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育教育于地理课堂教学中

时间:2022-06-26 09:51:13

寓德育教育于地理课堂教学中

摘要: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正确导向。德育教育要形式多样,生动形象。要理论联系实际,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使命感。

关键词:地理课堂;德育教育;开展

地理教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课堂德育是学校德育中最经常、最丰富、最有效、最现实和最活跃的一种形式。因此,加强和改进课堂德育对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教育呢? 一、紧扣教材,寓德育于地理知识中地理德育是在地理知识的传授、地理能力的培养中渗透的。认识国情就要认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就要了解地理环境,既有向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需的场所和物质来源的作用,又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制约的作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既有保护利用也有破坏污染作用的辩证关系;就要明确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人是起主导作用的,只要人类能正确认识自然,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保护环境,就能使人地关系朝着有利于人类和生产的方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些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中蕴藏着的极为丰富的德育因素,就构成了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与德育情操的培养过程的一致。只要教育者在品格方面具有崇高的理想、强烈的事业心和优秀的心理品质去影响和感化学生,做到有机渗透、有意渗透、有情渗透,便能充分发挥教材内容和德育价值。 二、实事求是,正确导向 在地理教学渗透德育过程中必须运用辩证的教育方法。一方面利用自然条件的优势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新旧社会对比和中外对比中,充分发掘国情优势,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当前要特别注意克服那种一切不如外国好的民族自卑感和崇洋思想。另一方面,对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工作失误不能采取回避或报喜不报忧的态度。 地理教学中的大量事实材料,对从中比较所得的结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学生易于接受,迅速改变观念,教育效果自然明显。但要注意,对比的事物要具有类比性。例如,中印两国是人口多、底子薄的文明古国,印度粮食总产量尚不到我国的一半,工业等也远不如我国,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下降到14%以下,而印度的增长率远远高于我国。通过对比,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欣然被学生认可,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弘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新旧对比,突出社会主义祖国的可爱。自1949年开始,经过将近60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我国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在科技进步方面,“嫦娥一号”卫星高新技术多方面都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通过这些生动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祖国在前进,我们的学习与祖国的未来息息相关,使学生树立主人翁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无理轰炸后,各地大学生的学习高潮就是落后就要挨打强有力的证明,通过这些鲜明的例举,更进一步地增强学生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争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四有”新人。 当然,在对比时,我们应该承认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起步晚等多方面原因,我国的各项发展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赶上来,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现实,教育学生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我国的自然环境,激励学生发奋图强,艰苦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动形象教育 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艰苦工作。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枯燥乏味的说教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讲究方法,把握时机,适时适量,有的放矢的开展国情教育。地理课外活动是开展国情教育的好形式。它具有机动灵活、选题丰富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国情小论文演讲、专题讲座、国情新闻和评论、影视观看、出黑板报等活动,还可以把优秀小论文送电台或广播站、报社,向群众进行国情宣传。有些活动也可以与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联合进行,以求综合效益。 四、理论联系实际 把国情教育与省情、市情、县情和乡情结合起来。实践经验证明:乡土地理是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爱国教育的起点。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学生走出课堂,理论联系实际进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家庭调查、参观访问,身临其境,直接感受到家乡壮丽的河山、丰富的资源、优美的环境、蓬勃发展的经济等素材,使学生触景生情,爱乡、爱国之情油然而生。通过乡土教学,直接与学生周围的生活、生产结合,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亲身感知体验到的乡情去联想国情,达到以知国到爱国最后报国的情感升华。 五、因势利导,培养使命感与奉献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的又一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从小立志为祖国的繁荣、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读书的崇高理想。这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升华,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行动,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 当前的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往往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用英雄为革命为祖国英勇献身的事迹教育和感染学生,其教育效果是勿容置疑的。但是,要使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真正深入人心,仅有上述教育方式是不够的,还必须采用更多的方式、利用更多实际载体、进行更经常的教育。例如,在讲授 “工业”这一内容时,在完成课本要求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将我国的经济现状,包括工业体系、布局及其高科技含量等,置于国际工业现状的大环境中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相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国际工业已进入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在许多领域我国工业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在信息工业方面,我国还很少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大部分产品尚依赖从美国等地进口;汽车等支柱性工业方面,我国虽有自己的汽车生产线,但与美、日、德等国相比在生产水平、技术性能、生产规模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使学生心中萌动了奋发向上、肩负祖国未来的崇高使命感。同时,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弥补了课本内容更新跟不上知识更新及工业发展现状的不足,让学生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六、用新的评估方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 评估就是以某种有效和可靠的方法对计划实施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进行衡量、测定的过程。在地理教育中,有些评估单靠采用考试是难以获得的,如情感、意志、态度、行为等。然而从现代教育观点来看,它们又是学习成绩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这部分情感,评估就不能全面。而学生思想意见的发表、行为的表现等终归要反映出来。这些外部行为的表现和内心活动的流露,最充分也最真实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评估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考试等定量测定外,还应看学生在地理教学中情感的内化程度和国情知识在实际生活、生产的应用能力。如向社会作国情宣传时态度是否积极;对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能否用科学的人地观去观察、分析和应用;写的国情、国策等小论文观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等。总之,我们应努力探索掌握地理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政治水平三者结合的评估方法。让德育之花在地理教学园地上盛开!

上一篇:加强公共外交,提升国家形象策略分析 下一篇:浅析广州地铁运营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