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抓好词语训练

时间:2022-06-25 10:36:22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抓好词语训练

加强学生基础知识训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复习、巩固并能综合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初步懂得运用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为培养读写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这种训练是从一年级就开始的。

学生的词语贫乏,是写作的一大障碍。写作能力较差的同学,除了不会在生活中摄取材料以外,更严重的是用词不当造成病句。

过去我在讲词语时也有过教训,有时把词语意思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反复记忆,直到会背,但有时要想用这个词时,学生又想不起来,究竟是为什么呢?

在期末的一次评学会上,王小丽同学的发言使我很受启发,他说:“有一次,妈妈批评我所学的知识是‘似是而非。’起初我不理解,但我想起老师告诉我们,遇到不懂的词语可用学过的词语对照、比较,或放在上下文中去推敲、思考,争取自己弄懂,于是我想,‘是’‘非’这组反义词我明白,唯独‘而’字不懂。过去学过少而精这个词,这个‘而’有而且的意思。如按这个意思联系讲不通。又想到曾经学过公而忘私这个词语,连接公私这组反义词的‘而’字有‘却’‘可是’表示转折的意思,这样,似是而非的意思我便懂得了。我觉得老师教给同学掌握词语的方法很好。”

从学生的总结中,使我更加自觉地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在词语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让学生抓住规律,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就可以逐渐达到“由教到放手不教”。如若单纯叫学生死记硬背,考试时成绩可能暂时会好一些,但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和运用词语的能力却差得多。因此,我在讲授词语或练习时,注意以下几点。(1)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2)方式要灵活,让学生能准确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牢固掌握所学知识;(3)引导学生掌握规律,学会举一反三;(4)克服形式主义,讲求实效,不要只注意数量而忽视质量,避免搞无效劳动,加重学生负担。

例如我讲“孜孜不倦”这个词时,先让学生提出哪个字必须弄懂。学生立即查字典弄清了“孜”字有勤勉的意思,“孜孜不倦”是勤勤恳恳,不知疲倦的意思,多用于学习或工作。而后我又提出过去还学过哪些成语也是“**不倦”,学生立即想出学过“好学不倦”“诲人不倦”。我再提出这个“孜孜不倦”词的结构,是四个字,先由两个重叠的词组成,然后再与另外的词搭配在一起组成的。过去学过许多这类结构的词语,找找看。这时大家积极性很高,纷纷提出许多词语:如滔滔不绝、绵绵秋雨、夸夸其谈、依依难舍、津津有味、洋洋得意、高高在上、栩栩如生……然后告诉学生,这种重叠的词语既形象又加深了词义。最后,在学生理解词义、掌握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当堂将同学归纳的同类结构的词语写在笔记本上,完成了这项作业,使讲练结合起来,讲通再练,使知识转化为技能。

又如,为了丰富学生语汇,掌握词语的结构,我让学生先填上某个词的反义词,再将这组反义词组成几个成语:

先-后,先人后己、争先恐后、先斩后奏。新-旧,破旧立新、新旧交替、喜新厌旧、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生-死,同生共死、出生入死、生离死别、生死存亡。为了丰富学生的语汇,进行近义词的区别与练习。我先出示一个字,让学生用这个字分别组成几个近义词,指出它们的异同点,并分别组成搭配恰当的短语。

例如,奇:奇怪――奇怪的事情;奇异――奇异的海底世界;

奇特――奇特的案件;奇形怪状――奇形怪状的山石。

为了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在学完每课后,让学生将词语分类,按时间、天气、环境、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项目进行整理,记在语句积累本上,一是为了写作时的运用,二是巩固读书效果,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办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实践证明,加强词语的训练,充分利用教材中可以借鉴的材料,注意指导学生练习,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运用练习,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是提高学生词语学习的有效做法。

上一篇:谈“生成性”教学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课堂需要“亮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