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课外阅读指导力度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时间:2022-06-26 08:45:43

加大课外阅读指导力度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他们的求知欲望,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外阅读活动,帮助他们学会观察、认识社会,树立坚强的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做的工作。

有些老师认为课外阅读是学生的额外任务,是学生在完成了作业之后的补充,还有些老师也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但苦于基础作业太多,没有时间给学生阅读。而朱永新教授则认为,大量的阅读正是我们智育的份内任务。因为大量的阅读,其作用不仅仅是扩大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它能直接促进学生的课内学习。

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们读书。给他们打开一扇又一扇文学的窗口、文明的窗口、文化的窗口,最后要使学生养成自己主动阅读的习惯。要让学生明白,阅读是生活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之所以要阅读,并不仅仅是因为要考试,而是因为我们要生活。让阅读成为伴随学生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让阅读成为他们人生旅途所必须经历的精神跋涉。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无论是科技的还是人文的……一切凝聚着人类文化精华的读物都应进入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鉴赏文化精品,提高审美情趣,充实精神营养,完善人格塑造,最终将这些文化精华转化为自己人生的火炬,使自己也成为人类文明之火的传薪者。惟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新世纪的精神巨人。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两条腿,二者不可偏废。苏霍姆林斯基非常善于把课堂上要教的教材跟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从而使两者互相促进,提高学生对两方面的兴趣。他说:“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变得更加迟钝。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人的教育首先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育。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帮助掌握学习方法、训练学习技巧,从而养成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有力保证。

如何加强课外阅课指导,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呢?

1 既要培养兴趣,又要强化训练

1.1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时,他们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会将“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他们就会一有时间就想到课外阅读。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责任首要在于语文老师,而语文作为母体学科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思想基础性,只有在学好语文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诱导,相机适宜地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只有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兴趣不是天生的特质,而是环境的产物。”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到课外阅读活动中,我们首先应在班级营造出多读书、读好书的读书氛围,在学生中形成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学习热潮,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教室里张贴学生喜爱的读书名言;悬挂班级“读书状元”的照片;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学生们的读书体会、摘录的精彩片断等,提高大家对参加课外阅读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1.3 为调动全体学生参加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我们还应把读书活动与各种竞赛活动结合起来,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一些读书、演讲、书评和自办报比赛活动,使他们在课外阅读中体验读书的愉快,在竞赛活动中体验读书的乐趣。如:当学生们学习了课文――唐朝诗人李白的诗《渡荆门送别》之后,可以发动学生广泛收集李白的其他诗,并在班里举行一次赛诗会,这样不仅会扩大和丰富学生对诗人的了解,而且丰富了学生对我国古典诗歌的阅读和认识。

1.4 良好的阅读环境还包括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发挥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影响、感染学生。如教师经常读书,还经常喜怒形于色,与学生分享读书的乐趣。这种有意、无意的引领阅读,使学生耳染目濡,不知不觉地激发了阅读兴趣。教师还要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度,即自由选材书籍、报刊、音响、多媒体等,学生取其所欲,独立操作,自由观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只作为他们的好参谋、好帮手、好朋友。学生处于轻松、活跃、自由的状态,其参与阅读的热情也会高涨。

1.5 小学生的兴趣不具稳定性,善于转移和变化,因此教师要适当加强强化训练,让学生在目的明确、目标可行的条件下感知课外阅读的“乐”、“趣”,然后再主动去追求“乐”、“趣”。

2 教会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授人鱼只解一餐之饥,授人渔则终身受益,“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说的就是读书方法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方法,就不能提高阅读效率,甚至无法把书读好。

要使学生在茫茫书海中挑选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课内的阅读教学是圈养。而课外的自主阅读就是放养。但放养绝不是放任自流。牧者要把羊儿带到水草肥美的地方,还要看着它们吃饱吃好,管着它们别打架,别让饿狼伤着。教师的作用类似于这种牧者:“一是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二是帮助学生理解和积累”。

首先我们要重视读前指导。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有些需要精读、反复琢磨、细细体会,有些需要去粗存精、去伪取真;有些需要批判性地阅读;有些只需粗略浏览即可。读前指导的目的在于通过反复的、经常性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阅读方式。教师可根据课外阅读的计划,把阅读内容告诉学生,然后提出明确的要求,提示读书的方法,并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实行因材施教,以调动他们阅读的自觉性。

其次推荐书目要为课堂教学服务。小学阶段,学生的摹仿力较强,他们常常会对课文中出现的文章类型、文章内容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因此,在选择课外书籍,特别是文学作品时,教师可有意识地加大与语文课文相关的书目的阅读,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可以结合同步阅读书开展主题性阅读。

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拓展学习时空,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与课内学习内容有紧密联系又符合年龄特征的课外读物,积极引导学生由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例如与一些节日或时事结合起来。

最后我们要重视阅读后的交流讨论。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教师可指导学生练习写读书笔记,以巩固阅读成果。小学阶段读书笔记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摘录式。摘录书中的主要内容、精彩片断、优美词句等,此方法适用于小学各年级;一种是提纲式。根据文中内容编列提纲,这种方法较适用于中高年级;一种是体会式。根据文章内容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评论文中的人、物、事,这种方法适用于高年级学生。

总之,学生只有在掌握最优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才能“一目十行”,才能读万卷书。

3 把握全局,层递推进

教师要善于把握班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个性差异以及在阅读中所表现出的智力因素如理解力、领悟力、鉴别力、欣赏能力等。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中既要循序渐进,又要有坡度、梯度,从而对学生进行从“读懂”到“读会”再到“会读”的层递推进,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质量。不同年级的学生年龄不同,认知能力也不相同,因此我们应实行分层指导。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阅读的书目应注重趣味性,可重点选择形象生动的童话故事、引人入胜的神话传说等;中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可阅读一些世界名著、名人传记等。

4 形式多样进行阅读训练

教师还可以举办一些读书笔记交流会、课外阅读朗诵会、观点辩论、阅读比赛等,按照课外阅读提出的要求进行交流,利用学校的各种媒体,宣传学生阅读书刊的成果或经验,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阅读的形式总的可分为朗读和默读。朗读有利于促进学生积累素材和加强情感的体验,而朗读又有多种形式,如范读,引读,问读,情境阅读,对比、对照读,表情朗读,表演读等;默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开启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分析。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使单一、枯躁乏味的阅读变得活泼、开朗、开放起来。

5 加大阅读容量,提高综合素质

课程标准、教材中所规定篇目文选必读,名家名篇多读,地理、天文、自然科学等无所不读。

要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启迪思维、增强素养就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开卷有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书是知识的源泉。只有当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课外阅读的时候,他们才会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只有当学生体验到课外阅读的乐趣时,他们才会对阅读产生积极性;只有当课外阅读成为一种乐事、趣事时,他们的学习才会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上一篇:传递语言深处的美 下一篇:用“地理位置路径法”简化电路图与实物图的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