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高度

时间:2022-06-25 03:38:18

摘要:北京城的第一高度从1083年的57.8m增长到1992年的420m,第一建筑高度2008年达勤249.9m,即将达到330m,改革开放后,北京城的高度变化受超高层建筑建设的影响最明显,改变了城市生活和对城市的认知,成为影响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北京城 制高点 高度 超高层

中图分类号:TU9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537(2008)11-0146-10

北京城的高度指的是北京城区内空间制高点的高度,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和山体等的高度。近几十年来,北京城的高度呈现出不断增高的发展趋势,对北京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愈发明显。本文以当代北京城区范围为界,主要以现存的制高点为线索,重点研究当代北京城的高度。

高度的纪录

1、57.8m高度纪录保持568年

根据所查资料判断,北京城现存最早的第一高度是57.8m的天宁寺塔,建于辽代大康九年(1083年),直到清顺治八年(1651年)在北海琼华岛顶建永安寺白塔之前,天宁寺塔作为构筑物,将当时北京城最高的高度纪录保持了约568年。

568年的时间跨越了辽、金、元、明和清初,处在封建王朝时期。这个时期北京城的高度除了受建筑技术的制约外,还受到、地形地势、城市生活、防御功能、封建礼制和等级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当时北京城的第二高度是50.86m的元代大圣寿万安寺白塔(初名释迦舍利灵通塔),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至元十六年(1279年)竣工。受统治阶级所推崇的宗教影响,由于不同于推崇佛教的辽代,推崇喇嘛教的元代统治者以为该塔“非巨丽无以显庄严,非雄壮无以威天下”,故该塔不但是这段时期北京城的第二高度,也是北京旧城内的第一高度。

当时北京城的第三高度是高约49m的景山。景山是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之间为营建宫殿,将拆除燕王旧宫即元故宫大内及城墙废弃的土渣和开挖紫禁城护城河以及南海的废土堆筑而成,也是当时人(仅限于皇家)在北京城中可以登临的最高高度。

这段时期北京城的高度在不同因素的作用下,还形成了其它一些制高点,按高度和影响因素排列有:

当时北京城建筑物和山体结合的最高高度是通高约47.9m的元大都广寒殿,位于太液池中万寿山顶,建于元至元元年(1264年)。当时北京城与城市生活相关建筑的最高高度是通高约47.9m明清北京城钟楼。与它并称“暮鼓晨钟”,同样具有报时作用的鼓楼,通高46.7m,均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北京城城墙防御体系的最高高度是通高约41m的明清北京城正阳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是内城的正门,是最大的城门。元代城墙是夯土筑成,高约10至12m。明代城墙为内外包砖,中心夯土,而且高度更高。内城城墙高约11.36m(连垛口高约为13.22m),正门是正阳门,通高41m:外城城墙高约6.4m(连垛口高约为7.68m),正门是永定门,通高26m;皇城的正门是天安门,高约33.7m;紫禁城城墙高约9.6m(连垛口高约为11.07m),正门是午门,通高35.6m。

北京城礼制建筑的最高高度是通高38m的明清北京城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所在。

北京城宫殿建筑的最高高度是通高35.05m的明清北京城太和殿(自庭院地平至正脊上皮35.05m,到鸥吻卷尾共37.44m),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和建筑规制最高的建筑物。虽然中国传统建筑并不刻意追求绝对的高度,但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王朝时期,强调相对的高度是凸现等级和地位的一种方式,所以等级最高的宫殿建筑在历朝历代都是最高最大的建筑之一。元代宫殿体系最高的建筑为延春阁,高约31.2m,是宫城北面的主体建筑,南面主体建筑大明殿高约28m,均毁于朝代更迭。

这段时期(1083~1651年)北京城的高度和分布如图所示。

2、68.2m高度纪录保持303年

清顺治八年(1651年),北京城的第一高度被位于琼华岛顶,通高约68.2m的永安寺白塔取代,打破了天宁寺塔保持了约568年的北京城高度纪录,根据所查资料判断,直到1954年修建北京展览馆之前,永安寺白塔作为与山体结合的构筑物,将当时北京城最高的高度纪录保持了约303年。

