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06-26 03:31:25

医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与实践

摘 要:从医学新生心理档案、心理健康讲座、团体咨询的设计和开展,阐述医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医学新生;心理档案;心理健康;团体咨询

医学生承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他们的心理健康,关系未来医疗卫生人才的质量。调查显示,医科院校有近三成新生受心理问题困扰,难以调适。而新生不适应,会使5年学业蒙上阴影。教育部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提出,坚持“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放在适应新环境等内容上,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与适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随跟踪教育覆盖到全体学生,做到心理问题早预防、早发现、早应对、早转介,以达到“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目标。

一、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加强对重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

建立个人心理档案,首先要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评定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测试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状态。学校将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长期跟踪,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对问题比较轻的学生则进行间断跟踪。具体办法是:在大一上学期,对医学新生进行心理测评。测评材料包括“UPI大学生人格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心理测评结果显示,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对心理测评显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实行个别访谈,弄清其心理问题的实质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

二、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生命教育”等系列讲座

在军训期间,为医学新生发放“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情绪调控”等心理知识宣传单和书签,保证人手至少有一份宣传单和两枚书签。在国庆节左右,以合班为单位开展“新生心理健康”心理讲座。以最快的速度,让心理知识走进医学新生生活。近些年来,高等学校常发生自伤或伤人事件。加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大一上学期中旬,开展“生命教育”学术讲座。通过向学生讲述生命的起源、个人的发展史等内容,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开展“危机干预”学术讲座,向学生传授一些简单的辨别心理异常的方法和危机干预的策略。由于有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存在隐蔽性,若不是朝夕相处的很亲近的人,根本不能觉察,所以培养学生心理骨干是十分必要的。在实际工作中,近50%的心理异常学生是由参加过心理培训的学生骨干发觉的,并及时采取了相应的干预措施,从而避免了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针对医学新生的特点组织新生团体咨询

针对新生群体高发的环境适应困难、人际交往障碍、情绪困扰、问题行为和学习困难,研制人际关系训练、价值观探索、职业生涯设计、团体凝聚力提升、珍爱生命、压力应对、不良行为矫治等为主题的团体咨询活动内容,构建平等、真诚、尊重、安全、温暖的团体小组,营造描述、启发、自然、支持、共情、可商榷的接纳气氛,运用反应性技术、影响性技术、互动性技术、行动性技术等指导团体小组活动,使团体成员在其中传达信息、宣泄情绪、灌输希望、人际学习、行为模仿,找到普遍性、学习利他主义、发展社交技巧、提升凝聚力、原生家庭的矫治性重现,并从中吸取健康的信息和知识,学习新的观念和行为,建立新的社会支持,健全自我概念,获得成长。并将团体学得的延伸到现实学习生活中,达到自助、助人的效果。

具体团体咨询内容包括“相知相识”“突围开关”“渴望光明”“我的优势大家找”“原生家庭探索”“医学生大学生涯规划”等。经抽样评估研究证明,科学、有效并易操作。对多期受试活动前后对照测验、活动结束问卷、离团一年后问卷显示:99%受试离团后能回忆起自己参加活动的名称;67%承认能提高社会能力;54%认为能促进成长;75.1%认为能提升团体凝聚力;74.3%认为提高了社交技巧;69%认为能模仿先进典型;71.1%承认找到了归属感;67%承认能积极面对困难;100%的受试承认在团体内交了新朋友。运用SCL―90和16PF心理测验显示,参加团体后,SCL―90多数因子得分较入团前下降,而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6PF测验显示,受试的心理健康指数提高,对受试认知、情绪情感和应对方式有积极影响。受试C因子分增加,心理更平衡,认识倾向于客观现实。E因子与Q3因子分增高,M因子和O因子分降低,表明受试面对世事更积极、独立,不拘泥于陈规陋习,更安详、沉着、自信。

实践表明,通过平等、安全、真诚、尊重、温暖的新生团体小组,学生以进小组为乐,从这里获得适应、成长,并将健康信息和行为延伸到学习生活;医学生涯规划,提升团队凝聚力,价值观探索等团体活动内容系列,整合了国内外主要学派心理咨询理论的成果,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面健康观,适应了医学生心理需要,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工作实践,使受试学生从求助到助人,成长为心理健康教育骨干,从而储备了团体指导者,解决了团体心理咨询的关键性难题。

参考文献:

[1]任桂秀,李成军,文彬.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对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8.

[2]郑玉,任桂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

(作者单位 川北医学院心理教研室)

上一篇:如何利用新教材抓好高中数学教学工作 下一篇:浅谈高校班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