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调研报告

时间:2022-06-25 11:47:50

高新技术产业调研报告

一、**年上半年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一)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据不完全统计,**年上半年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2.67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157.24亿元)的8.0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4.18亿元,占工业增加值(37.11亿元)的11.27%。

(二)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到**年6月,瓯海区拥有经认定的温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3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17家,温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家。23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中,产值超亿元的有5家。**年上半年,全区33家高新技术企业共投入研发经费近四千万元,约占销售比例的4.8%,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0.2个百分点。

(三)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优势逐渐显现

从**区域划分后,没有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或省级科技型企业进入工业企业总产值前20强名单,到**年发展为1家,**年发展为3家,到**年达到了7家(如温州市瑞新皮革有限公司、温州市冠盛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浙江大好大食品有限公司、温州市汇顺达工贸有限公司、立峰集团有限公司、温州市顺威光学眼镜有限公司、温州市通用锁具有限公司等),占到了总数的35%。

(四)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和新产品相继涌现

**年6月,有6项国家重点新产品、11项省高新技术产品和60多项省级以上新产品正在瓯海区试制和生产。**年上半年,全区33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销售收入达8.32亿元,比去年同期(7.56亿元)增长了近一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收人达到5.39亿元,占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总额的64.8%。高新技术产品作为企业主要利润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五)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得到成功实施

**年6月,瓯海区共组织实施部级火炬计划项18项;实施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3项,省级技术创新基金项目2项。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有效地促进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的进程。

(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瓯海区已有60多家企业与国内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较密切的科技合作或技术依托关系。全区拥有部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3家,温州市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6家。全区高新技术的创新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新技术产业总量不大,企业单体规模也不大,高新技术企业应加快发展

瓯海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需加大力度。**年,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86亿元,仅占瓯海区工业总产值(297.85亿元)的8.01%。**年上半年,瓯海区有温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3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06%,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不大。瓯海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单体规模偏小。**年,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居全省第58位,全市第8位;增长率19.31,全市第10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居全省第62位,全市第7位,而且明显低于全省和全市的平均水平。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平衡,后备高新技术产业有待培育

从瓯海区高新领域的33家企业所属行业分析,4家电子信息行业,占12.1%;属光机电一体化领域的17家,占51.5%;属新材料行业的10家,占30.3%;属高效节能及环保技术行业的2家,占6.1%。

从企业规模分析,四个高新行业中,光机电行业的企业规模最大,年平均产值超6058万元。电子信息行业企业规模最小,年平均产值仅2453万元。在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贡献份额上,主要集中在光机电行业。

表1**年高新产业33家企业分行业企业数、产值占比及平均产值对比表

企业数量占比(%)

产值占比(%)

企业平均产值(万元)

电子信息行业

12.1

5.7

2453

光机电行业

51.5

60.5

6058

新材料行业

30.3

27.6

4713

高效节能及

环保技术行业

6.1

6.2

5214

从高新技术产品分布的技术领域分析,瓯海区23个高新技术产品中,属电子信息高新技术的占13%,光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的占47.8%,新材料技术的占26.1%,高效节能及环保技术的占4.3%,其它占8.7%。

以上数据及表1充分反映了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电子信息、新材料、高效节能及环保技术等行业,虽然在企业数量、高新产品数量上占了一定的比例,但在企业规模上偏小,高新技术产品的规模化程度偏低,光机电(一体化)行业一支独秀,其他行业仅仅是补充或点缀,有待于加快培育。

(三)高新技术产品关联度低,延伸能力差,对行业幅射、拉动作用不明显

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近几年发展快速,但高新技术产品品种仍然不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是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产业,但光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产品在整个行业中的比重仍较低,总量也不大。可以说,瓯海的高新技术产品,零部件、中间体多,整机产品、终端产品少,而且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不高,因此,对关联行业的幅射与拉动作用不明显。

(四)缺人才,缺技术储备,产学研合作度低,整体创新能力薄弱

瓯海区的企业通过近几年来的大量引进和培养,造就了一支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的、知识与年龄梯度较为合理的较稳定的技术队伍,但学术带头人、专家型人才、研究开发的攻关型人才仍相当缺乏,真正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则更少,一些外聘的兼职专家或退职专家在唱技术研发的主角,因走掉关键人才而导致高新技术项目半途而废的事也曾有发生。

人才缺乏导致技术储备不足。在一些大中型企业,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缺乏高新技术项目的现象也较突出。**年上半年统计数据反映,瓯海区567家规模企业中,仅有60多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有合作关系,只占10.6%;33家高新技术企业中,仅有10多家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活动。企业与院校的合作大多停留在单纯的开展某个项目,解决某项技术难题层面,普遍还没有建立一种长期、紧密、全方位、深层次的科技合作关系,院校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研设备、科技信息等等优质科技资源远未能得到应用。

企业内部而言,科研条件、试验测试手段不完善,专业技术人员不专岗,信息渠道不畅,缺乏对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及趋势的研究与跟踪,内外部科技资源的集成与共享水平较低。在调查中发现的一个突出的现象是高素质人才引进较难,成本高,留不住。

(五)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不足,中小型科技企业、高新技术项目融资难

就全区企业层面来说,企业作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投入明显不足。据科技监测统计,**年瓯海区规模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约8914.1万元,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140.47亿元)的比例仅为0.64%。

与其它地方类似,缺乏高新技术及产品开发资金已成为制约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年、**年,区本级财政用于高新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的投入都在700万元左右,远低于浙江省的平湖、诸暨、新昌、上虞、嘉善等县市,与自身较为发达的经济水平与实力不相称。一些成长性好、充满生机的科技型企业,一批高新技术苗子产品与初创产品,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资金支持而得不到快速发展。

