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一)

时间:2022-06-26 07:09:02

主题解说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中学生“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社会交往和发展合作精神”。而学会理解他人是文明交往的先决条件,是发展合作精神的前提。理解是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我们用一颗坦诚、恳切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与事,多一分理解,就多一分温暖;多一分理解,就多一分感动;多一分理解,就多一层美好。理解是人类社会建立的根基。用理解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才能捕捉到美好,体味到温暖,感悟到光明,我们才会拥有一片蔚蓝的天空。理解亲情,让我们学会感恩与回报;理解友情,让我们执著于感动与拥有;理解生活,生活里有着或平凡或热烈、或缤纷或单一的方式,只有领悟了生活本身的真谛,才会让我们过得轻松。

美文扫描一

糖罐的秘密

李晓琴

上高中时,学校坐落在清江边上的一个小村子里。宁静的村落三面临水,四季风景如画,如同古人笔下的世外桃源。但也极其piānpì闭塞,周围疏疏落落全是民居,连买一根针也非要上十里外的小镇不可。

这可苦了我们这群高三的可怜虫们。读书实在太耗心智了,以至于整天唯一的感觉就是饿,连睡梦中都满是各种各样令人chuíxián的好吃的东西。不知是谁带了一罐糖来,是那种黄亮如金、细软如沙的黄砂糖。

于是,寝室里便流行起罐装的黄砂糖来了。十二个糖罐,恰似我们十二个女孩子,亲亲热热地排成一排。临睡前,美滋滋地喝上一杯热腾腾的糖水,月儿便甜甜地照进梦乡。

唯独秦霜是不大喝糖水的。因此她那个别致的青瓷陶罐里的糖,比起我们的总是又多又满。每晚,我们一边啜着糖水,一边唧唧喳喳地品头论足,或嘀嘀咕咕地发着牢骚,或嘻嘻哈哈地相互取笑时,秦霜总是在灯下读着她那本似乎永远也读不完的小说。问她为什么不喝,她说:“坏牙齿呢!”

后来有人跟我咬耳朵,说秦霜的糖罐根本就只是做做样子罢了。她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年迈的外婆一起生活,连学费都交不起,哪还有闲钱买糖吃?她那一罐糖,吃了再没得添的,又怕人瞧不起,就胡说什么坏牙齿的鬼话!我听了之后觉得心头一紧,有种说不出的悲凉。一次课间操,我口渴了,便匆匆忙忙回寝室找水喝。经过寝室门前的花坛时,不经意地向寝室的窗户一瞥,却见秦霜正狼吞虎咽地吃什么东西,不由一惊。细细看,竟是在吃糖呢!她挨次从每个糖罐里舀上一大勺,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塞。

我看得目瞪口呆。可不知怎的,慢慢地,所有的惊讶、愤怒、鄙夷渐渐散去,两行温热的泪无声无息地淌下来,滴落在那暗香袭人的花丛中。我悄悄地离开了那扇窗户,贼一样地潜回教室。

晚饭后,等一寝室人走得一个不剩,我一跃而起,飞快地闩上门,拉上窗帘,一把抱起我的糖罐,先给另外的几个逐一补上一大勺糖,然后,将剩下的通通倒进那个青瓷糖罐,又从箱子里抽出一袋糖,倒入自己的空罐儿。胆战心惊地忙完这一切,我狂跳不止的心才慢慢平静下来。

前不久,我收到了一封寄自深圳的来信:信是这样写的――

晓琴:

你一定还记得那个糖罐儿吧,那是我外婆的嫁妆,据说还是宫廷里的东西。现在,居然有人愿出五万元买它呢!我舍不得出手,因为,你倒进去的糖,远远不止值这个数儿。

那个偷糖吃的女孩儿,她其实觉察到了花丛中的那双眼睛――那双世界上最纯最美的眼睛。因为它的注视,那个差点成为小偷儿的女孩,在后来充满苦难的岁月里,却再也不曾妄动过一回。

不用说,这封信是我多年的挚友――已任深圳一家电脑公司执行总经理的秦霜寄来的。

(选自《现代交际》)

探究练习

1.请根据拼音写出文中应填入的词语。

piān pì()chuí xián()

2.根据语境,请分析出第四段画线句“秦霜总是在灯下读着她那本似乎永远也读不完的小说”中,需要重读的词语是哪两个。

3.文章第六段写道:“我悄悄地离开了那扇窗户,贼一样地潜回教室。”请发挥你的想象力,把此刻“我”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4.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情节,先后写了喝糖水等几件事,分别是什么?

