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20 17:39:22

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

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篇1

关键词:  人工关节 髋关节置换 手术护理

    人工髋关节置换是通过手术将病损的髋关节部分或全部由人工制造的关节假体所替代,是髋关节疾患终末期治疗的有效方法。人工髋关节能有效地恢复关节功能,解除疼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观念的改变,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的人数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并发症、翻修等问题也接踵而来。现将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综述如下。

    1 术前护理

    1.1 术前准备 手术的成功与术前患者的全身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髋关节置换前应做好以下准备:详细采集病史及发病情况,是否有其他内科疾病或手术史。术前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如化验血、X线摄片、心电图检查等。了解总体健康状况;拍摄髋关节正侧位片;停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曾服用过激素,应详细询问用药时间及剂量;治疗体内的慢性感染、皮肤病,如龋齿、鼻窦炎、手足癣等;戒烟酒;练习使用拐杖及在床上进行大小便;预存自体血或准备异体血;术前禁食10 h,术前洗澡,保持全身清洁,术区备皮。宣教术后体位及禁忌的动作。

    1.2 治疗合并疾病,提高手术耐受力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脏器功能减退,应变能力降低,修复能力衰减,同时老年患者大多有不同程度并发症。有研究发现,在23例猝死的患者中18例术前有明确的心血管疾病史,缺乏心肺储备能力[1]。因此,入院后积极协助医生为患者做详细全面的全身各系统的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并发症,进行全身综合调理,使机体各重要器官功能接近正常,以提高手术耐受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2]。

    1.3 制定健康教育计划 尊重患者的疾病知情同意权,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该手术的优点、方法及成功率等,特别是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长期疗效,该手术的并发症和负面影响等,使患者对手术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疑虑,使之主动配合治疗。指导患者进行功能训练,学会掌握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应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康复过程。

    1.4 教会患者术后功能锻炼方法 向患者及家属讲明术后功能锻炼是确保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成功的重要环节,根据患者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利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各种功能锻炼的要领,使患者能正确领会并掌握[3]。

    2 术后护理

    2.1 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予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意识、瞳孔、血压、呼吸、心率的变化。对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患者予以监测心率、心律及心电图的变化,发生异常及时处理。对全麻手术的患者,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予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由于术中出血量较大,术后易发生组织灌注量不足的危险,术后除详细了解术中失血及补液等情况外严密观察尿量,保证尿量每小时60 ml以上。

    2.2 患肢正确护理 (1)患肢外展30°中立位,穿丁字鞋,两腿间置一枕头,避免向患侧翻身,防止人工髋关节脱位。术后48 h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如患肢皮肤发绀,皮温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考虑有循环障碍应及时处理。(2)观察引流液的量及颜色,并准确记录,一般正常引流量50~250 ml/d,色淡红,若引流量大于300 ml/d,色鲜红,应及时处理。引流持续至术后2~3天,引流量50 ml/24 h以下可拔管。(3)术后2~3天,X线摄片判断假体的位置。

    2.3 预防并发症

    2.3.1 预防肺栓塞 肺栓塞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为1.36%[4],是引起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肺栓塞是因栓子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的疾病。栓子来源于血栓和非血栓性物质。其中血栓栓塞最常见,占82.2%。急性肺栓塞常见的症状有突发性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心绞痛、晕厥等。一旦发生,应立即按急性肺栓塞风险预案进行吸氧、止痛,控制心力衰竭,抗凝和溶栓治疗。急救时做胸外按压可直接作用于栓子,使之破碎[5]。以预防为主,可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补充足够的液体量,术后即可进行患肢被动、足背伸跖屈运动及被动向心性按摩。

    2.3.2 预防感染 局部感染是造成髋关节置换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为3%~5%,甚至高达10%[6]。术前一天和手术时给予抗生素预防性用药可降低感染率。手术或麻醉可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手术后一周内,患者白细胞数可能降低,引起感染。因此,术后将患者置于单人或双人房间,空气消毒每天2次,严密观察体温变化,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切口换药、静脉输液等治疗时应严格无菌操作。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鼓励和指导患者做有效的深呼吸及咳嗽,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叩背排痰及雾化吸入,可预防坠积性肺炎。留置导尿期间保持尿管通畅,碘伏消毒尿道口,每天2次,饮水量每天2500 ml以上,可有效预防泌尿系感染。   2.3.3 预防髋关节脱位 人工髋关节脱位也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为0.2%~6.2%,绝大多数发生于手术后1个月[4]。导致髋关节脱位的原因很多,如手术入路、术中假体的放置、患者体位不正确、肢体活动不当或不正确的翻身均可造成髋关节脱位而致手术失败。李晓华等[7]认为髋关节脱位最主要原因是外展肌乏力,反对术中做无谓的软组织松解,术后恢复软组织张力是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最重要的措施。精心护理,术后穿丁字鞋,保持外展中立位,两腿间夹一枕头。侧卧时需保持屈膝,两膝间垫一枕头,防止内旋造成髋关节脱位。

    2.3.4 预防血管栓塞 注意患者意识、肢体活动及肌力变化,观察患肢肿胀及疼痛和循环情况,鼓励和指导患者患肢主动屈伸运动,如做足背伸跖屈运动,每小时1次,每次10~20下。

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篇2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葡萄膜炎 治疗