303年的时间包括了清朝大部分时间。民国时期和解放后建国初期。清朝继承了明朝的封建统治,也继承了明朝北京城的建筑和空间格局,在沿用和维护明朝北京城内包括宫殿、城墙在内的各种建筑基础上,刷新了北京城的高度。巧合的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少数民族王朝――清和元都推崇喇嘛教,但清朝已不追求宗教构筑物的绝对高度,而是结合地形地势,依旧牢牢占据北京城的最高点,这在尊孔尚儒的汉族王朝是不可想象的。

据所查资料判断,当时北京城的第二高度是位于景山顶部,通高约60m的万春亭,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北京南北中轴线上的最高高度,也超过了天宁寺塔的高度。天宁寺塔则变为北京城的第三高度。

结合山体成为清代打破北京城高度的一个特点,代表少数民族文化形式的白塔和代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之一的亭分别占据了北京城第一和第二的高度,这与当时少数民族的封建统治和在统治过程中不断被汉族文化同化仿佛有着某种历史的巧合。

封建帝制被后,北京城的高度从观念上解除了限制,但是由于时局的动荡,生活的惯性和技术的制约,虽然出现了一些西洋风格和现代主义的建筑,但对北京城的高度影响有限。这段时期影响北京城的高度的因素和之前大致相同,只是在清末随着国力的不断衰弱和外国势力的不断进入,供外国人使用的旅馆饭店和西洋教堂成为北京城新的一些制高点:

当时北京城西洋公共建筑的最高高度为高约35m的北京饭店中楼(现北京饭店B座),建于1917年,经过两次扩建,一直是当时北京最高的楼房,最大的饭店。

当时北京城教堂建筑的最高高度为高约31m的西什库教堂。经过搬迁和重建,西什库教堂是清代北京城内规模最大的教堂,建成于1888年。

这段时期(1653~1954年)北京城的高度和分布如图所示。

3、87.5m高度纪录保持5年

1954年,北京城的第一高度被顶端为红五星,距地面高度为87.5m的北京展览馆(最早名为北京苏联展览馆)取代,打破了永安寺白塔保持了约303年的北京城高度纪录,直到1959年修建革命军事博物馆之前,北

京展览馆作为建筑物,仅将当时北京城最高的纪录保持了约5年。

4、94.47m高度纪录保持26年

1959年,北京城的第一高度被顶端为八一军徽,距地面高度为94.47m的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取代,打破了北京展览馆保持了约5年的北京城高度纪录,直到1985年修建国际大厦之前,革命军事博物馆作为建筑物,将当时北京城最高的高度纪录保持了约26年。

解放后北京城的高度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虽然经济动力不足,但是建国的豪情利用八一军徽和红五星这样代表着中国革命的标志占据了封建王朝时期的北京城的第一和第二高度,显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当时北京城的第三高度是高度为80.4m的北京饭店东楼(现北京饭店A座),建于1974年,是当时北京最高的建筑,也是人可以进入使用的最高高度。

但也是由于经济动力的不足,这段时期建设主要以庆祝建国十周年的十大建筑为代表,集中在表现社会主义面貌的公共建筑上,这些建筑体量很大,但高度和数量都有限,这段时期比较高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按高度和影响因素排列有:

北京城十大建筑的最高高度为67m的民族文化宫,建于1959年。同时期建成的民族饭店高48.4m;人民大会堂高46.5m:北京火车站高43.37m;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入口门墩(为建筑最高点)高39.88m。

当时北京城中轴线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制高点――高度为37.94m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建于1959年。

但建国初期对北京城的高度影响最大的不是公共建筑的建设,也不是纪念碑的出现,而是北京城墙的拆除。城墙从1950年代开始大规模拆除,到1960年代末完全拆除,虽然城墙本身高度是有限的,但拆除城墙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使北京城的制高点失去了一个体系,更使北京城的高度发展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参照物,影响到北京城市未来的建设和发展。