(六)企业负责人的自主创新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品牌意识淡薄,高新技术产品的知名度不高

许多企业大多是从事传统产业发家致富的,企业经营者知识层次高的很少,许多经营者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市场意识、国际竞争意识和核心技术优先意识。**年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瓯海的33家高技术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15家,占企业数的45.5%;长远来说,这对高新产品做大做强、参与国际竞争非常不利。

瓯海的高新技术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不高,在瓯海区的所有省名牌和温州市名牌产品中,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不多。

(七)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环境欠佳

区域调整后,瓯海区原有有关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难以执行或需要调整。在优先安排高新技术企业的用地、用电方面,没有明确的政策给予照顾,相对于其他的兄弟县(市、区),瓯海区的政策力度明显不够,如龙湾区、鹿城区,它们在高新技术企业的用地上给予了1~5万元/亩的优惠。特别是一些刚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科技型小企业,政府部门还缺乏应有的培育和扶持,应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使之尽快发展壮大。

三、“十一五”期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目标、工作重点、工作载体及政策措施

(一)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0年,建立起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宗旨,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力争瓯海区科技创新实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在全省的位次明显前移,在2007年前跨入浙江省科技强区行列,到2010年区域创新能力处于全省先进水平。

具体目标为:

1.综合科技实力显著增强,进入全省科技强区的先进行列。把服装、鞋革、锁具、眼镜、包装印刷、汽摩配、特色农业培育成优势明显、自主创新能力凸现的特色产业基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1000项,力争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新兴领域有重要突破。

2.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对GDP的贡献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超过15%。

3.基本形成具有瓯海特色的、开放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5家;特色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5家;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有新进展,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的比例达到5%;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科技创新载体10家。

4.建立起高效、有序的政府科技管理体系。确立“营造环境、创新机制、突出重点、示范引导”的工作思路,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研究和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5.落实“人才强区”战略,壮大科技队伍取得成效。2010年,全区人才总量达到5.5万人,每万人口中人才资源数达到1200人,全民科技意识得到明显加强。

(二)工作重点、载体及政策措施:

1.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提高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组织力度

建立由区长任组长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协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落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统计通报制度,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列入对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综合考核的重要指标。制订优惠政策,建议在已有政策的基础上,借鉴并汲取外地相关政策的精华,在各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全方位地营造更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家关注高新技术产业,吸引本区域更多的生产要素进入高新技术领域,吸引国内外更多的科技资源进入瓯海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2.编制高新技术产业(五年)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编制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技术、高速度、高效益”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高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与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重的原则,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与医药等高新技术作为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高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的重点项目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点工程。在现有科技三项经费重点支持高新技术项目的基础上,采取财政每年安排高新技术专项资金,或技改资金向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倾斜等形式,予以重点扶持。各相关部门零距离地对高新技术项目和企业进行跟踪服务、管理,确保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达到预期目标,不断做大做强做优。

3.加快以信息化引领高新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重点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通过应用试点与示范,在通信、机械、造纸等行业全面推广先进设计、先进制造、现代管理、现代网络、电子商务等技术应用,加速信息技术在全区制造业中全面应用和深化。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眼镜、锁具、鞋革、汽摩配、服装、包装印刷、特色农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以CAD/CAM提升皮革制造业、服装设计与加工业的技术能力;锁具业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工业用锁、智能锁等;眼镜业发展高档光学眼镜、新型太阳镜,加快应用新型纳米材料;机械行业向光机电一体化进程推进。依托国内外著名高校与科研机构开展自主研发,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实现传统产业的二次创新。

4.推进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加强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引导规模型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对研开投入,着力建设一批省部级以上的研究开发机构。争取到2010年培育特色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5家,培育民营科技企业研发中心50个,全面提升中小企业技术能力。以龙头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研究开发机构和产学研合作机构等为依托,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目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力争到2010年新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50项,开发部级科技项目30项,专利授权1000项,新产品产值占工业产值比例达到10%。

5.加快瓯海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服务中心建设

建议区政府将经济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定位为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服务中心,主要面向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为创业人员提供一个安营扎寨、创新创业、孵化成长的场所,为本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综合服务。加快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要素市场,规范有序地发展各类中介服务与机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一如既往地建设好网上技术市场。对通过网上技术市场实现的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和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政府给予一定的科技投入作为鼓励,促进广大企业充分使用好这一平台。

6.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激活用人机制,推行技术入股参与分配,切实抓好科技人才队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

制定灵活、柔性的引才机制,通过引项目带进人才,联络知名学者专家教授,产生连带效应;建议成立“引进科技人才之家”,建设“校企联合研究生实习基地”,建立区域外人才智力引进工作联系点和招聘平台,作为引进人才的有效载体。实施“人才515工程”,加强企业经理人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升人才资源开发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组织企业家到省外、国外考察,加速企业家队伍成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使其成为人才的集聚地辐射地;深化改革,激活机制,鼓励企业通过技术要素入股、期权奖励等形式,与各类高素质人才组成“利益共同体”,在维护资、智双方权益的同时,确保高素质人才能长久地安营扎寨。

7.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实施专利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

大力开展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标准化知识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知识产权和标准化工作的紧迫感、重要性的认识。建立专利服务机构,加强专利申请工作,建立奖励机制,鼓励个人或企业发明创造,抓好一批专利技术产业化试点企业。加强企业标准化和质量体系建设,广泛推广国际质量认证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让企业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管理工厂,制订高水平的企业产品标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质量监督管理,积极开展专利执法,及时调节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严厉查处打击严重违法案件。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下一篇:区域信息化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