资料和方法

2000年1月~2007年2月收治AS伴发葡萄膜炎患者21例,男20例,女1例。观察指标:观察临床特征、眼部特征、X线或CT检查的腰椎片、胸片、骶髋关节与颈椎片等。实验室检查包括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血沉、C反应蛋白(CRP)及类风湿因子(RF)等。

诊断标准:①前葡萄膜炎诊断标准:急性前葡萄膜炎为突然发作的虹膜炎或虹膜睫状体炎,即睫状充血、疼痛、畏光、尘状角膜后沉着物、前房闪光和炎性细胞漂浮、瞳孔缩小、视力下降,并发白内障为后天获得性后囊下晶体混浊,继发青光眼为至少两次眼压>21mm/g,且有因高眼压导致的视力损害。②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采用1984年修订的纽约AS诊断标准;影像学表现为双侧骶髋关节炎病变程度>2级或单例骶髋关节炎病变程度为3或4级。符合影像学标准和1项以上临床标准者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

治疗方法:急性期前葡萄膜炎患者给予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糖皮质激素和双氯芬酸钠眼液滴眼,睡前涂糖皮质激素眼膏,对于前房或纤维素渗出及积脓者,混合散瞳剂散瞳,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3mg,隔日1次,待炎症消退后,仅用糖皮质激素眼液滴眼;对于黄斑囊样水肿或渗出者行球周注射地塞米松5mg,隔日1次,口服强的松,初始剂量30~40mg/日,3天后减量,于2~3周后停药。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0.0,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治疗前、后最佳视力比较采用分层X2检验。

结 果

眼部特点:21例发病年龄为18~55岁,平均35±12岁;19例(90.4%)已由风湿病专科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此后伴发葡萄膜炎。3例(14.2%)葡萄膜炎发生于典型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表现之前,16例均有葡萄膜炎复发史。7例(33.3%)为单眼受染,14例(66.6%)为双眼受染,但均为单眼交替发作。就诊时,均为单眼发病,为急性前葡萄膜炎表现,其中3眼前房积脓和纤维素样渗出,5眼可见前玻璃体细胞,2眼并发白内障,1眼伴发青光眼。葡萄膜炎持续时间10~80天,平均22±10天。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特征:出现典型强直性脊椎炎临床症状年龄18~38岁。19例(90.4%)腰骶部疼痛中,有1例(52.4%)腰椎活动受限,2例胸廓活动受限,10例颈椎僵痛,有2例膝关节、2例髋关节、1例肩关节、1例肘关节均受累。X线或CT检查显示均有骶髋关节炎。19例HLA-B27阳性(90.4%),RF阴性,ESR升高10例(47.6%),CRP>10mg/L者9例(42.8%)。

治疗情况:药物治疗后眼部充血,角膜后沉着物,前房浮游炎症细胞及纤维素渗出和积脓等症状消失,玻璃体无炎症细胞漂浮,无黄斑囊样水肿。本组17眼(80.9%)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1.0,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15,P<0.01)。

讨 论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伴发葡萄膜炎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髋关节炎主要表现为腰骶部疼痛,早期多为隐痛,难以定位,除脊柱受累外,髋关节、肩关节、肘关节等也可受累,但一般不具有特征性。X线影像学检查中应特别注意骶髋关节的改变,对高度怀疑强直性脊柱炎但又无典型X线改变者应随访观察。对于以前葡萄膜炎为首发症状来诊患者,尤其青年男性,要询问腰骶部疼痛史,应行相应的辅助检查,以免漏诊[2]。

强直性脊柱炎伴发葡萄膜炎,目前尚无理想的实验室检查方法,ESR加快和CRP升高仅提示葡萄膜炎可能合并全身性疾病,HLA-B27阳性提示与本病相关[3],但非特征性。注意与幼年性慢性关节炎、Reiter综合征、牛皮癣性关节炎及炎性肠道疾病等相鉴别。强直性脊柱炎伴发葡萄膜炎患者,在得到有效治疗后,视力均有提高。葡萄膜炎症状通常在治疗后1个月缓解,绝大多数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 张乃铮,曾庆馀,张凤山,等.中国风湿性疾病流行情况的调查研究.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7,1:31-35.

2 杨培增.葡萄膜炎的诊断及相关问题.中华眼科杂志,2002,38(4):250-253.

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篇3

患儿,男,5岁,因“左髋部疼痛,活动受限2 d”就诊。期间曾有间断的发热史,体温最高38.6℃。专科检查:骨盆向右侧倾斜,左下肢呈屈髋、屈膝、内旋畸形,左臀部较对侧突出明显,跛行步态,Ober试验(+),Ortolani试验(±),左髋关节外展活动明显受限,左下肢较对侧短约2 cm,肌力Ⅳ级,肌张力较对侧高,感觉无明显异常。辅助检查:X线示左股骨头向外上方脱位,髋臼发育差。追问病史,家属诉患儿于出生后约16个月发现患儿行走步态异常,当时未予重视,后见情况未改善,曾往当地医疗机构(乡村卫生所)就诊,诊断为“小儿麻痹症”。因各方面原因后再未做何特殊治疗。本次入院后结合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后诊断“1.髋关节滑膜炎;2.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此后因患儿家庭经济困难,家属拒绝行进一步治疗。门诊随访半年,较前无明显改变。

