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之理解

时间:2022-10-25 01:44:10

摘要:理解一直都是教学活动中的重点,但对于“理解”的理解,很多教育者并没有深层次的探求。“理解”并不是“理”与“解”的简单相加,理解是一种诠释的行为,是一种同化与再生的过程。

关键词:理解;同化;再生;阅读理解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244-02

何为“理解”?这是个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词语,从它被使用的程度来看,它的意思早已被人熟知。但是,对于“理解”的具体内涵,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进而会作出具有较大差异的界定。我们现在所用的大多都是“理解”的常用意,即《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这一词语做出的解释:懂得、了解。理解一词由“理”与“解”两个词组成,要想对这一词语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我们应对其进行拆分,分别分析“理”与“解”的含义。

一、理

从现代汉语中对“理”的解释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心~。肌~。条~。事~。

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由。~性。~智。~论。~喻。~解。~想。道~。~直气壮。

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科,数~化。

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置:~财。~事。管~。自~。修~。总~。

对别人的言行作出反应:~睬。答~。

古代指狱官、法官。

姓。

这是我们现在所常用的“理”的含义,是“理”在现代汉语这一环境中的含义。那么“理”的本义是什么呢?《说文解字》中对“理”做出这样的解释:“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意思是说按照玉石的纹路进行加工雕琢。这似乎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理”有很大的不同,不过我们还是能够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所在。现代汉语中对“理”的第四种解释是“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置”,我们不难发现,这是将《说文解字》中对“理”的解释进行了引申与演绎,将“玉石的纹路”引申为“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一定的标准”。而在“理解”一词中,“理”取的是现代汉语中对“理”的解释的第二种意思,即“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这是对“理”的本义中“玉石的纹路”的进一步引申与演绎。

二、解

在现代汉语中“解”是一个多音字,它有三种读音:jiě、jiè、xiè,在这里我们研究的是“理解”中的“解”,也就是说我们只研究“解”读“jiě”这一读音时的意思。《说文解字》中对“解”的解释是“解,判也,从刀,判牛角”,意思是说用刀把牛角剖开。现代汉语中对于解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

剖开,分开:~剖。分~。瓦~。~体。

把束缚着、系着的东西打开:~开。~囊相助。

除去,除,废除,停止:~放。~除。~饿。~乏。~惑。~疑。~围。~脱。~雇。~聘。~散。~毒。

溶化:溶~。~冻。

讲明白,分析说明:~释。~析。~说。劝~。~嘲。

懂,明白:理~。见~。

调和,处理:~决。和~。调(tiáo )~。排~。

解手:大~。小~。

代数方程中未知数的值。

演算方程式:~方程。

在“理解”一词中“解”的意思是“懂,明白”,这与“解”的本义看似相去甚远,实则也是一种引申。“解”的本义师用刀把牛角剖开,而剖开的这一过程使得用刀的人明白了牛角的构造,使得下一次的“解”更加的熟练。这一过程则孕育了“解”的深层含义,即现代汉语中理解一词中“解”的意义。

三、理解

对于“理”与“解”本义的诉求于我们探求“理解”的涵义有着很大的帮助。“理解”并不是“理”与“解”的简单相加。对于“理解”的解释有以下几种。

顺着脉理或条理进行剖析。

从道理上了解。

指了解,认识。

说理分析。

见解。

这几种解释都是从词语的角度进行的,它们与“理”与“解”的本义之间的关系不言自明,但是“理解”不仅仅只是一个词语,它更是一种动态的行为。

1.理解是一种同化的过程

理解是因每个人的大脑对事物分析决定的。一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就是通常所说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理解事物时,须运用过去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掌握新的知识经验。过去知识经验的有无或多少,对理解能否顺利地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可以把理解的过程看做一次学习的过程,正如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提出的“有意义学习”那样,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便是同化。新旧知识的同化又是怎样实现的呢?一般说来,人们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有没有与当前新学习内容相似的原有观念,以及相似的角度和程度如何,同化过程就是借助于新旧知识相同点的“混合”,而连接或固定住了相异点。这样,通过同化,新知识被纳入到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去,丰富了原有认知结构。由此可见,理解是一种同化的过程。

2.理解是一种再生的过程

理解也是一种诠释,理解的过程也就是一种诠释的过程。由于每个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多少与深浅不同,理解事物的角度自然不同,因此对于事物的感受与体会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每个个体对于事物的诠释也就不同。 这种诠释的行为并不是一种客观的行为,而是以客观为基础的,主观的再生行为。正如学习,通过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使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而原有的认知结构经过吸收新知识,自身也得到了改造和重新组织,得到了一个全新的系统结构,这便是一种再生的过程。

四、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理解

一直以来, 理解始终是教学过程的重点,语文教学自然也不例外。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部分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话语:能够理解作者的XX情感。在中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中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题目:文中说:“……”,谈谈你对此句话的理解。在一些课外的教辅资料中这样的题目更是举不胜举,几乎每一篇阅读理解的习题中至少都会出现一道这样的问题。说到这,我们也不难看出,语文教学中的理解离不开阅读这一行为。理解在阅读中能够得以提升,而理解能力的提升也会为阅读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也就是说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与理解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在语文教学中,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与理解能力,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语言理解能力,是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阅读作品,是从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开始的,语言文字作为思维的载体,承载着作者思维的内容。读者要想了解作品的内容,就必须先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去领会它所表达的意义。叶圣陶有个形象的比喻,他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学生阅读首先要由对文字的感知加工而获得对语言文字基本意义的理解。当然,仅仅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是远远不够的,阅读理解中更重要的一环是透过表层意义去领会它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情味。

2.培养学生的整体理解能力

整体性的理解能力,是通过对作品整体内容和形式的分析、综合、概括、归纳,从而达到对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意图的本质认识的能力。

对作品语言意义的理解是在阅读中沿着作品的思路,为感知作品所提供的具体内容而进行的一种理解活动,是一种感性体验。它给人以生动、具体的直观感受,但阅读作品必须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只有这样,才能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达到对作品高层次的整体理解。

3.培养学生的审美性理解能力

阅读文学作品,对作品形象的审美性理解是整个理解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审美活动的经验,审美理解包括审美前提性理解和审美情感性理解两个方面。

对于学生而言,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审美前提性理解能力,就必须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熟悉传统文化,更多地了解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提高其人文素质,具体而言,就是对作品背景、形象的象征意义、典故和各种意境描绘技法等项目有更多地理解。它虽然不是审美感受本身,但却是美感产生和深化的基础。

情感性的理解有别于抽象的理解,它是在审美过程中对融合于形象之中的深层意味的一种直观性把握。这种理解是审美观察和作品鉴赏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理解。我们知道,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文学艺术形象已经被赋予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它已不是纯自然、纯客观的形态,因而在培养学生对作品形象的理解能力时,应引导学生对赋予着作者主观因素的作品形象的内在情感和深层意味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参考文献:

[1]臧克和.说文解字全文检索[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

[2]何晔,盛群力.理解的六种维度观——知识理解的新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06.(7).

[3]李西顺.理解即再生[J].现代教育论丛,2011,(1).

[4]何卫平.走向理解之理解的广度与深度[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

[5]刘际平.语文阅读与理解能力的培养[J].文学教育,2007,(8).

[6]汪晓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与方法[J].青海教育,2010,(Z1).

[7]宋春梅,邹亮.论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J].教书育人,2006,(20).

[8]李亚娟.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7).

[9]郝志玲.浅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7).

[10]谭梅.浅谈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10).

上一篇:实践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下一篇:探析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