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渔”的识字法

时间:2022-08-22 10:08:17

授之以“渔”的识字法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第一学段(1~2年级)识字与写字要求中提到,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情。所以,要立足课堂,激发孩子对识字的兴趣,教给孩子识字的方法,培养孩子识字的能力。

低年级识字教学识字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无穷。”

小学识字教学是否可以授之以“渔”,而让其自己识字呢?实践证明,结论是肯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第一学段(1~2年级)识字与写字要求中提到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我们根据孩子好奇、上进、可塑性大、但见识少、知识面狭窄等特点,提出了“自学―讨论―练习”的识字教学法。

一、自学

这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是儿童尝试识字的阶段。心理学表明,感觉到了东西,儿童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基于这种认识规律,教师在讲授生字前给儿童增加感知新知的机会,把自学纳入正常的学习轨道,让学生在课内进行,作为新授的前奏,以抚平接收新知的坡度。我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给学生自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一读(读准字音),二记(想办法记住字形),三用(组词、说句子)。这样的自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学生学习生字更为积极、主动。如教学“尖”这个字时,我让学生按上述要求自学,学生自学后交流,有的说“尖”与“房间”的“间”,“肩膀”的“肩”读音一样;有的说“尖”是上面小,下面大;有的说,我看到很多尖的东西,铅笔头是尖的,缝衣服的针是尖的,竹笋也是尖的。两年的实践证明,学生按上述方法自学生字,认读生字,默写生字的正确率均有大幅度提高。

二、讨论

这是教师指导下下的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这里既有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更多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儿童交流识字情况,互相补充,加深印象的阶段。讨论时,教师先“扶”,即指导学生学习几个字,通过实践让学生明确识字的五个步骤:一读(读准字音),二记(记住字形),三书(书写或默写),四扩(扩词组词),五说(用生字或生字组成的词语说话)。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按这个规律自学生字。这样边扶边放,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识字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识字情况。

这五个步骤,我在教学中并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如在教学“前、后、左、右”这十个字时,根据四个字的音、形不难掌握,而字义较为抽象的情况,把重点放在自已教学上。当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基本上掌握了这四个字的音形义后,再问学生“小朋友,你能一边指,一边告诉大家,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左面是谁,右面是谁?”动作对调节兴趣和思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话音刚落,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了,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边回答边只给大家看,当这个小朋友回答后,我又叫他向后转,问:“现在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左面是谁,右面是谁?”这个小朋友边指边回答。这一下,其他小朋友也乐了,都指指划划地说出来。说完,有的向左转,有的向右转,有的向后转,接着又说开了,教室里一片沸腾。这样,学生深刻理解了“前、后、左、右”的字义,语言也得到发展,并把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个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渗透到识字教学中。

三、练习

这种练习,不仅仅是书写练习,而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把生字,生词运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当中去,让识字教学与语言、思维都得到发展,这是进一步巩固识字教学效果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研究表明:儿童3~8岁是发展智力和语言的最佳时期。一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对字、词、句的训练也得到发展,他们表现得“多嘴多舌”。为此,识字教学必须抓住这“芽之将萌”的时机,进行练习。

1.引导学生根据归类识字的编排特点,让学生想一想,这些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如教长春版语文二年级下《汉字家园》一课时,就可以启发学生讨论:这些字有什么相同点?用什么方法区分呢?教师讲解形近字的识字特点,根据这种练习,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训练,同时也逐渐了解了归类识字的特点,懂得并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

2.启发学生把所学到的生字、词语运用到日常口语中去。如学习“爱”字,可以让学生用爱字说话,学生便说“我爱爸爸妈妈”“我爱自己的祖国”“我们要爱护小动物”“我要做一个爱憎分明的人”,等等。这样,学生不但认识了字,而且把字用到了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即理解了字义,又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3.对难记的字形,启发学生拆字,编儿歌、谜语来记忆,让学生自己创造识记的方法。如“岸”“焚”的字形难记,就可以引学生导细观察仔字形。学生说,“岸”字山下有工厂,工人在厂里干活;“焚”一把火烧了大树林。这种独特的“发现”,学生能把字形记得更牢,想象能力也得到发展。

4.根据会意字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字形,进行说话练习。

以上几点做法既是巩固识字效果的积极方式,又能使学生的识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们按“自学―讨论―练习”的识字教学法试验了两个学期。结果表明,学生识字能力大大提高,识字效率普遍上升。

赞科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这些开放性的随境识字活动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变单调地读,重复地写,机械地识记为有情有趣地看,有滋有味地思,有感有触地实践;变浅层次的识字认知活动为深层次的思维探究活动,使学生的识字活动快乐无穷、奥妙无穷,开启了孩子们的心智,激荡着孩子们充满灵性的创造,使识字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耿克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安徽教育,2004,(11).

[2]崔丽媛.对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9,(13).

[3]李宏宇.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培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3,(03).

上一篇:浅谈电磁流量计在重金属废水自动监测系统中的... 下一篇:浅谈初中政治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