2 讨论

2.1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过去一直被称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DH)。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股骨头与髋臼失去了正常的对应关系,股骨头和髋臼发育较差,髋臼变浅,其内被纤维脂肪组织填塞,关节囊特别松弛且增厚,这些病理因素使股骨头不能进入髋臼达到正常解剖关系,而造成脱位状态。体征取决于患者的年龄与脱位的类型。患儿学会走路后,患肢跛行,有垂直的望远镜样动作,脊柱向患侧偏斜。因大粗隆上移,致外展肌力弱,患侧下肢单独负重站立时,骨盆向健侧倾斜,即川德伦堡试验阳性。辅助检查:在X线照片上,可见股骨头向外上方脱位,髋臼发育差。

2.2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本病毒具嗜神经性)引起的小儿急性传染病,多发生在

2.3 体会

2.3.1 患儿的髋关节脱位是先天性的,是孩子在母体子宫内胚胎发育中形成的,由于出生时脱位时间已久,生下后关节没有外伤性疼痛,因此关节能活动以后同样能行走,只是姿态不好,有跛行或摇摆、步态不稳等情形。所以使得某些家长忽视了孩子的疾病,最终酿成不良的后果。

2.3.2 由于我国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民的生活水平、健康教育、预防保健以及公共卫生事业等因素的制约,该病在一定的范围内又有“死灰复燃”的趋势。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该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2.3.3 在部分基层地区,由于某些基层医疗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有限,并且缺乏必需的辅助手段,所以造成在该病的诊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以致给患儿及患儿家庭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作为一位医务工作者应该时刻提高警惕,不能掉以轻心,紧密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处理问题,以避免类似事情的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 潘少川,等.实用小儿骨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7,93.

[2] 江浩,等.骨与关节MRI.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30-232.

[3] 陆裕朴,等.实用骨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222-1244.

[4] 贺明礼,李叔静,王亚宁,等.先天性髋脱位的早期X线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1995,11(增刊):12-13.

[5] 吴在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10-1011.

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篇4

[关键词] 注射性臀肌挛缩症; 功能锻炼

[中图分类号] R682.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096-01

注射性臀肌挛缩症(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GMC)是一种医源性疾病,多发生于儿童时期,是因为臀部反复多次注射药物引起的,常因患儿家长发现步态特殊,坐位双膝不能靠近而来就诊[1]。国内由马承宣等在1978年首次较系统地报道,其病理改变为部分臀部肌肉组织发生纤维瘢痕化,伸缩功能障碍,从而表现出特有步态和体征的临床综合征[2]。本病明确诊断后一般需手术治疗,现将我科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12例臀肌挛缩症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患者中男7例,女5例,年龄10-20岁,平均15.5岁。10患者均有反复臀大肌注射药物史,2例有注射药物史,无家族史。本组病例临床表现:患肢髋关节屈曲内旋内收受限,站立时双下肢外旋,并膝呈蛙式蹲位,坐位大叉试验阳性,行走时有外“八”字步态及“绕圈征”。Ober's征阳性,臀部外上区域凹陷,失去正常膨隆圆满形态,呈“尖臀”状,查体可触及皮下坚韧的条索状物,所有患者均存在髋关节弹响。X线检查2例胸腰段有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弯,但度数均<20°,均不是结构弯;1例见轻度骨盆倾斜。

2 治疗方法

2.1 手术方法 一般采用腰硬膜外麻醉,年龄较小,难以配合者采用全麻,单侧患者取健侧卧位;术前体表标出坐骨神经的体表投影位置。双侧患者一次完成消毒,铺淡,交替侧卧位完成手术。以患侧股骨大粗隆尖为中心,作后上向下的弧形切口,长4-6厘米。手术步骤: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沿切口两侧作钝性剥离,剥离太小不利于完全显露挛缩带,剥离太大则有皮肤延迟愈合的顾虑,剥离后开始做下肢轻度内旋的屈伸髋运动,这时可以用手抚摸大转子表面的纤维,从而能确定增厚的臀肌筋膜即挛缩带的范围,直视下垂直切断位于浅层的臀大肌筋膜挛缩组织,松解,然后将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活动,活动时以手指探查创口深部,如有深部组织紧张。需进一步松解,必要时切断髂胫束的后1/3-1/2,以及臀中(小)肌的挛缩纤维,注意保护坐骨神经。术中松解标准[3]:被动活动在内收内旋10°位时髋关节由伸直位10°可屈曲到120°以上,屈髋90°位时髋内收>30°,伸髋0°位时髋内收>10°,极度内收内旋位时作屈髋试验无弹跳,交腿试验及Ober's试验阴性。达到以上标准后松解结束,最后很重要的是:创面严密止血。常规放置胶管引流。

2.2 术后处理 患者采取的麻醉方式为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故术后为避免分泌物堵塞呼吸道而应予去枕平卧位[4]。膝下垫一厚度约15厘米的软枕,维持中立位,屈髋60°,屈膝80°,绝对避免双下肢外展或外旋,术后4小时更换成俯卧位,以后每2-4小时更换一次,以防皮肤压伤同时对臀肌进行牵拉锻炼,消除松解术后形成的残腔,减少出血,防止术后挛缩组织再次粘连给予适当的抗生素预防感染。引流管一般在术后24小时内引流液少于50毫升拔除,一般不超72小时。

