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田二代粘虫重发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时间:2022-06-25 08:48:27

玉米田二代粘虫重发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粘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夜盗虫、五线虫、五彩虫,是一种具有远距离迁飞危害特性的杂食性、暴食性害虫。可危害小麦、玉米等多种禾本科作物,也可危害豆类、花生、蔬菜等。粘虫在夏邑县一年发生4代,对生产造成重大影响的是1~3代。以幼虫取食用物叶片,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叶片吃光,只剩下光秆,造成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因其群居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成为全国性重要农业害虫。

1 当前二代粘虫在生产上的危害

据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调查,2010年6月8日在玉米田始见二代粘虫幼虫,6月20日玉米田被害率达65%,被害株率28%,百株虫量平均高达45头。2010年也是多年来最为严重的一年,全县发生面积达60万亩左右,由于防治及时,基本上没有给生产造成损失。但部分田块,由于用药不当或过量用药,出现了玉米药害的情况。

2 近几年二代粘虫重发原因分析

夏邑县地处温带与热带的过度地带,适宜多种病虫害的发生。二代粘虫往年发生比较轻微,一般是一、三生重,二、四生轻。可近两年来成为当地玉米苗期的主要害虫,而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粘虫是迁飞性害虫,每年要有四次大的迁飞危害活动,总体趋势是春夏季从南方飞往北方,秋季从北方飞回南方,本地的粘虫都是从其它发生区迁飞而来的。夏邑县属于4~5代区,是第一代粘虫主降区,一般年份3月中旬至4月上旬是越冬代成虫盛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出现第一代成虫。之后随季风北迁至3~4代区,至2~3代区。待7月下旬又从北方3~4代区返回本地危害玉米。可近两年来,二代粘虫在夏邑县乃至全省各地发生特别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粘虫产卵最适宜的温度是15℃~25℃,湿度40%以下,最适宜孵化的温度是25℃~32℃。2010年春季气温平稳,且比往年偏低,有利于粘虫的产卵和二代卵的孵化成活。二是小麦生长后期没有出现强干热风天气,有利于粘虫的存活,不利于粘虫的迁飞,一部分粘虫没有北迁,直接留在了本地。三是近两年小麦播种量普遍偏大,小麦群体过大,再加上肥料充足,这些麦田长势茂盛,光线不易射入,小麦下部荫蔽寡照,温度比大气温度偏低,总的叶面积增大,蒸腾量增大,空气又流通不畅,适宜粘虫的生长。四是春作物面积增大,饲料条件充足,有利于粘虫的繁殖。近两年来,玉米面积逐年扩大,而且种植又早,二代粘虫无需转移地块就可以危害,此期间农田中几乎不用农药,致使本地二代粘虫危害猖獗。五是在5月下旬~6月上旬一代粘虫迁飞时期,出现了几天的强降雨,有利于一代成虫的降落。粘虫喜欢在潮湿的空气,特别是阴晴交错、多雨高湿的气候,有利于粘虫产卵和孵化。致使二代粘虫幼虫量增多,造成大面积危害。

3 防治对策

防治玉米田中的二代粘虫,一定要掌握好施药方法。因为在此期间,玉米苗小,处于小喇叭口期,对农药较敏感,施药时一定要慎重。要选择高效低毒的菊酯类农药,使用时不要随意加大用药量,特别是高效氯氢菊酯,最容易造成药害。因为大部分药液流到玉米的心叶中,在心叶内药液积累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对玉米产生药害,致使玉米心叶死亡,茎基部腐烂。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提倡及早施药。因为三龄前的幼虫抗药力要比五龄后的幼虫低十多倍,只有抓住幼虫低龄期(三龄前)的防治,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一般来说,二代粘虫的卵期约为3~4天,从1龄到3龄幼虫约需发育7~10天,要防治在幼虫3龄前,最佳施药时期也只有3~4天的时间。因此,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为了保护天敌,667平方米可选用除虫脲(有效成份)1~2克,灭幼脲三号(有效成份)5~10克等,由于这类药剂杀虫机理特殊,药效较慢,一般施药2~3天后粘虫死亡。所以,在使用该类生物农药时,应在二龄幼虫初盛期使用为宜。

也可以使用高效低毒的菊酯类农药进行防治。可用50%辛硫磷乳油、40%毒死蜱乳油等1000倍液或4.5%的高效氯氢菊酯1500倍液喷雾。

总之,二代粘虫来势猛、危害重,要重视防治措施的落实。压低虫量也可减轻三代粘虫的本地虫源基数,减轻防治压力。同时也提醒农民朋友,在购买农药时,不要只看电视广告,要多向农技人员咨询,掌握好防治时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无公害西瓜生产技术 下一篇:巩义市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