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后防脱位护理单在康复中的应用

时间:2022-06-25 12:09:58

髋关节置换术后防脱位护理单在康复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 术后采用防假体脱位护理单,评估高危因素,采取防脱位护理措施。结果 40例患者术后防假体脱位知识比使用护理记录单前明显提高,出院2年随访无脱位现象。结论 采用防假体脱位护理记录单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评估和康复指导,能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发生率。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 防脱位护理单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通过利用人工生物材料替代与重建关节功能的一种修复手术,术后假体脱位是其严重而常见的并发症,高达10%[1]。为防止假体脱位,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近3年笔者所在科对40例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患者使用预防假体脱位护理记录单进行防脱位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男26例,女14例,股骨颈骨折23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2例,髋关节结核5例。均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使用防脱位护理记录单。全部患者获护士上门或电话随访,时间1~2年,无1例假体脱位,效果良好。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术前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做好心理护理。耐心向患者介绍手术必要性、术前准备、注意事项及成功的病例,增强患者恢复患肢功能的信心。(2)测量双下肢长度,制订个性化的护理计划,训练床上大小便,指导患者做三点支撑引体抬臀动作,让患者学会术后的放置、助行器的使用,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

2.2 术后护理

2.2.1 防假体脱位护理单的使用 了解术中情况,建立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假体脱位护理单,术后1周内每日、1周后隔日评估高危因素,如意识状况、疼痛评分、日常活动、防脱位知识、测量关节长度,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给予科学的专科指导。

2.2.2 正确搬动患者 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时,由于麻醉作用,关节周围肌肉松弛,搬动不当易造成假体脱位。因此,搬动时需4人同时进行,其中3人平行搬动患者,1人保护患髋,始终保持外展位30°不内收内旋。

2.2.3 保持正确的髋关节位置 平卧时患肢保持外展15°~30°,足趾朝上;侧卧时采用健侧卧位,早期采用低坡卧位(<45°)[2],为防止患肢内收,可在两腿间放置梯形软枕;置便盆时,护士站在患侧将髋关节及整个患肢托起,使臀部抬起足够高度。

2.2.4 床上功能锻炼 麻醉作用消失后鼓励患者进行踝关节的伸屈运动。术后第1天进行腿部肌肉等长收缩。术后第2天开始加强髋关节以外腿部肌肉的等长和等张训练及关节活动。术后第4天进行患髋关节运动,如仰卧位直腿抬高运动、屈膝屈髋运动等,注意屈髋<90°,禁止内收内旋。

2.2.5 离床功能锻炼 术后4~5 d病情平稳后进行,下床时先将身体移至健侧床边,健腿先离床并使脚着地,再扶助行器或双拐站立;上床时则先患肢再健肢。行走时使用助行器,健肢先迈,患肢跟进。注意患肢始终保持外展30°左右,不负重,护士或家属在旁守护以防意外。

3 出院指导

3.1 指导 6个月内患肢避免内收内旋动作,坐位时身体不前倾,不翘二郎腿,3周内屈髋<45°,以后逐渐增加屈髋度数,但避免>90°。起立或坐下时,首先伸直患肢,站立时患肢外展,不能将患肢交叉于对侧,不弯腰拾物,3个月内避免患侧卧位。

3.2 日常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正确更衣(穿裤时先患肢后健肢)、穿袜(伸髋屈膝进行)、穿鞋(购买长柄鞋拨或软鞋)。家庭坐椅可以用枕头垫着坐,以保持双膝在髋水平以下。如厕时,加高厕位,上楼健侧在前,下楼患侧在前。

3.3 负重指导 术后2~3周扶双拐下地,1个月后,可单拐行走,3个月后,可弃拐行走,但避免屈患髋下蹲。注意合理饮食,避免体重过度增加。

3.4 随访时间 术后4~6周复查,摄X线片,观察假置有无改变等。

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使用防假体脱位护理记录单,进行术后评估和科学正确的护理干预,有效预防了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发生,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手术成功率,使患者免遭再次手术的痛苦,早日回归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Morrey BF. Difficult complications after hip joint replacement: Dislocation[J]. Clin Orthop,1997,344:179-187.

[2] 袁小娟.高危人群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脱位护理及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4):1273-1274.

(收稿日期:2011-11-03)

上一篇:医院急诊科护理的风险评估及管理对策 下一篇:临床输液反应的防范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