3 功能锻炼 早期功能锻炼对于臀肌挛缩松解手术效果至关重要,麻醉清醒后,即可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做双下肢的内旋动作,幅度及次数根据疼痛的耐受力确定。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在床上作屈髋、髋的内收内旋的等功能训练,每天练习3组,每组l0次。术后第3天患者可以下床作下蹲训练,患者双膝以绑带捆绑于并拢姿势,开始时动作需缓慢,可双手扶床栏,屈髋程度仍从能耐受程度开始,每组练习10次,每天3组。以后每天逐渐增加活动次数及幅度,时间由短到长,每天增加并膝下蹲的程度和次数,并坚持多作一字步行走练习,开始行走时患者往往感到行走不稳,要向其讲述是正常现象,一般1年以内恢复正常步态[1]。出院时向患者及家属重申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并嘱定期随诊。

4 讨论 臀肌挛缩症多发生于儿童青少年。主要原因是臀部长期反复接受药物注射后引起的臀肌筋膜纤维变性和挛缩,造成髋关节的功能障碍5。临床表现为:“外八字”步态,跑步呈跳跃状。并膝下蹲困难,重者不能下蹲大小便,直接影响了患者的心身健康。本组12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及髋关节功能均得以恢复优良。可见.彻底的手术松解术是良好疗效的基础,严格的功能锻炼在保证手术效果和促进功能康复的的过程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838-1839.

[2] 卢浩浩,刘国辉.臀肌挛缩症病因及诊断的研究发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3):207-209.

[3 ] 张存华,吴立生,柴经纬.臀肌挛缩症的手术体会[J].实用骨科杂志,2007,13(5):315-316.

[4] 吴在德.外科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6.

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篇5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麻醉处理;老年人

髋关节置换术是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所有或部分髋关节以重建关节运动功能的一种修复手术。人工髋关节置换具有消除和缓解患者髋关节疼痛, 增加关节活动度, 纠正下肢不等长, 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和纠正关节畸形的优点,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髋关节置换主要用于老年人, 老年人因其本身多伴有心脑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免疫功能下降, 耐受性有限, 因此为手术操作增加难度, 且手术过程中常需扩髓、截骨、置入骨水泥等操作, 由此带来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等特点, 要求选择麻醉效果好, 对患者全身影响小的麻醉方式[1]。本研究对本院2012年9月~2014年6日骨伤科44例髋关节置换患者给予腰硬联合麻醉, 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4年6月本院骨伤科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8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组44例。观察组男25例, 女19例。最大年龄79例, 最小60岁, 平均年龄69岁。患者身高154.5~177.2 cm, 平均身高166.3 cm。

体重50.5~77.5 kg, 平均体重66.4 kg。对照组男27例, 女17例。最大年龄80岁, 最小61岁, 平均年龄68岁。身高156.4~181.2 cm, 平均身高167.4 cm。体重52.4~78.4 kg, 平均体重67.1 kg。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年龄最小60岁, 且需要行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无相关药物禁忌证。排除标准:排除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凝血功能障碍及不能配合治疗和护理者。

1. 3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完善术前常规检查, 下肢彩超排除术前静脉血栓, 肺部X线, 心脏彩超, 肺活量监测, 有合并症的患者术前积极治疗, 如肺部疾患给予积极抗感染, 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高血压者术前继续用药, 控制血压在15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下, 血糖术前均改为注射胰岛素, 血糖控制在8.6 mmol/L以下, 心脏疾病请内科会诊积极治疗, 使患者达到能接受手术的最佳状态。

1. 3. 1 腰硬联合麻醉 观察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麻醉师给予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术前30 min给予苯巴比妥0.1 g肌内注射, 盐酸戊乙奎醚0.5~1.0 mg, 肌内注射以减少消化腺分泌, 此药不增快患者心率。静脉滴注复方林格氏液500 ml后, 取患肢在下侧卧位, 在L2~3椎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 用AS-E/S型穿刺针进行穿刺, 见脑脊液流出后, 以0.2 ml/s的速度向蛛网膜下腔注入0.75%布比卡因1.2~1.8 ml和10%葡萄糖注射液1 ml, 在硬膜外留置导管, 妥善固定导管, 立即让患者平卧位, 调节麻醉平面, 根据麻醉效果在硬膜外追加药物。术中严密监测, 根据心率、血压变化需要时静脉应用阿托品、麻黄碱或甲氧明等药物。

1. 3. 2 全身麻醉方法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麻醉师态度热情, 消除患者恐惧心理。麻醉前30 min内给予盐酸戊乙奎醚0.5~1.0 mg, 苯巴比妥0.1 g肌内注射。给予心电呼吸、血氧监护, 开通两组静脉通路。面罩吸氧, 行快诱导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诱导:咪唑安定0.1 μg/kg, 芬太尼2 μg/kg, 维库溴铵0.05 μg/kg, 依托咪酯0.2 μg/kg, 3 min肌肉松弛后行气管插管, 调节呼吸参数:VT 8 ml/kg, F 13次/min。麻醉维持:丙泊酚、舒芬太尼, 持续泵入, 七氟烷吸入, 间断静脉推注维库溴铵, 达到术中良好的肌肉松弛, 之后行髋关节置换术。

1. 4 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 如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 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物用量、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 5 统计学方法 对所收集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麻醉前后血压、心率均有明显下降(P0.05);麻醉后观察组平均动脉压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

