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城市跨界河流水质改善工作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6-25 09:19:40

深圳城市跨界河流水质改善工作实践与思考

摘要:本文分析了深圳市跨界河流污染的主要特征,总结了“十一五”期间跨界河流水质改善达标的重要举措,并对深圳市3条跨界河流下一步整治思路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深圳市;跨界河流;水质改善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ross-border river pollution in Shenzhen City, summarizes the way of "eleven five" during the transboundary river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targets, and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on Shenzhen City thinking renovation 3 trans-boundary river the next step.

Keywords: Shenzhen city; transboundary river;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中图分类号: P3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基本情况

深圳市位于广东省南部沿海,毗邻香港,国土面积约1,953 km2,2012年末常住人口1054.74万。全市流域面积大于1km2的河流共310条,分属海湾、东江和珠江口三个水系,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仅有5条,分别是深圳河、茅洲河、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属东江支流,也是深莞、深惠跨界河流,流域总面积约685平方公里,2010年总产值约2349亿元,流域污水总量约120万吨/日。其中观澜河为石马河上游,在观澜企坪进入东莞境内,主河长23公里,境内流域面积约259平方公里;龙岗河是淡水河的上游,境内干流长21公里,流域面积280平方公里;坪山河是淡水河的一级支流,境内干流长16 公里,流域面积145平方公里。

尽管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河流污染治理,但河流水质改善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1)特殊的地理环境。由于深圳河流大多短小,属雨源性河流,雨季河水陡涨陡落,径流基本与洪峰一致,河流天然径流量小,基本无自净能力,环境容量小。(2)社会经济发展导致排污量大幅增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流域内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规模迅速增大,流域排污量急剧增加。(3)流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流域污水处理能力不均衡,部分流域污水处理能力相对偏低。另外由于原特区外污水管网缺失,雨污分流不彻底,雨污错接乱排现象较为严重,使得部分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河道。(4)部分流域违章养殖回潮现象依然存在,垃圾堆放与收集较不规范,面源也是导致河流污染的另一主要原因。

2 深圳市跨界河流水质达标的几点做法

为实现跨界河流水质达标,为东江水质改善提供保障,深圳市一直高度重视跨界河流综合整治工作,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1)高起点规划。出台三河水环境综合整治达标方案,提出“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和“水环境承载力提升”等综合整治措施,为全面系统治污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每年制定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年度方案,将达标方案中确定的年度工作分解细化,纳入全市治污保洁和党政干部实绩考核平台推动落实。

(2)加快污水厂网建设。提速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加班加点、倒排工期,“十一五”期间流域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高,超过流域污水总量。此外还不断开展片区内污水厂配套支管网建设,并沿主要干流建成沿河截污箱涵。2008年以来三河流域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6万吨/天,新建成污水管网655公里,构建了以污水厂、配套干支管网、沿河截污箱涵(干管)为主体的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基本实现流域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3)开展河流综合整治,提升环境承载力。完成观澜河、龙岗河干流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河道清淤、岸坡绿化恢复和滨河景观整治,打造“河中有草,水中有鱼”的低碳、生态河道。建设横岗再生水厂、湖人工湿地等项目,对河道实施生态补水,促进河流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提升环境承载力。

(4)推动流域产业结构优化。主动实施行业禁批、行业限批、企业限批和区域限批,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出台《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通过强制淘汰电镀、线路板、五金等重污染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污染企业集中入园等多种方法,推动产业升级。

(5)严格执法削减流域污染。采取综合执法、公开忏悔、媒体曝光、强制环保评估、刑事拘留等严管重罚手段打击违法排污。组织专项执法行动,通过拉网、蹲守、突击检查多种方式,结合“白加黑”全天候检查,始终保持环保高压态势。通过创新环境监管方式,开发环境执法系统和企业排污申报系统,不断提高环境执法效能。同时大力推动规模化养殖场退出,联合开展插花地违章养殖清理和小流域综合整治工作,削减流域面源污染。

(6)多管齐下实施节排水管理。深入开展正本清源行动,强化排水许可监管,整治雨污混流及错接乱排。以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获批为契机,推进节水全过程管理。采用膜处理技术,建成横岗再生水厂(5万吨/日),不断提高再生水利用率。此外还安排水务发展专项资金,推行干流市场化、专业化管养,河道维护管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经过整治,与2008年同期相比,2012年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交接断面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下降52.0%、62.7%和25.1%,龙岗河、坪山河实现“水清岸绿”,观澜河水质明显改善,顺利通过了省人大跨市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考核,基本实现了淡水河“五年基本好转”、石马河“近期有所突破”的阶段性整治目标。

