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审计风险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时间:2022-06-25 10:44:31

试论审计风险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摘要:在企业会计报表审计中,审计风险贯穿了审计工作的全部过程,要求审计人员根据审计风险的成因进行正确的审计,降低审计风险的产生。因此,全面认识其风险所在及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是业界人士应认真对待并加以研究的一个课题。文章根据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提出了有效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审计风险 成因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2-190-02

一、所谓审计风险

由于审计行业的特殊性,所以必然存在着审计风险,具体定史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和会计资料没有公允地反映其财务收支状况。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已经公允地反映;或者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和会计资料已经公允地反映其财务收支状况,而审计人员却认为没有公允地反映,并据此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或结论。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国际审计准则第6号――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指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错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那种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指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对审计风险的深入分析,能够使我们看清产生审计风险的源头在哪里,在哪几个环节最为关键,在哪几个关口的风险最大,对于最后出具有效的审诗报告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审计风险的特征

从整体来看,审计风险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必然性。审计工作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由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的稠约与推动,使得财务活动愈益复杂,出现差错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审计风险只能控制和乐观削弱它,但永远不能完全消除。

2.潜在性。具体指会引起损失的可能性,在审计中,并不是所有的审计风险都会导致最终的损失,比方说,部分的错误在人们没有察觉的时候,无意识地接受了,在以后就不会想到去验证。那么也就不会造成实际的损失。

3.非故意性。从绝大多数的情况来看,作为审计人员是不希望发生审计风险的,固然有部分原因与主观相联系,对于审计人员来说,也许是能力或是经验上的不足,在审计计划编制时有欠考虑等等,或是在信息收集的过程中无法取得充分的数据,并非故意所为。

4.过程性。审计风险并不是在某一个环节才发生的,而是贯穿于审计的整个过程。从计划的制定,到从企业开始审计,可能因为对于环境的陌生,对企业管理人员过于信任,从而匆匆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都有可能加大审计风险

5.深层次性。审计风险的后果更多地表现在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等较深层次方面的损害。任何审计意见的偏差,审计结论的失误,审计处理处罚的不当,都极有可能导致政治上的动荡,社会的不稳定和经济上的负面影响,这一点在宏观审计和专案审计上表现的光为突出和明显。

三、审计风险的成因

1.企业在内部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引发的审计风险。在内部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不足:管理人员总体素质相对较低,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执行观念淡漠,不甚了解;审计人员岗位分工不细,内部牵制、稽核制度的设计往往不科学、不合理,一人多岗、混岗、串岗现象比较常见;内部管理制度不能系统化、合理化,常常简单从事、生搬硬套别人现成的规章,造成规章要求和工作实际相互脱节,审计工作和业务运行相互脱节,计划任务和工作业绩相互脱节。

2.企业造假舞弊成风引发的审计风险。企业在对外报送会计报表时,常常是因为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资质升级、获得金融机构贷款指标、争取国家行业部门的专项政策性补助、地方政府对企业度其领导进行业绩考核等事项,当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达不到规定的指标要求助,权衡利弊,有时全选择通过粉饰会计报表造假舞弊来实现这一目的。

企业注册资本的大小,是企业经济实力、经营规模的象征,更是国家有关部门评定资质等级及其升级,享受政策待遇的硬指标。条件不够,则不顾自身情况,蓄意造假,“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成为了一些企业领导“做大做强”企业的捷径。

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营运能力等是金融机构考核企业资信等级、决定企业信贷规模、信贷方式的重要指标。编造数据,美化报表以套取银行信用,企业领导视为“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手段。

当企业生产品种为系列产品,则在主产品和主产品之间、主产品和辅产品之间进行成本调节,压缩主产品成本兑挤辅产品成本(如原辅材料消耗、人工费、动力费用的成本摊销,制造费用多摊、少摊或不摊);随意改变原辅材料等存货的计价方式;直至产品销售和产品成本不作配比结转来调节当期成本,影响当期损益。

通过虚假的资产盘盈,虚假的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低价收购政府以优惠价格转让的关停破产企业存量资产后,再通过无实质性或虚假经济行为的评估增值来改变企业的资产结构和盈亏状况,也是粉饰企业会计报表的常用手法。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去啊国范围内,约有21%的企业注册资本中有“水份”;有32%的企业曾通过粉饰报表、美化指标采争取银行信用或政府优惠政策,由此带来了审计的巨大风险。

3.企业调节法定税负引发的审计风险。事物总是具备两面性的,当一部分企业希望通过美化指标、粉饰报表达到其目的时。另一部分企业却是想方设法转移、掩盖经营收入和经营所得。其目的很简单,就是减少合法税负,通过不合法地“合理避税”手段减少应纳流转税收,调节应纳税所得额以少缴所得税。这是会计师应关注的又一审计风险。其手法主要集中在:通过人为压缩税基(如应税事项隐瞒不报)、套用低税率(如混合销售行为)、改变纳税环节(所谓的“返利”、“扣点”等做法)、改变应税税目(如进销、代销串用)等方法“合理避税”;利用关联方交易转移纳税所得;个别企业甚至有意放任会计核算混乱,以图混水摸鱼等等。

4.企业权力制约失控引发的审计风险。这类审计风险主要集中在一些企业一人身兼数职,如既是董事长又是总经理或者再兼某一部门负责人。既是公司副总经理又是财务部自负人,以及家属管理式企业,配偶、父子、兄弟占据着公司的关键岗位。这类企业审计风险的特点是企业经营决策往往缺少规范程序和平等协商,个人的好恶、冲动、投机行为往往通过一定形式加以合法化。对存在的不合法行为企业内部极易形成攻守同盟,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往往众口一词。