2. 2 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物用量、麻醉成功率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的患者物用量、麻醉起效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作为老年患者常见的临床手术, 具有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高的特别。手术能否顺利进行对老年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要严格选择和管理术前的麻醉方式与过程, 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以提高治疗效果, 对保证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具有重要意义[2]。由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退化, 各组织对敏感性增加, 术前禁食、禁饮, 患者血容量不足等都可以引起循环功能受抑制, 患者在手术中的血压变动很大, 血流量、心肌氧供情况也相应降低[3], 所以要求选择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药物用量少、麻醉效果好的麻醉方式。腰硬联合麻醉的优势主要体现在:①能够实现对麻醉平面的有效控制;②可很好地控制药物的注射速度, 保证麻醉效果;③减少局麻药的使用剂量;④不会抑制患者的呼吸系统;⑤刚好满足髋关节置换术的要求[4]。

综上所述, 通过对本院88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麻醉处理观察, 腰硬联合麻醉起效快, 药物用量少,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少, 对患者生命体征影响小, 麻醉效果好, 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万明涛. 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应用腰硬联合麻醉与全身麻醉的效果对照.临床研究, 2014, 2(8):182-183.

[2] 吕洁, 陈霞, 刘秀芳, 等.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妇产科手术中的应用.西部医学, 2011, 18(15):593-594.

[3] 谭玉清. 探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手术中的应用. 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17):109-110.

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篇6

【关键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159-02

【Key words】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hip joint;Nursing

幼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即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髋关节畸形,临床分典型性和畸胎性,特点是婴儿在初生时就出现部分股骨头或全部股骨头脱出髋臼,其病变累及髋臼、股骨头、关节囊和髋关节周围的韧带和肌肉,由于初生时临床体征不明显,产生大量漏诊,如延误治疗,最终导致不可逆转的痛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和不同程度的髋关节功能丧失[1]。主要的造盖术包括:凸形造盖术:该术式由唐成林等[2]提出;贯通式造盖术: 该术式为于镜贺等[3]对Ghormleg[1]术式的改良; 翻转假臼大造盖: 该术式由孙丹周等[4]借鉴Chiari成形术和强力插入造盖术后提出; 改良造盖与截骨矫形术: 该术式由叶舟等[5]借鉴了Salter或Chiari等骨盆截骨术后提出,作者认为后者手术创伤大,操作复杂,并发症多[6];肌骨瓣髋臼造盖加粗隆间截骨术: 该术式为刘大鹏、田百超[7]借鉴了Harris, Kasser, Per-ry[8~10]等的研究,摸索出的一种新的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方法。吉林省四平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自1990年1 月~2009 年12月采用髋臼翻转造盖术收治先髋280 例,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获得相应的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0 例,500 侧髋关节。其中女180 例,男100 例。年龄4~10 岁,平均年龄7. 7 岁。本组皆为典型性先髋脱位,根据X 光平片结果,按Perkins 方格和股骨头上移程度分度,本组Ⅰ°10 例,Ⅱ°12 例, Ⅲ°14 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280 例患儿皆在半年内先后接受髋臼翻转造盖术,47 侧股骨头前倾角大于45°的患儿加用股骨旋转截骨术以减少前倾[11] ;为防止术后早期再脱位对10 侧完全脱位髋,采用经皮克氏针贯穿固定股骨头髋臼的稳定方法;术后改良贝氏石膏外固定,创口放置负压引流管。

1. 3 治疗结果280例患儿皆在术后二周内创口一期愈合出院;2 例患儿发生咳嗽、少痰等上感症状,3 例出现外尿疹,经治疗后痊愈,未出现压迫性褥疮及深静脉栓塞和肢体坏死;半年内摄片复查,未见髋关节再脱位,截骨完全愈合。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患儿心理护理 住院手术患儿年龄较小,陌生环境下见到医护人员易产生恐惧心理。尤其多数患儿心理上认为见到穿制服医护人员就会打针,常常会表现出哭闹不安、精神紧张等情况。因此应抓住患儿的心理, 态度和蔼主动接近患儿。同时注意非语言信息的作用,如轻轻抚摸患儿额头、给患儿铺盖粉色的被褥,有条件时应备些患儿喜欢的玩具和饰品,护士应穿粉色的制服进入患儿病房,以消除患儿的紧张情绪,增加亲切感,使患儿能积极配合。

2.1.2 陪护亲属的心理疏导 患儿亲属尤其父母的心理既受患儿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影响患儿,应细致、耐心地向家属介绍患儿病情,疏导心理情绪,使其能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努力创造一个适于稳定患儿情绪的心理微环境。使医患、护患、患患、及陪患间的关系和谐融洽,并注意室内卫生、摆设、通风、光线及颜色等因素对患儿的心理影响。患儿融洽的心理环境中就不会有孤独寂寞感,并能时常得到各方面的安慰、激发与启发,调动自身的心理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此外,医护工作人员在操作中要做到稳、准、轻,尽量分散患儿对操作过程的注意力,减轻痛苦,以保持患儿良好的心理配合。对成年患者的心理护理,首先要了解患者的气质、文化修养、职业、家庭装况及对疾病刺激的心理耐受力等。然后有针对性的做耐心解释、安抚工作,改变其心理状态,使他们在情绪上由忧伤焦虑变为平和乃至喜悦;在意志上由怯弱变为坚强;在信念上由悲观变为希冀;在心理控制上由盲目变为自觉;在治疗上由服从变为主动。只有充分调动了患者的能动性,使患者在心理上得到安抚、激励和慰藉,从而主动配合医护,做好自我护理,实现心理护理的自我暗示、自我意识控制机对紧张情绪的压抑等目标。才能收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1.3 术前准备按规程严格进行术前备皮,并清洁会,术前8~12小时禁止进食,6~8小时禁止饮水,强调禁食水是禁止从口摄入一切食物及液体,并非指主食。术前患儿应睡眠充足,遵医嘱给予术前用药。

