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就业格局的区域分析

时间:2022-06-24 06:18:54

城乡就业格局的区域分析

东中西地区就业形势各异

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2002年连续四个季度对全国79个地级以上,包括东部36个、中部27个、西部16个城市的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追踪监测显示,当前东部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明显好于中、西部城市;中部城市劳动力市场形势最严峻;西部城市劳动力市场既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全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也呈现出相应的区域特点。在79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中,以农村转移劳动力为主的其他人员在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占到求职人员的25.2%、13.2%和19.1%,各区域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同。

监测表明,东部和西部城市劳动报酬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劳动力市场服务比较规范统一,从而吸引农村劳动力向东部和西部流动。东部是农村劳动力的净输入地区;西部既有输出,又有输入;而中部地区的吸纳能力最低,需要向其他地区输出。在东部地区,城乡分割的就业格局已被打破,劳动力市场基本实现了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上的求职人员主要是就业转失业人员和以农村转移劳动力为主的其他人员;在中部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比较低,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是劳动力市场的求职主体;在西部城市,劳动力市场可为当地失业人员和外来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去年四个季度的追踪监测显示,虽然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占有较大比重,但其他人员也占有较大比重。也就是说,随着西部经济发展,外来劳动力可有较多就业机会。合理调控区域劳动力市场

针对当前我国城乡就业的不同区域特征,应及早制订出台相关政策:

中部地区城市可实施产业工人转移战略――中部城市传统产业工人队伍庞大,高素质人才流失,劳动者技能结构老化。与此同时,中部地区由于结构调整滞后、经济增长相对乏力,缺乏投资机会和创业机会,就业比较困难。因此建议国家采取措施,加大中部地区改革开放力度,吸引多方面投资,促进经济搞活,从而创造出更多就业机会。在目前情况下,可以鼓励中部地区劳动力向东、西部转移,以缓解中部地区的就业压力。

西部地区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当务之急――面对西部地区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农业劳动力比重过高的问题,当务之急是提高劳动者素质。西部就业机会很多,提高劳动者素质,不但可以大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更多需求,还可以加快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步伐和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进程。

东部地区继续加快劳动力市场机制建设――尽管从总体看,对单位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求人倍率不高,但这两类职业在东部地区的求人倍率仍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结构调整任务已基本完成,劳动力市场也日益规范,进一步加快劳动力市场机制建设,可以吸收更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

上一篇:刘维芳的艺术之旅 下一篇:农民增收、农村就业与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