙述汉代至南北朝时期金城郡的设立及演变;第二部分,梳理从隋一代开始,至现今兰州的建置沿革,而这样断限的原因在于自隋一代开始使用兰州,并将治所基本固定在兰州盆地,可以说基本奠定了兰州市以后的发展空间格局。①

1.金城郡的设立

追溯兰州地区的历史按《大清一统志》所载,“周初为西羌地,春秋属秦。战国秦昭王置陇西郡”②秦亡汉兴,至西汉昭帝时期始设金城郡。“汉金城郡领县十三,允吾、浩、令居、枝阳、榆中、罕、白石、河关、破羌、安夷、允街,临羌”③。笔者又对比了《汉书・昭帝纪》及《汉书・地理志》,看出清人所书与东汉班固的记载无明显出入,按史源之说,康熙《兰州府志》的上述记载应为准确。而《汉书》对西汉金城郡的设置缘由、郡名、辖区沿革也有着简明、清晰的著述,笔者现转述如下:西汉昭帝元始六年(前81年)是“以边塞阔远,取天水、陇西、张掖三郡各县二置金城郡”④。而以“金城”命名,按集解所注 “应劭曰: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臣瓒曰:称金,取其坚固也,故墨子曰“虽金城汤池”师古曰:瓒说是也。一运,以郡在京师之西,故曰金城。金,西方之行⑤”。并且,可以看出,从金城郡设立之初的六县,到领十三县,也反映了一个政区变化的过程,据《汉书・地理志》载,清楚的记述了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破羌、安夷、允街三县⑥。

另:西汉金城郡的郡治为允吾(音铅牙)。其确切位置至今仍无定论,并从诸家的争论中形成了以下几种看法:青海民和上川口;青海民和下川口;甘肃永靖湟水南岸;湟水入黄河处;今天兰州市西古城(抑或西固区),但对于上述几种说法《大清一统志》皆认为是谬误,但也没有提出其它实证与说法⑦。

至王莽新朝,在全国改易地名的背景下,金城郡及下辖诸县的名称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王莽改金城郡为修远;浩为兴武;令居为罕虏;枝阳为金屏,榆中、罕、白石为顺砾;临羌为盐羌⑧。

王莽一朝,中原政局动荡,周边民族的离心力愈发增强,先零羌乘机反叛“更始时,先零羌封何种杀金城太守,居其郡,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窦融上书称臣,并率五郡守、尉出兵攻金城,并取得胜利,东汉政府遂任命窦融为太守⑨。东汉时期,因袭西汉,设金城郡,属凉州刺史部,领十县⑩,并比对《后汉书・地理志》两书所记符合11。而东汉一朝,对金城郡行政区划产生重大变化的时间当为“省并郡县”,“建武十三年,省金城郡,属陇西郡”12。综合笔者所据的以往研究成果,民族冲突也是造成当时金城郡徙迁的一个现实原因13“明年春(安帝永和初二年108年)一钟羌数千人,先击败骘于冀西杀千余人,・・・・・・(邓)骘使任尚及从事中郎中司马钧率诸郡县与零羌数万人战于平襄,尚军大败,死者千余人,“关中大震,”遂“徙金城郡居襄武”14。

合久必分,是为天下大势之一,至三国两晋南北朝及十六国时期,时兰州地区先后为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所据,建置变化很大,头绪纷繁。笔者根据方志、及其它所据资料梳理了一个简单的头绪简列于下:

晋凉州金城郡统县五榆中、允衙、金城、白石、浩15。并按《大清一统志・兰州府表》所记,则东晋郡治为金城郡,即今天兰州市;

十六国时期,前梁长轨分立晋兴郡,张徙金城县,即今兰州是理也。16

北魏时期,中国北方形成了一定时期的统一局面,按《大清一统志》所载南北朝时期金城郡于北魏时期仍袭东晋,设治所于金城郡。

从上述笔者简单的记叙中,简单的做了一个推论:金城治所,迁入今天兰州市区应是于这一时期开始的。

2.隋至今兰州的建置沿革。

按《中国地方志集成・康熙兰州志》载“隋开皇初年置兰州总管府,大业初年府废,改为金城郡,领县二。金城、狄道。并再比对《隋书・地理志》可见两处记载一致17。而兰州之名始见于此。

时至唐代,唐朝划分全国为十道,以道统州,兰州属于陇右道。并对比新旧唐书18,可以看出兰州金城郡于隋末,陷于薛举,后于武德二年(公元 620年)平复,最初设置领县三金城、广武、狄道。后至天宝年间改为领县二,即金城、广武。

至宋,兰州,下。金城郡,军事。元丰四年收复・・・・・・县一,兰泉。崇宁三年置,依郭。砦一:元丰四年,罢龛谷,元七年废,绍圣三年,复修为堡19。笔者比对《宋史・陕西路》以及《元丰九域志》相关记载没有发现冲突20。后北宋灭亡,至金属临洮路,“兰州,上,刺史・・・・・・县三・・・・・・定远、龛谷、阿干”。21