这段时期(1954-1985年)北京城的高度和分布如图所示。

5、101m高度纪录保持4年

1985年,北京城的第一高度被101m的国际大厦取代,打破了革命军事博物馆保持了约26年的北京城高度纪录,直到1989年修建国贸一期写字楼之前,国际大厦作为建筑物,仅将当时北京城最高的高度纪录保持了约4年。

改革开放为北京城高度的变化注入了强劲的经济动力,超高层建筑开始出现,一开始主要是为外国商业机构提供办公和公寓用房。国际大厦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建成的,它是北京第一座高标准、现代化办公商住楼,它的建成也标志着北京城的高度突破100m,城市建设进入超高层时代。

6、155m高度纪录保持1年

1989年,北京城的第一高度被155m的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简称国贸)一期写字楼取代,打破了国际大厦保持了约4年的北京城高度纪录,直到1990年修建京广大厦之前,国贸一期写字楼是当时北京城最高的建筑物,也是1980年代唯一建成的超过150m的建筑物,仅将当时北京城最高的高度纪录保持了约1年。它的建成标志着北京城的高度突破150m,城市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高度。

7、208m高度纪录保持2年,建筑物高度纪录保持18年

1990年,北京城的第一高度被208m的京广大厦取代,打破了国贸一期写字楼仅保持了约1年的北京城高度纪录,直到1992年修建中央广播电视塔之前,京广大厦作为建筑物,仅将当时北京城最高的纪录保持了约2年;直到2008年修建银泰中心之前,京广大厦将北京城最高建筑物的高度纪录保持了约18年。

8、420m高度纪录保持至今

1992年,北京城的第一高度被420m的中央广播电视塔取代,打破了京广大厦仅保持了约2年的北京城高度纪录,将北京城最高的高度纪录保留至今,中央广播电视塔242m的用作接待的流云厅也创造北京城人们可以到达使用的一个新高度。

中央广播电视塔也是北京城西部第一个超过150m的建筑物,但由于此塔是用作通讯传播的构筑物,所以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京广大厦仍然是“北京之巅”。

改革开放后北京城的高度建设大都集中在朝阳区,但2000年以后随着高科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北京城海淀区也开始出现高度增长。当时北京城西北部的第一高度是150m的中关村金融中心(中钢国际广场),建于2006年,是海淀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超过150m的建筑物。

9、249.9m建筑物高度保持至今

2008年,北京城建筑物的第一高度被249.9m的银泰中心取代,打破了京广大厦保持了约18年的北京城建筑物高度纪录,没能打破中央广播电视塔420m的高度纪录。不过银泰中心作为北京最高建筑物的高度纪录保持不了多久就会被已经结构封顶、即将完工的高330m的国贸三期所取代,拟建的高260m的财富中心三期办公楼也将超过它的高度。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北京城中轴线附近的第一高度是高191.7m的大观,建于2008年,虽然其绝对高度还不到国贸三期的60%,但它是距北京南北中轴线最近最高的建筑物。10.330m未来建筑物高度纪录

已经结构封顶,即将竣工的,高330m的国贸三期将成为北京城最高的建筑物。

这段时期(1985~2008年)北京城的高度和分布如(表1)所示。

高度的变化

北京城的第一高度从1083年天宁寺原址重建开始,历经约925年的时间,从57.8m开始,受到不同时期不同因素的影响,最后在经济动力和建筑技术的共同作用下增长到1992年的420m,建筑高度增长到2008年的249.9m,即将攀升到330m,如图所示。

从北京城第一高度的类型可以看出:在北京城高度从57.8m到68.2m的871年里,始终是宗教构筑物占据着北京城的最高点:在北京城高度从87.5m到94.47m的31年里,政治元素占据着北京城的最高点。北京城高度从101m到249.9m,即将到达330m的23年里,公共建筑已经占据北京城的最高点。

