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责任点亮生命

时间:2022-06-26 01:56:50

用责任点亮生命

大灾面前 引领的是一片大爱

早在2008年5月16日,当孙建中一行人风尘仆仆,出现在四川灾区学生们面前时,他们热泪盈眶。他是2008年四川抗震救灾以来,第一个进入灾区进行慰问并实施援助的河北高校。

在被问到为什么要亲自到灾区送这笔捐款时,孙建中说:“在自己的亲人遭受大灾大难的时候,我想不应该问为什么要去,如果不去,反而需要问为什么。”

从5月19日起,孙建中校长和学院领导班子同志先后历时一个月到四川德阳市、绵阳市、都江堰市的40多个棚户区一家一户地寻访贫困家庭孩子及孤儿22名,来院就读,组建了“河外儿女班”,为他们注册五年一贯制大专学籍。这22名同学5年在河北期间的学费、住宿费、教材资料费近200万元,全部由孙建中个人承担。不仅资助孩子们上学,他每月还为每位同学发放生活费500元,每年春节为每位同学发放过节费1000元。

孙建中及河外师生持续5年的大爱之举,引领和带动了河北很多爱心家庭的大爱行动,该校面向社会,为每位儿女班同学找了一个“爱心家庭”,让这些孩子在学校学习期间也能享受到家庭的温暖。

段岑:这里到处是亲人

“来到这里,我真的要感谢很多人。”段岑眼睛很大,很明亮,“衣食住行什么都不用担心,我们能做的只有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

说到在学校记忆比较深刻的事情,段岑歪歪脑袋笑着说:“太多了!不过我还是觉得来河北后的第一个冬至,大家一块包饺子,很有趣。”那天,孙校长、老师们和灾区的孩子一起包饺子。“我们都是南方人,很少吃饺子,更没有包过饺子。当时孙校长还跟我们说了北方冬至吃饺子的风俗,说冬至不吃饺子,会冻耳朵。我们饺子虽然包得不怎么样,但大家都很开心,我们感觉这里到处是我们的亲人。”

龙少林:享受三世同堂

龙少林的爱心家庭是省会32路车队队长康献忠一家,和别的孩子不同,龙少林在他的爱心家庭里享受了三世同堂的快乐。“有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龙少林说,有弟弟的一同成长,有叔叔阿姨的沟通交流,有爷爷奶奶无微不至的关怀,他慢慢地融入了这个家庭,把这里看成自己的家。

康爷爷介绍说,每次少林来到家里,自己两个女儿也都特意赶来,给他买衣服和吃的。“我们这一大家子围在一张大桌子上吃饭,全都乐乐呵呵的,这就是孩子的家啊!”

李露萍:在爱心家庭圆了看书梦

“我选郝阿姨家,是因为当初知道彭叔叔是出版社的,我想郝阿姨家一定有很多书,我爱看书。”李露萍说,在这个爱心家庭里,圆了她的看书梦,她看了好多早就想看却没能看的书。

“李露萍的家人也经常跟我们联系,让我们多管她,让她好好学习。”郝阿姨说,露萍妈妈还把自制腊肠和腊肉寄过来,以表感激之情。

“五年来,我从一个川娃子长成了一个男子汉!地震后,我一度很自闭,不敢与人交流。而现在,我已经能用流利的普通话与人交流了。此外,我还学会了英语、德语两门外语。”来自四川省绵竹市的龙少林说。

“我现在已经是学校西点式口语训练营的教官啦!在孙校长的感召下,我会从身边小事做起,努力回报社会!五年中,我和同学经常去看望敬老院老人。玉树地震后,我们全班同学每人捐出了当月的300元生活费。今后,我们会继续把自己感受到的爱心,传递给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来自四川省阿坝州的藏族女孩三岚说。

每年春节,收到“儿女班”学生的拜年短信、电话,已成为河北外国语学院校长孙建中打心眼儿里高兴的事儿。“教育是一项需要我们用大爱去悉心经营的事业,幸福源于爱的付出。看到‘儿女们’学有所成,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我为此深感欣慰。”孙建中这样对记者说。

学生面前 彰显的是一份亲情

学生贾淑玲罹患白血病,孙建中校长远赴承德,对贾淑玲高中母校校长说:“孩子以前的母校是栾平一中,现在我们两所学校是她的母校,目前孩子的生命危在旦夕,只有我们一起想办法,她才有希望。所以,我首先想到了你”。郝校长紧紧握着他的手说:“贾淑岭是我们的孩子,我们都有责任!”

