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指导学生积累语言

时间:2022-06-25 04:41:51

重在指导学生积累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知道,汉语自成体系,有其特殊规律,强调的是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如果学生脑子里没有词、句、段等基本的语言材料,没有相应丰富的词汇、多样的句式段式储备,说话、习作又怎能做到用词确切,表达流畅,语言生动。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一、 激发学生产生语言积累的兴趣

古人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引导学生注重语言积累,首先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兴趣。汉语是世界上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一,它具有思想美、意境美、节奏美、音韵美等特点。因此,可以指导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1. 指导学生在“美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好的语言文字,读时,如同品尝一杯香茗,满口生香。《木兰从军》中有这样一句话:“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我让学生读这句话后,问:“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弄懂其中的大概意思后,我让学生再读读这句话,并问学生有什么发现。有的学生说:“这句话不像其他课文中的句子,很独特,是三个字一小句三个字一小句的。”继而,我引导学生读读这几个三个字的短句,看看还有什么发现。学生说:“这句话中有四个三个字的短句,每个短句第一个字都是表示动作的。”也有学生说:“也说不出来有什么好,就是喜欢读这句话,而且读的时候感觉很有气势。”学生体会到这一层就很不错了,接下来我就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在朗读中感受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的音律感。朗读中,学生毫不费力地牢牢记住了这句话。

2. 指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语言的魅力。有比较才会感受到优劣。我在教学《灰椋鸟》一课时,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比较,因为这一课中作者的用词十分精准,值得好好品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第4节,感受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热闹,让学生读读文字,画画关键语句,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扣住这样几个细微处进行了词语比较教学:

师:这句话中“陆续”换成“连续”,“投入”换成“飞入”,大家读读,看看行不行!

生:不行。“陆续”的意思是一个接一个,“连续”的意思是接连不断的。

生:“投入”也不能换成“飞入”,“投入”读来好像速度比较快,而“飞入”速度就是一般的。

师:那么大家再读读原句,特别注意“陆续”和“投入”,看从这两个词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作者观察很仔细,灰椋鸟是一会儿飞来一群,一会儿飞来一群,他用“陆续”很恰当。

生:鸟儿们归林时速度很快,很急切似的。

我抓住“陆续”“连续”“投入”“飞入”进行辨析比较,让学生感受作者的用词准确。学生不仅透过这几个关键词感受到了当时的情境,还能从心底对作者用词的讲究产生叹服之感。

3. 指导学生在“想象”中感悟语言的魅力。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象是利用我们头脑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可以无限开阔,可以由眼前的文字想开去,使得眼前的景、物具有更丰满、更细腻、更广阔的情感。通过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想象,可以使文字更鲜活,使学生感受更真切。我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一课的第6自然段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最后,当“我看见小小的荷塘”时,又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呢”?请大家读读最后一段。出示:“荷叶像一柄大伞,静静地在荷塘举着。”(出示图片)大家喜欢这句话吗?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请你读读这一自然段,想想。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启发学生体会:荷叶不仅自己美丽可爱,还能给小鱼、雨点带来欢乐。

师:看,小鱼在荷叶下嬉戏,小鱼在荷叶下尽情地玩耍。小鱼,你在荷叶下嬉戏时心里会想些什么?――你不怕夏天火辣辣的太阳吗?下雷阵雨了,你不怕吗?

师:雨点你怎么会唱歌呢?雨点你在荷叶上唱歌心情怎样?是谁为你搭建了唱歌的舞台?你想对它说――

通过这样的处理,进行适度的拓展和想象,使教学走向深度,把词语与课文内涵建构起紧密的联系,既使学生“入文”,又使课堂“出彩”了。维果斯基说:“语言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看来,这些语言也是富有生命的,如果忽视了激发学生感受“语言生命”,我们就捕捉不到语言背后隐含的好多美好的东西。而在捕捉那些美好东西的同时,也在学生心里种下了美好的东西,那就是对语言的喜爱。

二、 指导学生掌握语言积累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学生有了积累语言的兴趣后,就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科学适用的积累方法。这些积累方法,必须在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中训练。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运用较多的方法有:

1. 经典的篇目背诵。古人十分重视诵读。重视诵读,其实强调的就是语言积累问题。古人认为,学生学习课文,不靠教师架空分析,主要靠自己反复诵读,加上教师讲解来理解课文。熟读之后还强调背诵,并要求滚雪球般记忆已学篇目。只有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才能博闻强记。厚积薄发,应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达到如古诗所形容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的境界。古人的做法尽管不完全适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但是古人提倡的背诵是可以被我们借鉴的。在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提炼关键词帮助背诵。这适于背诵某一段或某几段。以段落中的重点词为主导词,然后循着主导词熟读成诵。如指导学生背诵《北大荒的秋天》第4自然段,我和学生交流讨论后,理出关键词“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挺拔的高粱”“榛树叶子”,学生记住这几个词,就较顺利地背诵了这一段。列出提纲帮助背诵。这种方法适宜背整篇课文或篇幅较长的段落。列出课文的自然段提纲或段落的层次提纲,然后引导学生按提纲熟读成诵。适量抄写帮助背诵。俗话说:“眼过千变,不如手过一遍。”有的人目视口诵记得慢,而手过一遍则能很快记住。因此不妨让学生试试这种方法。反复朗读后背诵。南宋杰出的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又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我们常告诫学生,要熟读成诵,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读着读着,就自然而然地能背诵了。

通过这些方法指导学生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好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领悟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2. 适度的练习拓展。小学生善于模仿,乐于模仿。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相关的拓展练习,这类拓展练习有助于帮助学生迁移书中的写作方法,达到融会贯通,积累写法的效果。如我教学《拉萨的天空》一课,引导学生品读“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这一句话后,我说:“同学们,你还能再想想那里的天空还像什么吗?用‘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 ’来说说。”有的说:“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一望无边的大海。”有的说:“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蓝色水彩笔画出的一幅画。”还有的学生想到了前面所学课文《北大荒的秋天》“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于是迁移到此:“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蓝色的锦缎。”瞧,多么精彩丰富的想象。

再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到最后一个自然段后,我问学生:“仅仅是小鱼、雨点快乐吗?从哪儿看出来?”(省略号)“荷叶还能给谁带来快乐?”通过这些适当的练习,引导学生在体会文本语言基础之上拓展,就能使学生对书中句式印象深刻,同时头脑中也能构建一句类似的优美语句,久而久之,便能形成一笔丰富的语言财富。

3. 广泛的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清代康彪总结读书经验时说:“阅读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上做到“量足”,等到时日聚增,量变就会发生质变。我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师生共读,教师的阅读是无声的榜样,要求学生读书,教师首先要热爱阅读并能坚持阅读;指导阅读,学生的阅读需要进行指导,在学生读一本好书前,我都会精心准备,上一节“好书推荐课”;学生在读书过程中,经常上“读书交流课”,谈谈印象最深刻的书中人物、书中情节、书中故事等;亲子共读,要求家长和孩子一道阅读,并把这个容易泛化的举措落实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要求家长为孩子置办一个书柜,每逢长假为孩子选购书目,下发“亲子共读表”和孩子共同阅读,共同填写。这些都使孩子们渐渐喜欢上阅读,积累丰富的课外知识。有的孩子经常在课堂中讲述一个相关的故事或者自豪地说出自己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生字词,更多的是学生在无意中提高了自己的习作水平。

重视引导学生积累,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好语文的金钥匙,这把金钥匙不仅会开启一扇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的门,还能开启另一扇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的智慧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漆桥中心小学】

上一篇:妈妈说我不懂事 下一篇:半半国奇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