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青少年青春期“逆反心理”

时间:2022-06-26 12:05:49

如何对待青少年青春期“逆反心理”

[摘要]当今,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青少年人口群体。据统计表明,中国14-3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36.25%,这占有国家三分之一人口的青少年是我们民族的未来与希望。然而,令人无法忽视的另一个事实是,这部分的青少年陆续进入了人生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期。本文就青少年年叛逆进行以下几点论述,一、逆反心理的概念、本质及原因,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三、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四、青少年逆反心理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并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青少年 青春期 心理健康 叛逆

青少年期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是一个开始由家庭更多地迈进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危机的时期。据世界卫生组织调研,中、小学生精神障碍,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一、逆反心理的概念、本质及原因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提到逆反心理,每个人都可以举出不少例子。比如:当见到商品广告出现“价廉物美”字眼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种商品的质量肯定是次的”;还有人说:“我一见到他就反感,一听到他讲话就不舒服”……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现。究竟逆反心理的本质是什么,“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换言之,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

青少年在15岁左右的时候,常常表现出非常叛逆、希望独立的情况,心理学家把青少年在这段时期此类特别的心理变化统称为“十五岁现象”。那怎么人出现这个现象呢?有这几方面的原因:第一,人们的家庭生活优越,每家只有一个孩子,这让青少年产生了一种“读书无所谓,反正有家长”的依赖思想;第二,家长又对青少年过于溺爱,处处都想管着他们,而青少年此时又想独立、想有自己的隐私,因此双方就产生了冲突,谁也不让谁,久而久之就造成青少年不愿与家长说话,严重的离家出走;此外,现在有些场所比如网吧、游戏厅管理仍然不够规范,青少年人仍可自由进出,而这些地方对孩子的吸引力是相当大的。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是儿童生理上基本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

1.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

2.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

3.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三、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作为未威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学习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的因素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的父母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容忍的程度,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易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而且以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行为。

3.学校教育的因素

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听说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差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结果是“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所以说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生活在班集体里,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

综上所述,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也即是要做到使敏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实践证明,在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键康心理、健全人格。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白塔小学)

上一篇:小议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下一篇:中国传统图案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