2.2 术后护理

2.2.1 床铺准备准备麻醉苏醒床被,更换床上备品,保持床铺干燥、清洁、无皱折。常规准备中单及抢救备品。

2.2.2 密切病情观察患儿术后返回时多数未完全清醒,应去枕平卧,将头偏向一侧。给予常规吸氧,多参数心电监护,密切观察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监测测至患儿状态平稳时为止。观察输液情况,速度不宜过快。观察肢端感觉、温度、末梢血运及自主活动情况。密切观察创口渗血情况。

2.2.3 会护理此类手术部位距离会非常近,护理不当容易污染,所以应特别注意会清洁、干燥,每次大小便后用清洁温水擦洗会。应采用整洁的棉质、吸水性较强的小尿布,且其不宜过大,不应覆盖切口敷料,尿布要及时更换,动作要轻柔,而且要避免用冷手接触患儿。要注意患儿的保暖。

2.2.4 饮食护理患儿术后恢复完全清醒后才可以进食,应给予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如稀饭等,忌牛奶、豆浆等不易消化产气较多的食物,以防引起肠胀气及急性胃扩张。3 天后待胃肠功能恢复可给予高营养、易消化食物,如瘦肉汤、骨头汤等。多进食富含纤维新鲜蔬菜和水果,以保持大便通畅。

2.2.5 疼痛护理由于小儿某些游离神经末梢还未健全,对疼痛不敏感,故多数患儿疼痛较轻,一般止痛剂即可。用分散患儿注意力的方法,如讲故事,来减轻患儿的不舒服感,效果更佳。、

2.2.6 改良贝氏石膏固定护理 翻转造盖术后行改良贝氏石膏外固定。(1)护理上密切观察患者末梢皮肤的颜色、温度、感觉和活动情况,询问患者的不是感觉并加以分析,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处理。由于患儿多数年龄较小,缺乏自主叙述能力,或者不配合询问,应仔细询问陪患患儿的异常表现。(2)严密观察石膏边缘有无血迹及其浸染范围和扩大速度。若血液向石膏渗透并沿内壁向低处流,表明出血量较大,此时应检测生命体征,并报告医生处理。(3)对石膏内的疼痛感要认真查找原因,设法接触压迫,防止形成压疮。在疼痛性质未明确前,应向患者耐心解释,不得盲目指导自行用药。若疼痛为持续性且不为固定,可能系该处皮肤或骨凸不受压所致,护士可协同医生进行局部开窗检查。(4)石膏固定后要注意患儿躺卧的身体姿势,若患者腰部较高,腹部紧张,可出现上腹部进行性疼痛,腹胀和呕吐、烦躁不安、呼吸急促、脉搏细速,全腹压痛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急性胃扩张为主要特征的“石膏综合征”。严重可导致肠系膜动脉急性栓塞。产生严重的并发症。为防止发生,应适当变化,少量多餐易消化食物避免过饱。(5)由于患者需长期在床上大小便,所以应积极预防泌尿系感染,尤其女性患儿。护士应严密观察泌尿系症状外还要缺的患儿家属配合,在患儿大小便后用温水擦拭会阴不及肛周,并鼓励患儿多饮水。

2.2.7 功能锻炼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除限制髋关节伸直和部分内收运动外,应鼓励其它方向的运动,这对于关节复位和发育是有益的。为控制内收,要注意勿使患儿取侧卧位。抱时应两腿分开跨越大人的腰腹部。拆线后由患儿家长用掌心扣住患肢膝部,轻微用力挤压刺激髋臼,以促进其发育。

2.3 出院指导更换衣服时注意保持改良贝氏石膏外固定的固定位置;继续进行功能锻炼;定期返院复查,密切注意石膏的松紧度,及时调整。

参考文献

[1] 陆裕朴.实用骨科学[M] 1 第2 版1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11 222~1 230.

[2] 唐成林,任晓阳,等.凸形造盖术治疗小儿先天性髋脱位[J].中华骨科杂志, 1999, 19: 252-253.

[3] 于镜贺,严增福,等.贯通式髋臼造盖术治疗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999, 6: 30-32.

[4] 孙丹舟,孙莉,等.翻转假臼人工造盖治疗先天性髋脱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2, 10: 921-922

[5] 叶舟,占蓓蕾.改良造盖与截骨矫形治疗大龄儿先天性髋脱位[J].四川医学, 2003, 24

[6] BetzR, Chiar.i Pelvico steotomy in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J].J Bone Joint Surg Am, 1988, 70: 182-186・

[7] 刘大鹏,田百超.肌骨瓣髋臼造顶加粗隆间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脱位的生物力学评价[J].医用生物力学, 2002, 17: 183-187

[8] Toshiki I, YukiharuH, KouichiK・Twenty years followship of intertrochanteric osteotomy for treatmentof the displastic hip[J]. ClinOr-thop, 1992, 311: 245

[9] PERRY LS, Schoenecker, Anderson DJ. The acetabular response to proximal femoral varus rotational osteotomy[J].J Bone Joint Surg(Br), 1995, 77: 990-997.

