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时间:2022-06-25 10:51:01

初中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G633.3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语文新课标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在“实施建议”中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要求教材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因此,笔者认为, 初中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树立创新观念,营造民主和谐氛围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树立人人具有创造力的观念。热爱学生,善待每位学生,坚持教学民主,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课堂氛围。师生平等互动,以关爱、友好、宽容、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到:课堂中没有教师威严的面孔,没有做错题、说错话后的胆怯,有的是微笑,民主和更多鼓励自己发表看法的机会。重视发现身上哪怕是十分微弱的思想火花,变知识的传播者为知识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变指挥与服从的关系为共同探讨的好朋友;变课堂为学堂。消除学生紧张、畏惧的心理,使他们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在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当然在课堂里,教师无法预料自己的学生能否创造出惊世骇俗的成就,将来是否是蜚声中外的人才,但要坚信陶行知先生的所言:人人是创造之人。苏霍姆林斯基的心扉:天赋为每一个正常的头脑打下了必要的、充足的根基,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创造者。

二、创设教学情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思维能力会在解决一些创造性问题的时候逐步提高。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尽可能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利于发展创造思维的机会。如《春》一课在结尾处以人喻春,说“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来赞美春天。这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生活实际为文章另写一个结尾。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生活实际,思考片刻,有的说:“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是种子破土而时拱动的力。我爱春天!”有的说:“春天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的笑逐颜开秀美羞怯,小伙儿脸庞的阳刚之气。热爱春天,播种春天,采撷春天吧!”通过这样的练习,既巩固了语文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为学生创造思维发展提供了条件,可谓一举两得。

三、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例如《孔乙已》的主题,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小说“揭示了为封建科举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是不是一定要这样理解才算对呢?那不一定,其实鲁迅自已只说,《孔乙已》“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别无他议。千千万万的教师这样教,亿万的学生这样学,再也没有什么创见了,应该说在封建社会,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风毛麟角,没有爬上去的是大量的,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已呢?这存在着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孔乙已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学会自下而上才是我们今天从学习这篇小说中应获得的启示。其次,小说中的人们,对孔乙已这样的苦命人是这样冷漠,是不应该的。今天,我们要予以同情与温暖,不能那样冷漠,我们要让世界充满爱。我想如果这样理解,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才有现实意义。同时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引导学生想象,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比如说,在教学文艺性的课文时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描写的情境、人物、情节一幅幅生动画面想象出来;在教学说明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说明的事物现象、性质结构、过程等形象、具体地想象出来;在教学议论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想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我在教学中总是凭借课文,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遨游宇宙,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青少年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又特别喜欢想象,他们对课文的读解,从课文语句的理解到全文思想,形象和意境的把握,都需要凭借想象的创造功能来完成。因此,我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尽量避免学生完全受课文制约,亦步亦趋,只是从课文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而是努力引а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去积极发现知识,甚至是一些隐藏在课文深处,连作者自己也未曾认识到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或创新课文的内容,延续课文的情节,或对课文的某些观念进行提炼升华,从课文中引出新的见解等。在我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大都能凭借于想象的创造神力,生动地再现、灵活地填补、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展现出一幅幅崭新的现实画卷,从而使学生步入创新的境界,得到创新训练,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

上一篇:如何利用大学英语听力素材培养学生听力理解技... 下一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英语词汇记忆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