5.请结合本文谈谈自己在做人方面获得的启示。

美文扫描二

父女多年

钱红莉

夏末秋初的时候,突然想吃南瓜藤、菱角菜,合肥是没有的。梦里都见一盘红衰翠减,在桌上温热袅袅。于是突然想回家。挂电话回去,说国庆节放假回家一趟。后来,上班的时候,但凡电话铃响,便知道,那一定是他打来的。嗯,陌生号码。每次,他都说,在外面办事,正好路过邮局,顺便打个电话给你。我问:你为什么不能在家打呢?他答:在邮局便宜一点。我知道,他并未办事,而是特地大老远跑去邮局的。

离国庆节越来越近的时候,桌上的电话频频响起,相商大事无非如此:你什么时候回来?到底几号……正在忙着事,就烦,口气冲冲地过去:回来的那天回来嘛。放下话筒也后悔,可是,没法挽回。

我终于回去了。连连阴雨,不便出门。在家里翻书柜。最底层的三个大抽屉里,放着十几年来积攒下的样报样刊。由于大半年无人问津,已被白蚁占据了。遂大声喊他,快来快来,帮我把这些报纸杂志搬到小院子里,全部卖掉。他问:多少钱一斤才可以卖?我答:报纸五六角,杂志三四角吧。那些十几年的心血堆在小院里,比我高,偶尔几张滑下来,我进进出出,在上面踩来踩去,仿佛那不是自己写的东西。他没有作声,也不知什么时候,捡几张报回来,放在床头柜上,突然问:这篇是你的吧?我顿时不耐烦:什么呀,不是的!他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噤了声,继续低头看报。

曾经,不是这个样子的。他每次自海上回来休假,我一进家门,巨大的恐惧感沿着后脊梁缓缓往上爬,直落到心里沉下来。然后,就是他青筋暴叠地指责。我母亲那几年简直有点歇斯底里,只要他回家,她要做的第一件事,无一例外,义愤填膺将我的所有劣迹历历数给他听。然后,静等我回家……

当我现在回忆的时候,恍若昨日。发现所有的角色都颠倒过来了。如今,他们总是小心翼翼的。清晨五点半便起床,先去赭山锻炼一下,回来路过菜市,买三条黑鱼。一条一条地,让母亲炖汤给我。一次,我想吃粉蒸肉,母亲做好。他也吃,夹一块往嘴里送。我阻止:你不能吃的,这么大年纪还吃肉,会得高血脂的。他不好意思地笑。仿佛他是孩子,我成了大人。

那天,我走,他送我到小院外,就站在那里,对我母亲说:你去送吧,帮她拿那个大包。我背了一只包,手里提了一只。没有回头看他,我仿佛不认识他――心里滚过雷霆,默默地,又都平息了。

春节的时候离家,是他帮助收拾的行李。我将包拉开,里面有一大包核桃肉,妹妹买来当零食的,他竟偷偷塞给我。这次回去,他要送我一罐西洋参。临走时还坚持让我带,硬是被拦下来。他似乎失落得很,一腔爱意到底没有落至实处,只说:下了火车给家里打个电话,不要忘记了。

近日夜里,气温骤降,我被冻得瑟瑟发抖,也就醒了。躺在无边的黑夜里,想起一个女子说的话:温暖我们一生的,不是爱情,而是棉花。父母双亲,也是棉花,牵牵绊绊拉拉扯扯地,共我们一生。

(选自《散文》)

探究练习

1.为什么作者通篇用“他”这个人称来代替自己的父亲?

2.“他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噤了声,继续低头看报。”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3.本文主要记叙了父亲的哪些事?请分点概述,并说明作者记叙这些事的作用。

4.请对文末一句“父母双亲,也是棉花,牵牵绊绊拉拉扯扯地,共我们一生”作简要赏析。

美文扫描三

学会谅解

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有人这样形容: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头的坚冰;谅解是_________,能_________;谅解是_________,能_________。这生动地道出了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一位伟人意味深长地说:“同志之间的谅解、支持与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确实,谅解非常重要。先哲们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圣人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推想别人的处境。这种以己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谅解他人的深刻含义。唐代韩愈在《原毁》中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强调做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样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谅解精神。

谅解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魏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徵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门之变后,魏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赏魏的才干和人品,于是谅解并重用了他,让他做了宰相,帮助自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这里虽然有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尊贤爱才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不认识到这也与他宽宏大度、善于谅解他人分不开。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相反,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一个能做出一番事业呢?

古人尚能如此,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就更需要谅解。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谅解呢?

谅解,需要沟通。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个人的思想认识常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当自己与他人产生矛盾和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谅解,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我们就更容易谅解他人。

谅解,需要忘却。忘却,是谅解的良方。克制性的谅解,不是真正的谅解,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谅解,才是真正的谅解。

我们提倡谅解,但是,谅解也不是无原则地一味迁就、退让。对于那些有损民族、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行为,还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与之作坚决的斗争。

让我们学会谅解吧!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探究练习

1.仿照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写在下面。

谅解是______,能______;谅解是______,能______。

2.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对“谅解”进行论述的?

3.文章第四段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4.文章第五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如果删去第九段,对文章的论证会产生什么影响?

上一篇:理解(二) 下一篇:宇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