[10] Suda H, Haeeori T, Iwata H・Varus derotation osteotomy for persiste dysplasia in 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J].J Bone Joint Surg(Br), 1995, 77: 756-761.

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篇7

【关键词】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病因病机;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438-01

股骨头坏死(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NFH) 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avascular necrosis, AVN) , 是骨科领域常见且难治性疾病。ONFH 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大类,前者主要因髋部外伤( 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等) 引起, 后者在我国的主要发生原因为应用皮质类固醇( corticosteroid)及酗酒。

综合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Osseous, ARCO)及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Orthopaedic Surgeons, AAOS)的建议, 将ONFH 定义为: 股骨头血供中断或受损, 引起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及随后的修复, 继而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 股骨头塌陷, 关节功能障碍的疾病。

一、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病因病机

―本虚标实中医将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归属于“骨蚀”“骨萎”范畴,髋关节的疼痛和行走障碍是其主要表现。其发病原因从临床上看一般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前者多见于股骨颈骨折、股骨头骨折、髋臼骨折及髋关节脱位等;后者常见于长期或过量使用糖皮质激素、酗酒、痛风、高凝血症及减压病等。在非创伤性患者中尤以糖皮质激素和酗酒所致最为常见。认为本病的起因与肝肾的盛衰和气血的运行有关,“肝主筋,肾主骨,骨生髓”,肾水能充髓益精,滋养筋骨,使筋骨强劲,筋脉和顺。若肾水不足,骨髓失充,则筋骨衰弱,生长无力。《灵枢》曰:“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气血有滋养和运行敷布精微之功能,气血充盈则运行有力,气至煦之,血至濡之;气血不足则运行无力,敷布失司。股骨头部位属髀枢,为气血罕到之处,一旦损伤,调治尤为困难。所以肝肾亏损,气血不足,损伤的骨端失去滋养,是本病的主要成因。筋骨既依赖肝肾精血的充养,又依赖肾阳的温煦。肝肾精亏,肾阳虚,气血运行不畅,瘀毒内结,不能充养温煦筋骨,会使筋挛、骨枯。因此其主要机理还是本虚标实,本虚是指肝肾亏虚,标实是指气滞血瘀,且标本互相影响,正如喻嘉言曰:“新伤邪实,久病正虚,久病多瘀”。所以概括地讲其病因病机主要为肾虚血瘀。若外感邪实,又可演变为虚实夹杂。

二、临床症状

1.疼痛 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可以没有临床症状,而是在拍摄x线片时发现的。最早出现的症状是髋关节或膝关节疼痛。疼痛可为持续性或间歇性。逐渐或突然出现髋部或膝部疼痛、钝痛或酸胀不适等,常向腹股沟区或臀后侧或外侧,或膝内侧放射,该区有麻木感。疼痛性质在早期多不严重,但逐渐加重,也可受到外伤后突然加重。经过保守治疗后可以暂时缓解,但经过一段时间会再度发作。原发疾病距离疼痛出现的时间相差很大。

2.关节僵硬与活动受限 早期患者髋关节活动正常或轻微丧失,表现为向某一方向活动障碍,特别是内旋。应在平卧位伸髋及屈膝屈髋90'位进行屈、伸、内收、外展及内旋检查,双侧对比,才能发现。随病情发展活动范围逐渐缩小,晚期由于关节囊肥厚挛缩,髋关节向各方向活动严重受限,髋关节融合,出现髋关节僵直。

3.跛行 早期患者由于股骨头内压增高,可有间歇性跛行,休息后好转,晚期患者由于股骨头塌陷及髋关节半脱位可有持续性跛行。骨性关节炎病人由于疼痛及晨僵,常有跛行,晚期由于屈曲、外旋、内收畸形,跛行加重。

三、体征

局部深压痛,内收肌止点压痛,部分病人轴叩痛可呈阳性。早期由于髋关节疼痛、Thomas征、4字试验阳性;晚期由于股骨头塌陷、髋关节脱位、Allis征及单腿独立试验征可呈阳性。其他体征还有外展、外旋受限或内旋活动受限,患肢可以缩短,肌肉萎缩,甚至有半脱位体征。伴有髋关节脱位者还可有Nelaton线上移,Bryant三角底边小于5cm,Shenton线不连续。

四、中医治疗

1.气滞血瘀型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当归9克,川芎6克,白芍9克,熟干地黄12克,桃仁9克,红花6克)。

2.肝肾亏虚型

治法:补益肝肾。

方药:六味地黄汤(熟地黄25克,怀山药12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山茱萸12克,牡丹皮10克)。

3.正虚邪侵型

治法:补益气血、兼以祛邪。

方药:八珍汤加减(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川芎6克,当归10克,熟地10克,白芍10克)。

本病由多种病因均可引起,共同的病机是破坏了股骨头的血运,晚期可导致股骨头塌陷而发生严重的骨性关节炎。早诊早治对本病有较大意义,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选择,尤其是中药补肾强筋、活血化瘀不失为防止继发股骨头坏死的有效途径。防止滥用激素以及改善酗酒的生活习惯可降低发病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周中,周福贻.周福贻教授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经验撷英.甘肃中医. 2011年第06期