从北京城第一高度的使用可以看出:在北京城高度从57.8m到68.2m的871年里,代表北京城高度的宗教构筑物是供人膜拜的;在北京城高度从87.5m到94.47m的31年里,代表北京城高度的政治元素是让人瞻仰的:在北京城高度从101m到249.9m,即将到达330m的23年里,代表北京城高度的公共建筑是供人使用的,从改革开放之初外国商业机构提供办公和公寓用房的空间,逐渐成为大众共享的公共空间。

从不同时期北京城高度的分布可以发现:在北京城建城之前和初期(1083~1651年),制高点主要分布在北京南北中轴线附近:之后(1651

~1954年)的制高点主要分布在皇城内外附近: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后(1954~1985年),制高点主要分布在北京长安街东西延长线两侧,与南北中轴线形成鲜明的十字交叉;改革开放以后(1985~2008年),制高点主要分布在北京城东朝阳区,如图所示:

还可以看出的是,北京城的高度变化最迅猛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受超高层建筑建设的影响最明显。据笔者实地调研和网络搜索发现,现在北京超过100m的超高层建筑项目已有100个左右,多集中在经济发展最迅猛的朝阳和海淀两区,北京城市内甚至还出现了18个建筑项目,共有28个超过150m的建筑物,其中18个已经建成,10个在建或拟建。这些超高层建筑的出现产生了新的北京城的高度,如图表所示。

从图表可以看出,1980年代北京城的高度随着国民经济的起步开始变化,加上1990年北京举行的第11届亚运会带来的发展机遇,1980年代建成超过150m的建筑1个,在建3个。除了在建的中央广播电视塔在海淀区外,其他3个建筑都是用作国际贸易和商务办公的办公楼,集中在靠近使馆区的朝阳区。

进入1990年代北京城的高度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继续增长。由于靠近使馆区和商业的集聚效应,跨国公司首选已经具有相当生活和工作基础的朝阳区入驻。发展超高层建筑无疑对提高朝阳区用地效率是一个有效的空间策略,1990年代建成超过150m的建筑4个,在建1个。除1990年建成的中央广播电视塔在海淀区外,其他4个建筑都集中在朝阳区。

进入2000年,北京城的高度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动机之一而进入一个新的增长时期。建设超高层建筑不但可以缓解北京局部地区用地紧张的矛盾,而且可以展示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扩大国际影响,成为人民群众心目中与国际接轨的最直观印象。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的举行更加剧了建设趋势。2000年以后建成超过150m的建筑13个,在建或拟建10个,从侧面显示出北京强大的经济动力和市场预期,除了朝阳区继续集中了大量超高层建筑外,海淀区由于其高科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建成了中关村金融中心(中钢国际广场)(150m),东城区由于奥运会带来的机遇预计在2009年也会建成东直门综合交通枢纽暨东华广场商务区(150m),但是最高的建筑仍然集中在朝阳区。

在高度中生存

1、高度改变生活

北京城的高度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以北京18个项目中的28个超过150m的建筑为例,其功能和使用方式如(表2)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28个建筑中,通讯传播和旅游观光的建筑1个,为中央广播电视塔;比较纯粹用作商务办公写字楼的建筑17个,商务办公和其他功能混合使用的4个,一般和商业零售,旅馆酒店和公寓功能混合:业务办公的建筑2个,为中央电视台总部和北京电视台业务大楼;文化和旅馆功能混合的建筑1个,为TVCC电视文化中心;旅馆和公寓功能混合的建筑1个,为位于银泰中心的柏悦酒店;公寓2个。28个建筑中21个设置了对外出租的办公区,4个设置了旅馆,5个设置了公寓,可以看出办公、旅馆和居住为三种主要功能,商业一般设置在建筑底部和地下,和城市的高度关系不大。

北京城的高度除了容纳功能外,也在慢慢影响着功能的改变。以银泰中心的两栋写字楼为例,一般写字楼的模式为底层为门厅,门厅之上为办公室,由于高度的增加,银泰中心的写字楼在24层设置了空中大堂,提供了二次门厅的概念;同样以位于银泰中心的柏悦酒店为例,一般旅馆的模式为底层为大堂,大堂之上为客房,柏悦酒店不同在于,它的大堂是设置在建筑顶层,通过双站式高速电梯抵达,提供了震撼性的全景视野,展示着北京城的勃勃生机。