至元代,结合《康熙兰州府志》、《元始・地理志》可以看出,兰州属昌路22,“兰州,下・・・・・・元初领阿干一县级司侯司。至元七年,并司县入本州”23。

至明,首先按《康熙兰州府志》所记,“明洪武二年省州为县,隶洮府,设兰州卫于县内,隶陕西都司。至成化十三年,巡抚余子后请复置兰州,以金县属”24并按《大清一统志》所记,上文中“洪武初年省州为县”,即将兰州降为兰县25。

至清,因为笔者所据基本史料即为康熙《兰州府志》以及《大清一统志》,其均为时人所作,故清一朝兰州建置沿革线索较为明晰,现简列如下:

康熙二年,巡抚部院刘斗请奏复设兰州卫;

康熙四年,甘抚奉裁酌设,兰为甘宁适中之地,移驻甘肃巡抚统辖四府两边。

此后至辛亥革命清王朝被,至中华民国成立,兰州仍然作为甘肃省会未有更改,其建置沿革如下:1913年,兰州被改为兰山道,治所为皋兰县(即今兰州市区)26;后至1927年,废道改区,是为兰山区;次年(1928年),撤销行政区,改为省县制,时治所皋兰县直辖于省政府27;1936年甘肃省划为七行政督察区,皋兰县直属于省;1941年7月将省会皋兰县及近郊十六平方公里土地划出,成立兰州市,直辖于省政府28。

后至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自兰州市人民政府成立以来,有几次内部与周边地州市的县区调整,后至上世纪80年代,将白银区划至白银市后,建置沿革尚无重大变化29。

二、认识

自兰州设置已逾两千余年历史,而其关键的地理位置是该地区设置管理的重要因素。按《康熙兰州府志》所载,“考河陇之故地,乃赢秦之日,对其民则徙关东之下,平其境,则接巴蜀之襟裔,地势蜿蜒有长城之险,马山阻东,榆谷抵其西,皋兰山峙其南,黄河经其北,为束带形,要冲之地。皋兰雄峙乎前,九州之一障乎,后峦峤集,陵环左右”30。笔者依所据资料认为,仅就这一段记叙而言,前人已将时兰州地区重要的地理位置予以了全面的概括,该地区所居位置四至皆有险可据,是为冷兵器时代设置城池、关隘的地利之因;又南接巴蜀,在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叹的时代而言,也应是进出巴蜀的一条重要通道,因此,先人在此设立治所关隘便不难理解了。而时至当代,在基于前人认识与实践的基础上,酝酿多年的兰渝铁路业已开工修建,这对加强陇渝两地乃至西北、西南腹地的联系是具有提升作用的。

再据道光《兰州府志》所载“《方舆纪要》云,河为险阁,戎羌自汉以来西雄,金城郡为最,岂非以介戎夏之间,陇右安危,常系此地哉,晋元康而后,陇多事,金城左右,岁无暇日,隋唐盛时,驰逐河湟,未尝不以兰州为要害,及广德后,州没吐蕃,而西凉不复为王埃。宋元丰四年,李庵败夏人复城兰州。元始初,夏人求复,得此地,朝请欲割界,孙路言“自通远至兰州然后可以蔽,若捐以与敌,则关中震。唐失河湟,西边一有不顺,则警及京都。则今若委兰州悔将无遂。不果,弃。明时,自州以北,常为冠冲,往往重兵驻焉。合是观之,我朝疆域日阔,以遥隶陕西不免鞭长莫及,特与此地建立金城,移设府治,酌全陇适中之地,壮区夏制之”31。据此,笔者认为在非常时期,兰州地区对于关中地区的的安危,特别是中央政权处于关中地区的王朝而言,是为一道重要的屏障,其地理位置不可谓不重要。正可谓“若捐以与敌,则关中震”。而再如汉匈战争中,兰州地区乃至河西走廊地区亦成为了分割匈羌的屏障即“以介戎夏之间”,从而使汉王朝集中力量对抗匈奴,并取得了最终胜利。

总之,兰州位于我国西北腹地与地理几何中心,是关中地区的西北屏障,地势险要。而这一切先决的地利因素,促成了自西汉至今,历代中央政府在兰州地区的设治开发。因此,兰州市发展成为今天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所据的地利是其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一、历史资料

(一)地方志、地理总志

1.(清)刘斗修,陈如稷纂:康熙《兰州府志》4卷,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刊刻,据抄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志辑》第1册,凤凰出版社,2008年。

2.(清)陈士桢修,涂鸿仪纂:道光《兰州府志》12卷首1卷,清道光十三年(1832年)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志辑》第1册,凤凰出版社,2008年。

3.(清) 穆彰阿、潘恩等纂:《大清一统志》25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4. (宋)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二)正史、政书

1.(东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2. (宋)范晔撰:《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3. (唐)魏徵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4. (后晋) 刘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5. (宋)欧阳修,宋祁同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6. (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7. (元)脱脱等撰:《金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8. (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9.(宋)徐天麟撰:《东汉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二、研究专著

(一)专著

1. 王仲:《北周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 郑宝恒:《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3. 邓明:《兰州史话》,(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年。

(二)论文

1.党瑜:《试论兰州市地理环境与城址的历史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期。

2.党瑜:《论兰州城址的历史变迁》,《唐都学刊》,1996年第2期。

上一篇: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山区寄宿小学管理的不足... 下一篇:化工设备的维修及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