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篇8

【关键词】 高龄患者; 髋关节置换术; 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2.039

髋关节置换是利用人造髋关节置换病变的所有或部分髋关节,以重建关节运动功能的一种修复手术,其在缓解髋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改善行走能力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优越性,已成为骨科解决某些髋关节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特别是对于老年髋部疾病的患者[1-2]。但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较多,老年患者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加之长期卧床及手术创伤打击,使得患者血液成高凝状态,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易发生静脉血栓,严重者可渐发致命的肺栓塞。因此,做好术前术后观察护理,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科室对21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采取一系列护理干预,有效地预防了深静脉血栓形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1例,男10例,女11例;年龄65~84岁,平均70岁;股骨头缺血坏死3例,外伤致股骨颈骨折11例,外伤致股骨粗隆骨折7例;16例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不同疾病。

1.2 方法 21例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6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评估 高龄患者常伴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肥胖、长年吸烟等病史,这些都是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因此,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对拟行手术和麻醉方式等相关因素进行评估。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应将血压、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评估患者营养状况,指导患者多摄入高热量、高蛋白和高维生素饮食,以纠正营养不良和避免增加血液黏稠度。

2.1.2 做好各项术前常规检查 术前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检查,血生化常规检查,摄髋部、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等,以了解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健康状况及患者对手术耐受能力。

2.1.3 术前宣教 术前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以防术后不习惯引起便秘,教会患者做呼吸功能训练及双下肢股四头肌、小腿肌群的收缩训练,以促进患者双下肢及全身血液循环。

2.1.4 术前常规准备 常规备皮,保持全身及局部皮肤清洁,术前2~3 d使用抗感染药物,防止术后感染。

2.1.5 心理护理 耐心开导患者,使患者了解手术过程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使患者了解术前术后主动锻炼的重要性,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术后功能锻炼。

2.2 术后护理

2.2.1 密切观察 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患者疼痛部位及性质,注意切口渗血情况及引流液量、颜色的变化,观察患肢肢体肿胀程度及肢端血循环情况,保持各种管道引流通畅。

2.2.2 术后保持正确 患者术后返回病房后,应将患肢抬高,保持外展30°中立位,两腿之间放软枕,避免患侧肢体内收内旋。去枕平卧6 h期间,每小时为患者进行双踝关节被动跖曲背伸运动20次,按摩双下肢腿部比目鱼肌和腓肠肌,1次/h,5 min/次,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轻下肢肿胀。

2.2.3 早期正确功能锻炼 术后6 h后,嘱患者主动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及双踝关节主动跖曲背伸运动,20~30次/h。鼓励患者多进行有效深呼吸及咳嗽。术后2~3 d拔除引流管后,在主动运动基础上可进行持续关节被动(CPM)锻炼,2次/d,1 h/次,循序渐进,屈髋不超过90°。

2.2.4 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 拔除引流管后,双下肢(或患肢)可使用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治疗,2次/d,30 min/次。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是一种序贯地从踝部、小腿至大腿加压的装置,该装置可减轻静脉血液淤滞,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水肿,是一种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2.2.5 药物预防 针对静脉血栓形成因素采取有效的药物预防,术后前3 d予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滴入,1次/d,低分子右旋糖酐可减低血小板的粘附作用,可附着在受损的血管内壁,阻止血栓形成。术后3 d可予以小剂量阿司匹林口服或低分子肝素钠肌肉注射。

2.2.6 饮食指导 鼓励患者多饮水,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流缓慢导致血栓形成。此外患者还应注意增加粗纤维食物的摄入,如新鲜蔬菜韭菜、芹菜等,多吃水果如香蕉等,定时按摩腹部,以促进肠蠕动,防止发生便秘。

3 结果

经过术前评估及术前术后预防性临床护理干预,21例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无一例发生深静脉血栓。

4 讨论

深静脉血栓是人工关节置换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50%~70%,继发肺栓塞发生率为4.6%~19.7%,因此,手术前后的护理干预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尤为重要,也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3-4]。特别是术后早期的活动锻炼,能够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是减少术后静脉血栓的有效途径。另外,髋关节置换术大多为高龄患者,常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加之伤后长期卧床,下肢血流相对缓慢,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手术创伤刺激可造成血管内膜损伤,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这些均是造成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在护理中密切观察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争取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深静脉血栓引起的死亡[5-7]。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高发期在术后1周内,本组21例患者在术后1周内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无一例发生静脉血栓,是今后护理工作中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借鉴的方法。

综上所述,精心的护理和密切的护理观察,能够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减少因深静脉血栓造成的死亡。

参考文献

[1] 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92-703.

[2] 童陪建,肖鲁伟.人工关节置换术并发症防治及术后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9-33.

[3] 吴人淳,覃樱,郑琼.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9):1770-1772.

[4] 付桂红.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20例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药物应用,2009,3(4):174-175.

[5] 应春柳.循证护理在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并发症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学杂志,2009,25(1):25-26.

[6] 万翠萍,郭颖,林云鹤.中西医结合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3):2165-2166.

[7] 卢含芳.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332-333.

上一篇:海洋资源的现状范文 下一篇:企业展厅文化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