北京城的高度不光影响建筑内部人员的使用,也影响到城市生活,变得越来越公共。除了地标作用外,中央广播电视塔有世界高塔中最大的观景平台,设有京城最高食府和北京最高的空中邮局;CCTV是一座保密措施严格的建筑,但通过巧妙设计,完全可以对公众开放,参观流线贯穿所有功能区。除可了解电视制作全过程外,还可通过幕墙感受CBD的繁华景象,眺望紫禁城的壮丽。

2、高度影响认知

北京城的高度影响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知和体验。北京城的高度提供了新的视角来观察城市空间,以前人们需要站在景山山顶才能感受到北京中轴线,而现在在中央广播电视塔的238m高的观景平台上,整个北京城尽收眼底,一些超高层建筑的顶端也设置了公共空间可以观景。

北京城的高度不但让人们观察城市,同时它也作为城市的一部分被人观察。感受北京城的高度最直接和最频繁的城市公共场所是城市主要道路,尤其是联系国际机场、火车站等重要交通枢纽的城市道路,这是首先给外地人和外国人留下了北京第一印象的重要场所。对北京城的认知发生了什么变化?以28个超过150m的建筑为例和明清时期进入北京的空间感受进行对比,如图所示,左为这28个建筑能够被人感知的范围和城市主要交通道路的关系,右为明清北京城制高点和城市主要交通道路的关系:

从上面左图可以看出,28个建筑中,3个靠近二环路,16个在北京三环路两侧,7个靠近三环路且在长安街东西延长线上,2个在四环路两侧。28个建筑中,在前往首都国际机场的道路附近有3个,在长安街东西延长线和三环路相交的CBD有18个,在北京中轴线附近有1个。这28个建筑占据了主要的进京要道和北京最主要的交通道路。而明清时期基本每一条主要进京道路和城市主要街道都能够以一座代表当时北京城的高度的城门楼作为对景。可以发现,在进京道路和城市主要道路上,在过去人们感受到的是视线前方风格统一的城楼,现在最引人注目的是街道两旁形式各异的超高层建筑,这28个建筑所代表的北京城的高度不但影响范围比以前大,而且早已颠覆了人们对北京城巍巍的传统认识。

还要说的是,北京城的高度对人空间感知的影响不是绝对的,其相对高度与周边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高楼林立的CBD,人的注意力往往会被周围超高层建筑的高度、体量、立面和建筑细部所吸引,无形削弱了对这里北京城的高度的体验。

反观位于北四环的大观,周围几乎没有高的建筑对其遮挡,在北四环中路、八达岭高速、奥林匹克公园中都能观察到,影响区域之大,与周围环境反差之大,显得比较突兀。而且大观位于北京中轴线北部附近,在如此重要的位置进行超高层建筑的设计,尤其建筑顶部的设计一定需要更为慎重。

3、高度引发思考

北京城的高度增长会增加能源消耗。克服重力和维持室内环境质量是

能源消耗的两大方面。以即将竣工的北京最高的建筑――国贸三期为例,国贸三期设有30余部电梯,与相同的超高层建筑相比,电梯的数量位居前列。速度极快的升降电梯,运行速度高达10m每秒,乘客乘坐电梯仅需半分钟就能从底层直达顶部,而且国贸三期的功能是写字楼和超五星级旅馆,电梯要保持24小时的工作,这都增加了能量的消耗。空调的能耗一直以来都占建筑能耗的很大比重。在惊人的能耗和国家倡导节能环保的大环境下,代表北京城的高度的超高层建筑,已经把节能、环保、健康、绿色从口号落实到了实际行动。近年来,绿色节能技术在超高层建筑的应用成为一种趋势,随着双层幕墙、Low-E玻璃、冰蓄冷技术等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同时随着建筑环境科学的发展和国外“生态节能型”超高层建筑设计理念的引入,节能减排已经成为设计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在国家颁布《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前,财富中心就进行了前瞻性的设计,由于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财富中心选用了热工性能较好的8+12A+8 Low-E玻璃,同时还采用“冬季采用冷却塔的冷却水为天然水源,减少冷冻机启动时间,节省运行耗电”等技术措施进行节能设计。

