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06-26 07:04:04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摘 要 如何提高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成为值得计算机教师去思考和探索的课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课 课堂教学方法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2.009

Several Problems in College Basic Computer Course Education

CHEN Kun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 How to Improve Basic Computer Course classroom teaching, so that students can better and faster master basic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basic computer skills, become the subject worthy computer teachers to think and explore, solve these problem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basic computer course;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 higher education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一次课内要使学生既学到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又掌握相关操作方法,需要教师花费一番心血,寻找使每节课达到最佳效果的有效途径。笔者从事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多年,从实践中总结出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和想法。

1 学生基础不同的问题

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一般针对一年级新生开设,而新生之间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有的新生在高中阶段就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有的新生(尤其是一些农村来的学生)却连计算机都没有接触过,没有任何基础,起点低。面对这样一群层次参差的学生,如果采用同一个标准进行教学,实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就会出现有些学生听不懂,而有些学生觉得过于简单的现象。

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采取对学生实行差异教学的策略,即“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主要做法如下:

(1)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在新学期开始之时,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观察和摸底,了解一下所教授的班级中学生的差异。比如,有多少学生原有计算机基础较好,已经掌握了计算机部分基础知识及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有多少学生虽然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但是对计算机有一些接触、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经验;又有多少学生基本上没接触过计算机,甚至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心存恐惧。了解了这些情况,才能对以后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做到心中有数。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在课堂讲授时,要以大多数人的水平作为主要参照,达到大多数人能接受程度的课堂教学目标。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学过这部分内容的同学可以不听课,但要学会自学,把时间利用好,要借助原有优势,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走在其他同学的前面;没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不必心急,踏踏实实从头学起。

在上机练习和布置作业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练习与实践。比如,对综合素质较好而又学习愿望强烈的学生,可以适当的提升其课堂练习和作业的难度,并留思考题、附加题,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相关计算机理论书籍,扩大相关知识面等等;对于计算机基础一般、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可以通过多增加实践技能操作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而对一些理解和接受能力都有限的学生,则采取降低学习难度,重点辅导、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3)充分和善于利用学生资源。指定一些基础好、接受能力强、在上机实践中可以较快完成任务的学生去辅导基础差的学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这门课程的学生一般是一年级新生,刚跨入大学校门,相互之间了解甚少,通过互帮互助,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加学习兴趣。对于基础差的同学来说,是得到一个良师益友,对于学得好的同学来说,不仅可以巩固其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而且也得到一个肯定自己的机会,自然会萌发出自豪感,从而进一步地激发学习热情。

2 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的问题

在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中,历来都存在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的问题。学生在学习实际操作时兴趣浓厚,跃跃欲试,可一学到理论知识,就明显缺乏兴趣,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缩在自己的角落里昏昏欲睡。再如,有些学生平时自认为操作熟练、计算机水平不错,可一到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就是理论知识考核拖了后腿。

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方面部分学生的“实用主义”思想较严重,对理论知识的重视不够,觉得理论知识没多大用处,不如学点具体操作来得实用;另一方面,许多理论方面的内容原本就较抽象、枯燥,要让学生不觉得乏味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从两方面着手:

(1)用实例向学生说明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要想学好计算机课,仅仅掌握基本操作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操作起来才更加顺手。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进一步深造的保障,否则在以后的学习中就很难向高层次发展。可以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向学生现身说法。例如,某学生在自己家里的电脑上安装运行某软件时,系统提示“内存不足”,该学生前来向老师询问,说自己的电脑硬盘很大,还有很多剩余空间,怎么会内存不足?很明显,该学生是将内存和外存的概念混淆了,才会出此笑话。可以借此向学生说明,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是必要的。

(2)改进教学方法,让理论知识的教授过程变得生动起来。在讲授时,采取多种手段,尽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例如,制作生动的教学课件,把计算机中很多不可视的过程可视化,使学生在学习时更加直观,更好理解,而且多媒体的图文声并茂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实物进行讲解:在介绍微型计算机硬件组成时,将计算机主板、内存、CPU、硬盘等实物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介绍软盘时,用一张废旧软盘,将其外壳揭开,让学生有机会看到里面的盘片,同时介绍磁道、扇区等概念,等等。这样既生动又直观,很受学生的欢迎。

再如,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启发诱导学生,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中。当学生进入疲惫状态时,可以安排一两个小笑话,活跃活跃课堂气氛。

3 “以教为主”还是“以学为主”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教法轻学法,重提问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发展。教师花大量时间进行知识灌输,学生没有积极思考、发问、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泯灭学生创新精神。

笔者认为,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学生对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他们应该在学习中发表不同的见解,在不同见解的碰撞中,发展自己的思维的能力,主动去发现知识;教师应着重问题的创设,学习的引导,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教师则从传统的“讲解”员、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因此,在教学及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应遵循 “辅助”性原则,坚持“以学为主”的设计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做法包括:

(1)安排充足的课堂练习时间。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追求进度,不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一味地要求学生快速地学习,那将导致学生学完就忘的结果。因此,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要安排充足,要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并强调学生珍惜有限的练习时间,勇于尝试。

可根据每部分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适当调整讲授和上机课时的分配。例如,在介绍理论性较强,实际动手的东西较少的基础知识时,宜以讲授为主,并辅以一定的上机实践;在介绍实际操作较多的内容(比如Windows操作系统与Office软件、Internet应用等)时,宜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实际操作,当堂练习其刚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这样可以极大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能让教师及时发现讲课中的一些问题。

(2)留给学生自己探索的空间。不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比如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从哪里去获取相关的资料等。当学生经过多次尝试得不到答案、解决不了问题时,老师再做适当的引导。

例如,在讲解excel的公式和函数时,先向学生介绍并演示必要的相关知识,然后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班级成绩表,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增加项目。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但要掌握各种公式和函数的使用方法,而且还要设计整个表格的版面,考虑表格的美观性和实用性等因素,不仅可以巩固已学到的知识,还得到了充足的思考和自主空间,可以引发浓厚的求知欲和成就感。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工作及时作出评价和鼓励,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指导后学习劲头会更足。

(3)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将获得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

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在文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已掌握文字框的基本属性操作方法时,可以把图像属性、表格属性操作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并教会学生主动利用系统提供的“帮助”功能去学习。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

4 结语

高校计算机公共课从内容到要求,都不能完全按照常规教学的模式,其教学方法也应迎合其特点,不能简单地与其他课程类同。探索提高计算机基础课课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勇于开拓,才能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潘京,王应云,杨丹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91-94.

[2] 徐敏,朱存智,孙晋凡.关于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素质教育论坛,2007.

上一篇:西方口译质量评估研究概述 下一篇:基于SWOT模型下的大学生创业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