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教学中如何“巧”用小资料

时间:2022-06-25 07:30:13

浅谈生物教学中如何“巧”用小资料

摘要:在新课导入上,借用幽默风趣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中教学中,利用幽默风趣的小故事精巧的设疑;借助有趣的小故事,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利用掌握的小资料,使教学中的疑点难点使之明朗化;利用掌握的小资料,达到教育启迪的目的;利用掌握的小资料,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及时传导信息。

关键词:小资料 新课导入 课堂教学 释疑解难 传导信息

生物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不断获取和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自学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然而,在当前中学生物学教学中,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如何让学生对生物教学感兴趣,如何喜欢生物课?下面就把我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介绍如下,以抛砖引玉。

只要我们平时善于积累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有趣的、新颖的小资料,教学时使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并能达到突破难点,巩固重点,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在新课导入上,借用幽默风趣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至关重要。许多教师感到概念和理论的教学枯燥、抽象。其实,用风趣的语言、材料和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重沉闷化为轻松活跃,将繁杂化为简洁,将单薄变为丰富。恰当地利用资料导入新课,可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讲授“遗传规律”时,可这样引入:“同学们都知道,英国近代有一大文豪,名叫肖伯纳。有一位女演员读了他的作品,便生爱慕之情,向肖翁写信求爱。信中写到:‘你是如此的聪明,我是这般的美貌,倘若我与你结婚,生下的孩子既有你的聪慧,同时又兼具我的美貌,岂不是很好吗?’肖翁幽默地回信说:‘不至于吧,也可能生下的孩子,具有你的智慧和我的容貌,那岂不糟了吗!’”学生们对于这种针锋相对的说法,到底孰是孰非,开始争论不休。我就利用学生们的“知新”欲望引导思考,开始新知识的探索。

二、在课堂中教学中,利用幽默风趣的小故事精巧的设疑。

运用有趣的小资料给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自觉地思维,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讲授“昆虫外激素”时,引用:“楚汉相争,垓下一战,项羽兵败,逃至乌江边,正欲乘一只船渡江时,突然看见江岸沙滩上有黑压压的蚂蚁群集成‘楚霸王死’四个大字,他仰天长叹:‘此乃天意,非战之过’。说完,拔剑自刎”。之后便设问:韩信设计谋害项羽,其计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学生们开始互问互答,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对此,教师不要忙于肯定或否定,而是有意识地留给学生时间稍作反思。这样,不仅会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会收到如同章回小说、电视连续剧中“悬念 ”的效果,从而使老师的总结更具有准确性和权威性。

三、借助有趣的小故事,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

有些生物学理论知识很抽象,需要借助有关教具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时利用一些小资料也能使之形象化。如讲“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时,给学生补充1989年10月5日《法制日报》中“达尔文的遗憾”一则短文:“达尔文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和表姐玛丽结婚。近亲结婚,祸及子孙。聪明的达尔文和美丽动人的玛丽生下了十个孩子,个个体弱多病。有三个很小就夭折了,其余的七个子女都不同程度地患有精神病。三个女儿一辈子也不能出嫁,有三个儿子无生育能力,终生未娶。四儿子一生娶了四个老婆也没有抱上娃娃。”听罢,同学们在惋惜的同时,兴趣大增,而且对近亲结婚的严重后果有了深刻的印象,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进而也增强了学生对我国婚姻法中禁止近亲结婚意义的认识。

四、利用掌握的小资料,使教学中的疑点难点使之明朗化。

教学中的疑难点也可用小资料起到释疑解难的作用。如讲“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原因”时,向学生提供有关的数字资料:“全世界每年有超过500多万公倾的土地因沙漠化、盐渍化和遭污染而不能用于再生产;近年来全世界每年森林减少的面积逾2000万公顷。”据此,请学生分析讨论,造成耕地面积和森林面积锐减的原因有哪些?生态失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使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同时也使学生从中认识到,人类任何生产活动必须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以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偏低。例如:耕地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草原为三分之一,林地为四分之一。这些知识可结合在自然保护及其他相关内容中讲授,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耕地面积的紧迫性;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五、利用掌握的小资料,达到教育启迪的目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讲“环境保护”时,可介绍:“全世界每年约1500万至2000万人死于饥饿及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约15亿人饮用被污染的水,约1000万人死于水污染,每天约有800人因呼吸污染的空气而早亡……”“目前物种的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因毁林,每年至少有一种鸟和哺乳动物或植物灭绝,按IUCN植物中心的保守估计,到2050年,6万种植物将灭绝或濒临灭绝。而一个植物种的灭绝,将伴随着10种~30种动物的灭绝”。从事例中,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破坏自然环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由此唤醒并增强学生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

六、利用掌握的小资料,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及时传导信息。

20世纪是生命科学迅猛发展的时代。而课本不能及时地、全面地反映新成就,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及时渗透生命科学的新成就。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能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向往,树立学好生物学的新观念。

总之,我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利用小资料辅助教学,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记忆、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普通生物学――生命科学通论》

《英汉口袋百科:生物(书+1CD)》

上一篇:环保教育与生物教学 下一篇:"板块模型"与电磁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