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允价值计量与稳健性要求的关系

时间:2022-06-26 12:27:48

浅谈公允价值计量与稳健性要求的关系

摘 要 公允价值计量和稳健性要求分别是针对会计计量和会计信息质量的两项原则,二者既相辅相成,又存在一定矛盾。在企业管理中充分发挥好两项原则对财务工作的指导性,同时妥善处理好两项原则之间的分歧,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企业管理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公允价值 稳健性 协调 完善

一、涵义及缺陷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主要应用于金融资产的计量,它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和价值相关性,代表了会计计量体系变革的总体趋势。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主要缺陷是公允价值难以获取,以及在市场价格大幅波动时导致以此为基础确认的公允价值失真,引起会计利润出现较大波动。

会计稳健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要求之一,是指在遇到企业不确定的会计业务时,应当保持谨慎,充分预测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和损失,不高估资产和收入,也不低估负债和费用。稳健性原则的缺陷在于与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等原则相悖。因为稳健性不是趋于最真实公允的计量而是趋向于保守和谨慎,因此遵循稳健性原则容易出现低估资产和利润的情况。

二、相互关系

(一)二者存在一致性

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原则之间存在一致性,主要体现在对减值资产的计量和报告上。某一资产价值发生了减值,按照会计稳健性的要求,期末应当进行资产减值测试计算并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同样,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原则,期末应当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确认的公允价值对资产进行计量和报告,反映价值变动损失。在会计处理时,二者在资产负债表上体现的该项资产的价值是相同的;在利润表上,虽然两种处理涉及的会计科目有所不同,但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并不存在本质差异,对会计利润的影响是一致的。

(二)二者存在相互矛盾的问题

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稳健性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对增值资产的会计处理上。如某一资产按照最近的市场价格计价发生了增值,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应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确认的公允价值增量增加该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同时核算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但是,按照会计稳健性的要求,不得高估资产和收入,对此增值不应确认资产增加和相关收益。

三、协调二者关系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和稳健性要求各自存在一定缺陷,二者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在企业管理中合理协调二者关系尤为重要,对此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通过提高职业判断力,合理把握稳健性原则和公允价值计量的尺度

公允价值一般参照活跃市场报价确定,在一个平稳运行的市场中,市场报价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然而,市场报价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时常大幅波动。以市场报价为基础的公允价值还会反作用于市场,加大市场的风险。当出现市场疲软交易量大幅下跌,缺乏流动性时,市场价格往往严重低于资产价值;而当市场受到利好消息和资金面宽松的影响,被乐观情绪主导时,市场价格又会大大超出资产价值。

那么应当如何合理确定公允价值呢?以下例子可供借鉴。2016年1月13日,在国际市场油价经历重挫的背景下,国家发展改革委消息,决定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机制,设置调控上下限。调控上限为每桶130美元,下限为每桶40美元,即当国际市场油价高于每桶130美元时,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不提或少提;低于40美元时,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不降低;在40美元~130美元之间运行时,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正常调整。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部门认为国际市场价格的定价并非完全合理,通过设定一个合理的价值区间纠正了市场上不理性的波动,这对于我们会计上的公允价值计量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当市场出现极端情况时,应该更加注重稳健性原则的应用。一方面,合理评估公允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偏差,积极获取更加合理的公允价值计价来源;另一方面,可通过协调转换会计计量方式,重新选用更加稳健的计量方式;会计主管部门可适当放宽公允价值的运用,允许企业选用更加合理的计量方式。做出上述调整的前提是,会计人员对所属行业和市场具有较深的了解,具备较强的价值判断和评估能力,为此会计人员应加强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判断力。

(二)加强信息披露,对稳健性要求与公允价值计量之间的差异予以重点说明

目前,公允价值主要适用于金融资产的计量,适用的范围比较有限。大量的其他资产适用历史成本法,期末按照稳健性要求进行减值测试。总体上来看,会计利润侧重稳健性。公允价值计量包含了未实现的因素,而稳健性原则将这些未实现因素剔除。会计利润侧重稳健的同时应强化信息披露,将稳健性原则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关系充分予以解释,将适用稳健性原则而未体现的公允价值增加的部分予以详细说明,使得报表使用者获取更加完整的信息;对于两者出现矛盾的情况,应在会计信息披露时予以重点说明,让投资者清楚会计信息是如何平衡二者关系的,从而使会计信息更具参考性。

