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创新 挺起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脊梁

时间:2022-10-08 11:55:29

引领创新 挺起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脊梁

国家高新区走出了一条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

这里是一片创新的热土,无数知识分子胸怀科技创业、产业报国的理想,在此踏上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这里是一座创新的熔炉,无数科技型中小企业依靠自主创新,在此锻造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脊梁。

这里是一个创新的高地,无数高新技术成果在这里诞生并实现产业化,培育和发展起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里就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东海之滨到茫茫戈壁,从林海雪原到天涯海角,88个国家高新区犹如88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闪烁着科技与经济交相辉映的光芒。

经过20年的改革实践,国家高新区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型企业迅速成长,高新技术产业具备相当规模和竞争力,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代价小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我国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突出典范,成为引领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先导。

应运而生 走过20年辉煌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风起云涌,世界新技术革命惊涛拍岸,党中央高瞻远瞩,及时作出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并提出了建立新兴产业开发区的战略构想。

1985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明确了“为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在全国选择若干智力密集区,采取特殊政策,逐步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新兴产业开发区”的指导思想。

一批科技勇士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率先“下海”,在北京中关村创办科技企业,逐渐形成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这里,成为国家高新区的源头和中国新兴产业的发祥地。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位于中关村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诞生。

1991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实施火炬计划及建设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基础上,批准建立了武汉东湖、南京、西安等26个国家高新区,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正是在这一年,邓小平题写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题词。

1992年,国务院又批准建立苏州、无锡等25个国家高新区,完成了国家高新区在全国范围内的初始布局。

1997年,为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进入新的世纪,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新的技术革命蓄势待发。中国的现代化进入崭新阶段,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刻不容缓。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国家赋予高新区更为重要的责任与使命。2007年至今,国务院先后批准35家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使国家高新区总数达到88家,苏州工业园区也纳入国家高新区管理序列。

20年来,国家高新区始终贯彻落实“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注重新兴业态培育、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并大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大批科技企业在国家高新区成长壮大,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坚力量;一大批科技企业家脱颖而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军人才;一大批具有相当规模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在这里孕育成长,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

改革开放 擎起高新技术产业化旗帜

20年前,国家高新区在建设之初大多都是在杂草丛生的城乡结合部。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兴办高新区,高新区的一些创业者对于高新区如何发展和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困惑。

20年后的今天,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所在城市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创新气氛浓厚、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城区。

这些变化背后的奥秘就是因为国家高新区成功探索了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积累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宝贵经验,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0年来,国家高新区擎起改革开放的大旗,始终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第一家全国性技术交易机构、第一家不限制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家自然人与外商合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资机构、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这些打着鲜明市场经济烙印的做法,成为我国科技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起始点,为我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积累了成功经验。

营造创新小环境是国家高新区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经过20年艰辛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索,国家高新区在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劳动人事制度等方面率先进行了改革和探索,着眼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要求,突破了原有体制和政策限制,建立了“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形成了有序而灵活的制度安排和组织保障。

除了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国家高新区通过实施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建立起了新型创新平台,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大力促进科技金融结合,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凝聚各种创新资源,建立起从孵化培育企业到促进产业发展的完整工作体系。

大胆的改革和创新给了国家高新区发展不竭的动力,使其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1991-2011年,国家高新区营业总收入年平均增长45%,相当一批国家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GDP)在所在城市中占有较大份额,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内涵式增长的重要力量。2011年,国家高新区营业总收入达到13.3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12.3%;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的35%,研发投入强度为全国的3.2倍;万名从业人员拥有发明专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7倍;万元GDP能耗则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创新驱动 打造高新技术产业战略基地

20年来,国家高新区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民生需求,瞄准未来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在前沿关键技术开发、重大系统与装备研制、国际技术标准创制等方面超前部署,承担了大量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科技计划项目,取得了一大批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成果,成为引领我国产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上一篇:小芯片玩转检测大乾坤 下一篇:绿色IT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