3 几点思考

目前,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流域污水处理能力已超过流域污水总量,污水管网骨干系统已全部建成,但是要深化流域污染治理,进一步改善河流水质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首先是“微容量、重负荷”问题突出,因流域内均为雨源型河流,缺乏生态基流,即使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且所有污水处理厂出水均达到一级A标准,交接断面水质达标也仍有难度。其次是治污工程推进难度大,支流整治涉及建成区,受征地拆迁影响,较难截污和生态化改造,支管网建设存在投资大、周期长、拆迁难的特点,雨污分流涉及千家万户的排水管网接驳,随着流域污水治理的深入,治污工作难度将越来越大。为切实实现跨界河流水质达标,未来需要以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推进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污染整治,着力构建“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的人水和谐治水新格局,积极打造治污治水的“深圳质量”。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1)转变治水理念。在治河思路上,从单一治污向综合治理、全面达标、生态治河转变;在治河目标上,从水污染控制向水环境整体优化转变,真正营造一个水环境安全、水生态优美、水空间宜人的水生态系统,满足城市发展和市民对水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治河重点上,从体现速度优势的大规模污水厂建设向体现质量优势的深度处理和管网清污分流建设转变,从重建设轻管理向建设管理并重转变;在治河机制保障上,从以行政为主向进一步建立健全人大、政协监督和社会监督与参与机制转变。

(2)创新治河措施。龙岗河流域以支流整治为重点,着力开展大康河、同乐河等主要支流综合整治,全流域改善水环境质量。坪山河流域积极探索污染治理、土地整备、流域开发三位一体的流域治污新路径,重点推进社区管网建设。观澜河流域以支管网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污水收集能力,充分发挥已建污水厂效益。

(3)实施精细化管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腾笼换鸟”,严格流域限批,限制污染型、耗水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建设,淘汰重污染和落后产能企业。完善“监测、监督、监察”联动平台,加大工业污染源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偷排漏排等环境违法行为,厉行“铁腕治污”。全面推进流域内排水管网市场化和专业化运营,完善排水监管体系,加强排水设施专业管理。积极实施河道养护专业化和市场化运作,实行管养分离,加大保洁监管力度。

(4)优化治污效果。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守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以节水全过程管理为重点,实现节水与技术创新、节水与减排相结合,提高再生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水平,以节水优化治污效果。

(5)提升水环境承载力。由于深圳市河流容量较小,污水处理厂一级A的出水不足以使其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未来一方面可按照“试点先行、先点后面,以点带面,逐步发展”的推广模式,以流域/片区为基本单位,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方式与现有/规划污水处理厂和未来雨洪利用工程统筹建设,增加河道补水来源;另一方面还可考虑研究将未用于供水的小山塘水库释放出来,作为河道的生态基流,增加河流水环境容量,不断提升水环境承载力。

参考文献:

[1]王国栋, 张宇. 深圳市河流水质改善思路分析[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9):44-46

[2]深圳市水务局. 深圳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R]. 深圳: 深圳市水务局. 2012

[3]北京大学, 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深圳市水环境改善若干关键问题及技术对策研究[R]. 深圳: 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2009

[4]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深圳市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石马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达标方案[R]. 广州: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保护研究所. 2009

[5]彭盛华, 尹魁浩, 梁永贤等. 深圳市河流水污染治理与雨洪利用研究[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1,1(6):495-504

[6]何晋勇, 温致平. 深圳市河流水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 环境保护. 2009, 416(3B):53-55 [4]

[7]张德浩, 蒋岭. 深圳特区水环境污染原因与对策[J]. 西南给排水. 2005, 27(2):25-26

[8]刘应明. 深圳市水环境污染的控制与管理[J]. 环境科学动态. 2003(1): 37-38

[9]陈秋秋, 张淼, 王燕. 论深圳市“十二五”水环境综合整治思路[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3(2):30-32

作者简介:文琛,女,硕士,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管理

上一篇: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中质量保证与控制措施 下一篇:浅谈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