(三)企业内部考核收益侧重资产负债表指标

企业内部进行业绩考核时,如采用会计利润作为考核指标,容易出现会计利润与业务部门按照市场价格测算的利润出现偏差的情况。谨慎性原则下的会计利润是有偏的利润,直接用于考核业绩存在一定缺陷。然而,以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利润虽然更容易得到业务部门认同,相关性较好,但又包含未实现的因素,与会计谨慎性原则相悖。因此,有必要对企业考核收益的内涵进行新的界定和理解。考核业绩时可强化资产负债表指标,弱化利润表指标,侧重于考核资产和负债真实的价值变动,而不是会计利润。建议将未实现的利得仅作为净资产账面价值的增加而非确认收益。将来实现的时候予以确认,考核业绩时通过资产负债表考核指标予以兑现,这样既体现了相关性,也维护了稳健性原则。

四、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设想

(一)对部分存货项目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设想

公允价值目前主要应用于金融资产的计量,存货作为非金融资产期末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的原则计量。随着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部分存货的定价机制已挂钩期货市场。例如,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实际上是随期货市场价格在波动,原油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已成为原油实体存货价格的实际来源。与传统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不同,除了受到供需和基本面影响外,期货市场价格更多地受到金融政策、资金面以及经济预期的影响,期货市场上交易的品种也具有了较强的金融属性。

目前的准则体系下,期末对于存货一律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的原则计量,体现了会计稳健性原则。但是,对于具有较强的金融属性的存货,则不能很好地反映其实际价值变动的情况。持有这类存货(实货)的企业往往同时交易大量的纸货,纸货作为金融资产期末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下,对这类存货(实货),如果仍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的原则计量,就会出现实货与纸货的记账原则不一致,两者盈亏不匹配的情况,造成会计利润失真。

按照准则的精神,稳健性的应用也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入,或者高估负债或者费用,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决策产生误导。对于部分具有金融属性的存货允许将公允价值增加的收入计入账面,亦符合稳健性原则,体现了准则的精神。建议根据定价机制以及与金融市场的关联程度的不同,将存货进一步区分为金融市场关联存货和非金融市场关联存货,并适用不同的会计计量方法。前者可参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后者仍适用成本与可变现价值孰低的原则计量。

(二)以市场平均价格作为公允价值参照的设想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资产或者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但是,活跃市场的报价经常受到突发事件和交易者不稳定情绪的影响,波动剧烈,不同时点的报价往往差异巨大。例如,2014年中期国际原油市场的WTI原油价格在100美元左右,年底则跌落至50美元上下,两个时点价格相差巨大。活跃市场上某个时点价格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直接将活跃市场的报价作为公允价值的不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

为了寻求更加准确的公允价值的参照,有必要再次深入挖掘一下公允价值的本质。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FASB认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卖出资产所收到或转移负债所支付的价格”;IASB认为,“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这三项不同的定义中所包含的几个要素有:熟悉情况、自愿、有序、公平交易。在极端情况下,市场被恐慌性情绪左右,缺乏经验的交易者大量参与,再加上突发事件的影响,那些恐慌性、被动的抛盘所形成的交易并非自愿,更谈不上公平,其交易价格不符合公允价值的本质特征,也就不能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依据。我们应该做的是剔除或者缓和这种冲击,使价格相对公允。

为此,可引入平均价格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依据。平均价格是指一项资产在整个会计期间内每个交易日市场价格的平均数。以原油为例,假如WTI原油在某会计期间(如一个月)内,实际交易天数是20天,将每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加起来除20即得到该会计期间的平均价格,可通过查询交易系统的收盘日对应的平均线价格方便地获取。这种平均价格是不同时间上交易价格的平均数,是市场上某一期间内各种有利和不利的影响相抵后得出的较为理想的价格。采用会计期间的市场平均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确认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剔除了非理性和突发因素的影响,比单个时日的价格更具公允性。

(作者单位为中国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王海.公允价值的演进逻辑与经济后果研究[J].会计研究,2007(08).

[2] 王志伟.会计稳健性――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J].企业研究,2008 (03).

[3] 戚英华,曾勇.新准则公允价值信息披露解读[J].审计月刊,2007(10).

上一篇: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及创新路径 下一篇:会计报表分析在高速公路营运管理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