最终,经过孙建中多方努力,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共募集善款70余万元,使贾淑玲在天津肿瘤医院得到顺利治疗并痊愈出院,挽救了她年轻的生命。

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2008年12月,张文芳同学患脾肿大,已被医院下达病危通知书,表示已支撑不了三两天,让家里准备后事。孙校长得知情况后,立即组织全校师生为该生捐款12万余元,并把该生紧急送往上海东方肿瘤医院。目前,张文芳同学已经痊愈,并成为上海某知名旅行社的骨干导游员。

2011年9月,即将毕业的2008级赵晓杰同学因病去世。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对母亲说,一定要把自己的毕业手续办完,把毕业证书拿到自己的坟前,让她看一看。孙建中得知赵晓杰的不幸去世的消息后,非常悲痛,几度哽咽。他立即指示:把晓杰同学所有毕业手续、档案、毕业证书快速办理,并派专人前往交给她的父母,并拿出2000元现金向她的父母表示慰问。

孙建中始终以父亲般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同学们时时刻刻体会着“家庭”般的温暖。每逢中秋、端午、元旦等传统佳节,该院都以班级为单位,给因路远而不能回家的同学发放活动经费,让离家的孩子在假日里感受到家的温暖;近10年来,该校累计为贫困同学减免学费达510万元。

责任面前 倾尽的是满腔心力

“大家都在说我做的一些事是在‘行善’,实际上,我是在尽社会责任。中国十几亿人,每一个人都应该尽自己应该尽的社会责任,都应该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我们国家应该唤醒所有公民的社会责任心。”这就是孙建中坚持行善的理由。

孙建中出身于“河北省优秀教育世家”,倾尽毕生积蓄兴办教育,2002年起带领七名大学毕业生创办民办大学至今,不图任何回报将所有办学积累全部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该校总资产已达4.7亿元,也就是说,该校为国家节约教育基础设施投资4.7亿元。同时,累计替政府解决大学生就业及社会人员就业600余人。

稍作盘点,不难发现,这位普通的民办高校校长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不是在承担,而是在挖掘着自己的社会责任:

该校每年动员并选派40-50名各专业毕业生参与国家援非项目,承担中非翻译任务。目前,该校参与援非项目的毕业生已达410余人。

建校以来,该校为社会贡献性实习、实训115次,人数达1170人。

2005年,该校义务创办“中国大学生西柏坡精神研究网”,7年来始终坚持在全国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爱国和革命信仰教育,这一做法,被中国青年报专题报道,受到的表彰。自2005年以来,该校连续7年利用暑假时间,要求所有在校生到其所在地各行各业深入挖掘、传播、弘扬新时期西柏坡精神,并撰写活动笔记和总结,尽己所能向社会传播爱国、奋进、积极、健康等精神品质。

2011年,该校义务承担“河北德育网”的建设、编辑和维护工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向社会传播正能量,以善行扬善、宏德。

2011年,该校免费接收3名残奥会世界冠军到该校就读,圆了奥运冠军的大学梦,为他们的转业、就业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该校连续八年,号召河外学子坚持每周自发组织到老年公寓,以各种形式关爱孤寡老人,为老年人送去欢乐和力所能及的帮助。

该校每年冬季都雷打不动地开展“暖冬行动”,为本校同学和驻石高校及石市周边山区贫困学生捐衣捐物。九年来,累计为同学们无偿提供衣物18600件、鞋9300双、书籍6486本、笔27842支、笔记本17926个、桌椅2600余套、各类实验室、语音室价值65万元。

像这样的“善举”还有很多,看似很琐碎,但在这些“善”的背后,我们体会到的是一份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正如孙建中所说:“大家都在说我做的一些事是在‘行善’,实际上,我是在尽社会责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我们国家应该唤醒所有公民的社会责任心。

上一篇:探讨护理工作相互沟通的有效方法 下一篇:解读职场“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