5.企业内部监督缺位引发的审计风险。企业会计核算和车间、仓库核算脱节,如生产车间对原辅材料的领用不能及时向会计报账,仓库材料领用手续不健全,导致财务账和车间账不一致;对大量的货到来开票、未付款,产成品已发出未开票或因产品质量、规格型号等问题

引起的退货现象缺乏有效的内控制度导致会计账和仓库账不一致;对设在市外、省外的销售网点、销售中转站监督不到位;个别企业在产成品发出离库后对货款的回茏和应收款项的清收即转交至销售科“管理”,财务不再跟踪管理,造成的财务环节和销售环节脱节,部分应收账款已不存在,业务款进入了部分销售员个人的腰包。

6.审计人员不称职引发的审计风险。作为一名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渊博的业务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树立审计的权威。但是,在现阶段,部分审计人员政治素质低,专业知识少,职业道德差。表现在具体审计工作中。超越职权范围,违背职业道德,不严格遵守审计纪律,不认真执行审计程序和审计标准,在原则和事实面前退缩动摇,马马虎虎,得过且过,,营私舞弊。对被审单位存在的违法违纪问题,该查的不查,抓小放大,避重就轻,或随意取舍和隐瞒查出的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审计处理处罚上,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处罚不当,弄虚作假,以审谋私。

以上这些行为无疑都会给审计工作留下极大的审计隐患风险,因此会计师在对这些问题深切关注的同时,应谨慎评估其风险的大小和存在舞弊的可能性,以决定自己所能采取的对策。

四、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那么如何对企业实施行之有效,观公允的审计服务,从目前来看是非常重要的。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建立健全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管理者和其他员工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等目的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根本目的在于加强企业的管理。而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有赖于良好的控制环境。企业的法人应树立内部环境控制的风险意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应有明确的认识,应走出误区。更新观念,强化管理。公司内部的组织与管理机构主要包括股东会(或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经理班子和监事会。各职能部门授权一定要明确,因事设人、视能授权、责任到位,且责任与权利时等。若管理当局明确建立了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就可以大大增强组织的控制意识,定期对内控制度进行评估。

2.完善相关会计制度和财务流程。通常认为企业内部控制仅仅是审计部门关注的问题。其实,从企业的角度或从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说,更应关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因为它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和企业财产的安全有重要的直接的影响。建立科学、严密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安全、有效的财务管理的基础。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主要包括:抓好关键人,如分支机构负责人和财会部门自责人;把握关键部位,如审批程序、资金调度、交接手续、电脑操作密码等;管好关键物件,如重要的发票、银行票据、印鉴等;控制关键I作岗位如现金、银行出纳、收支事项及凭证的核准、实物自责人等。建立完整的会计历史档案,将需要审核的票据等录入归档,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对于审计报告质量的改善也极其重要。

3.重视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首先,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是审计人员作好审计工作的前提。如今企业的审计环境越来越复杂,企业要求的审计目的也越来越多,审计人员是否保持真正的独立性,是审计人员能否正常开展工作的关键之一,审计人员也应该要与时俱进,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坚决抵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干扰,保证审计工作正常的进行,审计结果的正常出具,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

其二,审计人员更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现代财务制度不断的更新,会计法不断地变化,审计人员作为经济警察,只有懂法、熟悉法,才能更好地执法、用法。审计人员一方面,要在审计过程中,注意积累与领会,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另一方面,要加强审计人员之间的知识交流,实现知识共享。与自己积累相比,知识共享可以使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更快地得到提高,因为审计人员接触的审计业务、所处的审计团队、所处的企业环境、遇到的审计问题都大不相同,审计人员相互之间学习和交流,以及所与所之间进行业务探讨。都是审计人员快速有效地学习业务的好途径。

其三,审计人员在平时应该努力成为财务人员的朋友,把自己掌握的新的法律法规,恰当的财务处理方法传达给财务人员,也可以在财务人员那里学习更具体的业务。在作好经济警察的同时,也要作好企业的勤务兵。和l企业人员一起努力将企业的财务工作做得更好。

4.实施全过程风险监控。规避审计风险。对审计项目的会过程风险监控。光其要重视两头:一头是和客户接触之初,就应对客户的基本情况作一客观、全面的了解,听其言更要观其行,正确把握客户委托审计的真实动机,对客户内部控制制度作出及时客观的测试,从而对客户的基本情况和内控状况作客观的评价。另一头是审计主体工作完成以后,项目负责人、项目经理和事务所业务领导对本次审计风险的再次检验和评估,奸重大事项应进行会审制度,集思广益,实行最终风险监控。由于当前审计市场常常出现“僧多粥少”现象,部分审计工作人员为在竞争中争得份额或过于看重局部利益,什么项目都敢承接,而不认真考虑自身的条件限制和胜任能力;什么条件都敢答应,而不认真考虑项目存在的隐患和舞弊的可能。无视风险是最大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李铁群,论社会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2

2.许怀宇.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可行性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4

3.柯曾国.谈审计风险及其控制[M].陕西审计,2002(4)

(责编:廉靖)

上一篇:审计准则与审计质量 下一篇:云南民族“直过区”新农村建设经济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