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词汇空缺及其可译性

时间:2022-06-25 12:25:57

浅谈词汇空缺及其可译性

作者简介:王玮(1987―),女,河北人,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研究生,主要方向: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

摘要:词汇空缺(lexical gap)原本是语义学领域的一个专用术语,之后被引进翻译学领域,指译语缺乏恰当的词来翻译源语中现有的词项。本文通过理论和实例探讨产生词汇空缺的各种原因,并给出在英译互译过程中处理词汇空缺现象的有效的翻译策略:音译、加注、意译。

关键词:词汇空缺;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一 引言

词汇空缺( lexical gap ) 就是指在一种语言的某一词汇场内,某一结构位置上缺少一个词项,或者说,当一种语言的词汇结构表明某个概念可能或应该被词汇化(用词汇表达出来) 但却没有,这时就出现了词汇空缺。关于词汇空缺,有人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认知的角度来分析词汇空缺的翻译,在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分析产生词汇空缺的原因及其应对方法。

二 词汇空缺定义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文化的载体,可以折射出各民族独特的文化色彩。由于人类的语言和文化有其共性,所以各语言之间都存在着相关的对等成分(equivalents);但又由于各语言和文化间的差异,在一种语言里的有些词在另一种语言里没有对等或契合的词,有人称这种情况为词汇空缺(lexical gap)(周玉忠, 1991)。

三 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它是随着一个民族的发展演化而逐渐丰富起来的,英汉民族在发展过程的差异导致了语言上的差异,并突出表现在词汇层上。笔者认为不同的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心理因素、等方面来分析造成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的差异与词汇空缺

人们生活在何种环境中,便会产生何种语言。在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该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某些特定词汇的出现和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 大手大脚, 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因此汉语中借助山来表达意义的词有很多。例如:“开门见山”,“东山再起”等,然而这里的山并不真正存在“mountain”的本义。而英国是一个岛国,英语习语中很多与海相关,例如:“be lost in the sea”(迷路) “take the sea (择业)”等。

(二)风俗习惯和心理因素的差异与词汇空缺

不同的民族由于风俗习惯、心理因素的迥异,观察问题角度不同,对相同事物的感受往往也不同。 “文化积淀是人的心理或思维定势。由于知识、经验和习惯的积累,久而久之人的心理上形成了一种稳定的传统文化精神,这种精神往往成为个人和群体的价值观念。”(沐莘,1996.641-653)例如在我国,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极为关心的事情,人们见面的招呼语“吃了吗?”在英语中绝对是空缺的,因为这不符合他们的心理定势。我们并不可以把它直译为“Have you eaten?”。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围绕着吃饭问题所营造的一系列词语表达法如“吃大锅饭”、“秀色可餐”、“吃闲饭”、“吃香”等,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述,只能根据它们的含义用英语民族所熟悉的方式表达为“getting equal share regardless of the work done”、“beautiful enough to feast one’s eyes”、“lead an idle life”、“be very popular”。(曹军,2000,(2):54-56.)以力求满足不同民族的潜意识与思维定势。

(三)的差异与词汇空缺

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不同的宗教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体现了迥异的文化传统。文化的进步要靠人类的智慧,这显然离不开思维,而思维的成果要用语言表述,要靠语言交流。可以说,“思维是语言生成的哲学机制,这种哲学机制支配表现法,使之形成定势而模式化。”( 刘宓庆,1996.34-44)欧美人多信奉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一切安排也都是上帝的旨意。而在中国,人们心目中只有“开天辟地”的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再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龙”的字眼,但“龙”在英语文化中是没“地位”的爬行动物,是邪恶的象征,在汉语中则恰恰相反。在我国古代,“龙”就是皇帝的象征,后来又引申为珍异、高贵的象征,语言中也就相应出现了“龙颜”,“望子成龙”等表达方式。

四 解决词汇空缺问题的有效翻译策略

前面通过理论和实例分析了产生词汇空缺现象的一些主要原因,并列举了词汇空缺给英汉互译带来的困扰。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必须在了解词汇空缺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巧妙地处理这些词汇,具体来讲,可采用以下几种翻译手段:

(一) 音译

人名、地名以及一些表示新概念而本族语里又找不到对等词来表示时, 均可采用音译法介绍到译文语言中去,例英译汉: coffee( 咖啡) ,sofa(沙发),“Internet(因特网)”;汉译英:武术(wushu)、饺子(jiaozi)等。

(二)加注

对于一些空缺词汇,为了使读者领会它所传递的内涵,可以通过加注的方法对其进行解释性翻译。例如:败笔――a faulty stroke in calligraphy or painting; a faulty expression in writing, 黄霉天――a peirod of rainy weather in South China in late June, 秋老虎――a period of hot weather in China in September等等。这一方法常见于一些成语及典故的翻译上。

(三)意译

意译法就是只保持原文内容, 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译文的语言与原文的语言在许多情况下并不用同样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 更谈不上产生同样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 一般采用意译为好。在翻译时必须充分考虑民族文化因素,不能生搬硬套,而应该采用意译的方法,符合尽可能准确自然地传递信息,反对拘泥于原文形式的主张,牺牲了某些形式上的个别因素而保留了原文整体上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仍不失为好的译文。例如:“在农村,特别是比较偏僻落后的农村,还残存着少数包办婚姻的陋习。”在这里,“包办婚姻”就不能译为“arranged or bought and sold marriages”而应该译为“form of forced marriages”

五结束语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词汇的空缺现象影响着人们对于语言的理解,通过对词汇空缺现象的分析及其翻译方法的归纳总结,这样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就会避免产生错误,使交流更加顺畅。(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浦东;200135)

参考文献:

[1] 曹军.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2):54-56.

[2] 何慧刚.浅谈解释性翻译的具体应用[J].大学英语,1998,(6):44-45.

[3] 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问题[A].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34-44.

[4] 沐莘.试论英汉文化对比研究[A].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641-653.

上一篇: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与成绩的相关研究 下一篇:从语用学和文化角度分析英语电影字幕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