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清代重修三清观碑考略

时间:2022-06-24 11:21:12

山海关清代重修三清观碑考略

摘要:2004年5月,重修三清观碑于山海关北后街村出土。碑文记载了光绪七年重修山海关三清观始末和社会各界捐助钱物情况,为研究当时山海关军事驻守、商业商贸等社会情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关键词:河北山海关;清光绪;重修三清观;碑刻

2004年5月,山海关文物部门从山海关三清观西北农田灌溉机井房内发现一块石碑。经简单清理可见文字“重修三清观碑记”,落款时间为“光绪七年”。经与机井房权属单位北后街村洽商,该村同意将石碑捐献。文物部门组织人员将石碑挖出运回。

该碑为青石质,首身一体,通高257厘米,厚19厘米,宽74厘米。碑首处宽78厘米,高83.5厘米。碑阳碑额阴刻楷书“永垂不朽”四字,周围阴线刻二龙戏珠纹饰。碑身周边阴线刻4厘米宽卷云纹边框。碑阳阴刻楷书12行,满行31字,共291字,其中257字可辨,记载了捐修三清观的缘起和过程。

碑碑额阴刻楷书“承先启后”四字,碑身周边阴刻4厘米宽卷云纹边框。碑文字迹清晰,阴刻楷书16行,满行76字,共950字,按捐助先后顺序记载了官员、店铺、人员的名称及所捐钱物数额情况。

此碑文字,遍查本地史籍方志未见有所收录。经通读碑文,查阅相关资料,可了解以下问题:

一、山海关三清观历史沿革及建筑格局

关于山海关三清观的记载,最早见于清光绪五年编撰的《永平府志》,其卷四十一《建置志・寺观》篇载有佘一元撰写的《修建三清观记》,文中记载:“……山海旧无道观,明末有阴阳李真成者,发愿募资,百岁老翁曹绣实,首其事,创建于城西北隅,维时正殿两庑,门垣略具,而规模犹未大备。嗣是,全真张守正自都门至,止其间,增抱厦两廊二十余楹,继起钟鼓二榭,门坊一座,于是修为日盛,钟磬之音,四时不辍,一方祈禳有举,必于是会归焉”。[1]由此可知,山海关三清观系明末本地阴阳先生李真成募资,曹绣实主持修建,后经道人张守正扩建而成规模。鼎盛时期三清观建筑群落由门坊、山门、钟鼓二榭、两廊、抱厦、正殿等建筑组成。

至清咸丰以后,山海关三清观因无人看护逐渐荒芜,建筑倒塌,神像倾颓。光绪七年(1881年)周永参、关顺等人组织募集善款,对三清观进行重修。从碑文中“重建前殿三间,山门间,东院客房间,施彩正殿,重塑两廊,一寺俱新矣”一段可知,三清观重修后建筑格局大致由山门、前殿、正殿、两廊和东院客房等建筑群落组成,钟鼓二榭并未恢复。

此建筑格局自清光绪七年重修后,一直保存至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山海关区人民政府曾拨款对三清观进行修缮,1957年山海关三清观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期间,三清观建筑遭到破坏被改建为北后街小学教室,庙貌无存。院内仅余蟠龙古松一株,姿态苍劲,述说着历史的沧桑。

二、碑阴文字反映的社会活动情况

(一)军政官员、军事布防情况

自明初建关设卫后,山海关成为一方重镇。清乾隆二年山海关设临榆县,属永平府管辖。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为保京师安全,在山海关设重兵把守,兼顾驻防、政务、关税、海防等事务,文武官员设置繁复。

碑阴文中记载光绪七年捐修三清观的临榆县、永平府及周边地区文武官员共22人,其中15人于光绪五年《永平府志》、光绪四年、民国十八年《临榆县志》中有所记载。文中所载驻守部队,涉及当时西起永平府喜峰口东至宁远州前所共9处。这些内容反映了当时山海关、永平府及周边地区官职设置、军事布防的基本情况,为史籍方志的相关记载提供了实物佐证。

(二)商业商贸情况

山海关所处地理位置优越,陆路为东三省乃至朝鲜通往京都的咽喉锁钥,水路有濒临渤海的海运优势,商贸活动活跃,有大量东珠、人参、貂皮等贸易需经山海关销往内地,山海关为重要商贸关口。

但史籍方志中对山海关商贸活动罕有记载。在此碑阴文中记录当时各类行业的商号、铺号等30余家,仅当铺就达8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山海关及周边地区商业活动的繁盛,也补充了方志史料记载的空白,为研究清代山海关商业商贸活动提供了有力线索和依据。

三、结语

此碑的出土,填补了山海关三清观史料记载的遗缺,为研究三清观的历史沿革、建筑布局以及清代山海关军事布防、官职设置、商业商贸等社会活动,提供了客观真实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山海关三清观的修复,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依据。

参考文献:

[1]董耀会.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光绪五年《永平府志》卷四十一 建置志十 寺观[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1606.

作者简介:赵宏利(1970-),男,河北山海关人,秦皇岛市山海关长城博物馆,职称:文博馆员,学历:大本,研究方向:文博。

上一篇:舞蹈编导的专业素养及其培养探讨 下一篇: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