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06-24 08:43:47

对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思考

【摘 要】到了高中,由于知识点的增多,灵活性的加大,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题型也不可能讲全讲细讲以及巩固强化。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教师应在新生入学时向学生介绍高中数学的特点,为搞好衔接打基础;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学生进行章节总结,小组交流,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的习惯,使他们掌握思维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关键词】高中数学 知识讲解 作业评讲 试卷分析 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46

对高一新生来讲,初中毕业进入高中学习,学习环境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需要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中的高中,必然有些学生会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会产生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就是一些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被动局面。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时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巩固。而到了高中,由于知识点的增多,灵活性的加大,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题型也不可能讲全讲细讲以及巩固强化。这也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的衔接教学,是我们高中数学老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首先是要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且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与初中数学相比增加了难度。另外,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阶段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便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的现实。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此外相对初中数学所富有“生活趣味” 来讲,高中数学则更有“数学味”。高中数学抽象的知识多,对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的要求又很高。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又高。初中删减的内容都需要在高中阶段补充上,这就必须做好教材内容的衔接,而这样却又增加了高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这些也是升入高中后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的客观原因之一。

其次是要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初、高中教学方法上的差异也是高一新生成绩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初中数学教学中重视直观、形象教学,每学习一道例题,都要进行相应的练习,学生板演的机会较多。一些重点题目学生可以反复练习,强化学习效果。而高中数学教学则更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工夫。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往往采用粗线条模式,为学生构建一定的知识框架,讲授一些典型例题,以落实数学能力的培养。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存在思维障碍,难以适应快速的教学推进速度,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学习成绩。因此,高一数学教学的开始,应注意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讲授,尽量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讲解抽象的数学概念。由于初中学生尚未形成严格的论证能力,所以在高一证明函数单调性时可进行系列训练,让学生进行板演,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存量,引导学生找到联系与区别,这样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通过上述方法,能够降低教材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正常教学。

再次是要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而高中数学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更要求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习惯于继续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致使学习困难增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别提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自我综合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高中数学教学要把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指导以培养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为重点,狠抓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基本环节,如怎样预习、怎样听课等等。使学生认真做到预习、听课、作业、消化、归纳等,能将前面提到的基本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帮助学生处理好几个关系:

重视指导和培养学生开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勤学好问习惯、上课专心听讲习惯、认真作笔记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书写规范工整的习惯等等。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度过这个衔接段。

指导学生基本方法。教师指学生怎样观察与思考、怎样理解与分析、怎样综合与应用,是高中教学的难点所在,掌握学习方法是攻破这个难点的措施之一 。如问题讨论法、自学指导法、类比推理法、假设法、实验辅助法、预习—听课—复习(练习)—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

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古人云: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用,而授人以“渔”,终生受用不尽。因材施“导”,努力教会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是教之根本,而自学能力的提高,首先有赖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并且人教B版教材在编写上,低起点、低坡度的做法,为学生自学提供了方便。

因此,教师应在新生入学时向学生介绍高中数学的特点,为搞好衔接打基础;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将学法指导寓于知识讲解、作业评讲、试卷分析等教学活动之中;提倡学生进行章节总结,小组交流,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的习惯,使他们掌握思维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个性化语言,永久地记忆在脑海中,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上一篇:对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