北京城的高度增长会突出安全问题。在5・12地震以后保证生命财产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消防也是关乎北京城高度的安全主题。以国贸三期为例,每隔15层均设有一个可以阻断烟雾进入的密闭式避难层,一旦发生火灾,人们可以躲避到避难层等待救援,避难层内部的供气设备可满足人们呼吸到新鲜空气。此外,考虑到消防的需求,国贸三期的楼顶还将建造一个直升机停机坪。

北京城的高度增长会让“如何让北京城的高度健康增长”成为一个问题。早在1989年北京市政府为保护首都历史文化风貌,了严格控制高层住宅建设的第42号令,但后来由于建设量的增大而于2003年的第119号令废止。应该清醒地看到,遏制北京城的高度增长是不现实的,应该使之健康增长。而北京城的高度健康增长是离不开对历史文化的尊重的。北京城市的高度历来强调以故宫、皇城为中心,分层次控制建筑高度,1999年市区“控规”提出了具体的方法为“站在故宫太和殿前的平台上向东西方向观测,有一条由视点向外呈1.03度仰角斜线,建筑控制在这条仰角线以下”。但是缺少了城墙的北京旧城,等于缺少控制北京城的高度的重要参照物,故宫、皇城确定的是旧城内的高度秩序,而城墙才是确定和区分旧城内外两套秩序的参照物。但现在原来作为城墙的地方,已经成为北京城市主要的街道,不但起不到维护旧城氛围的保护作用,反而成为一些建筑争奇斗艳的舞台。过度强调故宫、皇城作为整个北京中心也导致了城市蔓延“摊大饼”的情况,部分二环路以外的历史文物古迹的处境也岌岌可危。位于朝阳区的日坛公园,是日坛范围基础上扩建而成。日坛又名朝日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大明之神“太阳”的处所。但是距日坛公园不远,正是北京建设最迅猛的CBD,这里是北京城超高层建筑最为集中的地区,即将竣工的北京最高建筑――国贸三期将会比日坛更接近太阳……建设量过大和建设用地绝对不足不是北京城的现今高度增长模式的借口,单一功能在某一区域绝对集中和该区域建设用地相对不足所产生的矛盾才是问题关键。在信息传递超越时空界限的今天,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海量信息的同步共享已经为过去需要集聚在一起的功能进行适量疏散提供了一个解决的契机。

北京城的高度是否能够健康增长还涉及到建筑风格问题,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前列的北京,伴随着经济政治同步复兴的文化,对待北京城的高度所产生的审美倾向将会成为全中国学习和模仿的榜样,这需要建筑师积极思考怎样利用“拿来主义”使诞生于西方的超高层建筑成为不断发展的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部分。尤其是代表北京城的高度最高点的超高层建筑顶部的设计更为重要,如果说从琼华岛顶的白塔可以看出对藏传佛教的推崇,从北京展览馆顶端的红星和军事博物馆顶端的八一军徽可以体会建国初期的革命豪情,从“夺回古都风貌”时的大屋顶可以看见对民族形式不断的尝试的话,也许可以把北京广播电视塔设计成“宫灯”形状的塔顶和银泰中心顶部“照耀北京城的灯笼”的构思中看成传统文化的一种回归。从使用上也要看到除了少数超高层建筑顶部设置有向市民开放的观景平台外,大多建筑的顶部都设置的是酒店大堂,高档餐厅和会议办公这样相对“小众”的功能,北京城的高度的开放程度还远远不够,还不能够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愿望,所以说让文化、形式、意义和功能完美结合的道路仍然很漫长。

总之,在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大都市的过程中,北京城的高度如何成长将成为影响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上一篇:宅有形 居无界:浅谈远洋公馆的居住文化 下一篇:“大盘”居住区设计品质的提升与创新:远洋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