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文化馆群文队伍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06-26 03:47:41

对加强文化馆群文队伍建设的思考

摘要:群众文化是整个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的发展标杆,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文化建设的标杆。对肩负着群众文化建设的各级文化馆及乡镇街道文化站室来说,加强群文队伍建设是长久的主题。

关键词:文化馆;群文队伍;建设;思考

群众文化建设的任务关联社会,千头万绪,笔者认为,人才和队伍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一、更新用人理念,科学组建群文队伍

群众文化人才,我认为介于专业文化人才和业余文化爱好者之间,也就是具有专业文化工作者的业务能力,也要有业余文化爱好者的工作热情。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有很多相通之处,如从业人员都要进行艺术创作和实践,都要举行各种展览和演出活动。但两者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群众文化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追求利润,而是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第二,专业文化,以研究、创作、表演为主,参与者就是本人,观众仅限于欣赏,不能成为艺术活动的主体。而群众文化则不同,群众既是活动的主体,又是欣赏主体,群众参与,自娱自乐,是群众文化的显著特征。第三,专业文化从业者一般只在某个艺术领域或方面进行着长期的学习实践或研究,但群文的从业者则不然。基层文化馆(站)涉及的艺术门类很多,除了戏剧、音乐、舞蹈、书画、摄影等大的门类外,还有地域特色的舞龙舞狮、踩高翘、划旱船、对山歌、剪纸等。专业文化的精,群众文化的全,形成了各自的特色。组建群众文化队伍,就是要充分了解其“全”的特点,用心网罗这方面的人才。

二、完善进入机制,实行聘任制的动态管理

有计划按步骤地建设一支高素质、能吃苦、热爱群文、善于学习、甘于奉献的群众文化队伍,是关系到群文事业繁荣发展的当务之急。长期以来,文化馆(站)的人员管理,基本沿用行政机关管理模式,即所谓“准行政单位”。进人时往往忽视艺术能力考察,没有把牢业务关。其结果不是人员臃肿,占用编制,就是人不尽其才,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群文工作,需要一定的组织能力,便于开展各种活动。但自身需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来进行培训辅导。事实上,在广大的业余文化爱好者中,不乏有些人,打内心酷爱、长期潜心钻研,有显著艺术特长,因种种体制编制等政策性原因而被关在门外。

三、强化业务培训,提高人才队伍水平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公共文化服务,遍布城乡的文化服务网络正逐步完善。随着时间推移,公共文化投入会逐年增加。然而,就当前群文系统向老百姓提供的文化服务的手段,文化服务的质量,离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且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公共文化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群文从业人员的业余水平服务意识参差不齐。为此,由文化主管部门或省市级文化馆对省市以下文化馆(站)定期进行业务培训,邀请群文方面的专家学者授课。对学员进行必要的考核,并将培训考核成绩寄回学员所在单位,作为年终考评的依据。过去,省里也曾有不同的培训,举办过文化专干培训、舞蹈培训等,但总的来说,培训的次数少、随意性、偶然性大,内容单一,参训人员少,很难有实际效果。

为了提高基层群文人员业务技能,服务意识,今后的培训应制定科学的规划,培训时间、内容,受训人员分配等。要切合基层馆站实际,尽可能不影响基层工作。例如,培训时间可定在每年上半年,因为下半年节日多,群文工作相对忙些。由于学员们来自基层文化馆(站),属于在职培训,有一定的工作经历,有基本的感性认识,因此,只要结合馆站工作,理论联系实际,培训应该是有预期成效的。

除了开展有针对性的群文业务培训来提高技能以外,业务人员的横向与纵向交流,对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并促进区域间群文工作均衡发展,也不乏是值得尝试的一种方法。这种纵横向的人员交流,可以是三个月,也可以是半年不等,它具有代训和互相影响的作用。据笔者观察,各地区群文事业的发展水平,老百姓的参与度,开展活动的档次规模等,是有一定差距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有人口基数的差别,有地方财政投入多少的差别,也有当地民俗民风的原因。如果抛开这些客观因素不说,不同地区的群文从业者,在服务理念上的差异,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手段上新旧公益文化服务质量的高低。一句话,群文从业者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素质的不同,也是造成各地区文化事业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进行人员的横向交流,可以使好的一些做法,经验得以推广。彼此借鉴交流,取长补短。通过人员的定期对调,流动任职,把自身的长处送出去,把别人的长处学进来,上级馆与下级馆的人员纵向交流,能使上级馆下来的同志更好了解下级馆的情况,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而下级馆交流上来的同志,更能开阔视野,提高境界,增强全局观念。

有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能力足的群众文化队伍,我相信,就一定打造出绚丽多彩的群众文化事业来!

上一篇:山乡小景写生在动漫场景设计中的应用 下一篇: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