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戏剧时空节奏的构设

时间:2022-06-24 06:10:50

论戏剧时空节奏的构设

摘 要:戏剧时空节奏是指在戏剧时空中,动作冲突与剧情的发展所表现的轻重缓急的变化。在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暗恋桃花源》中,《暗恋》与《桃花源》两个舞台戏剧一悲一喜,一今一古,一个情致高雅,一个世俗嬉闹。在同一个舞台上产生了从故事年代、剧情内容到行为动作等各方面的冲突,有意造成更易为观众接受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时空交错;悲喜;古今;雅俗

中图分类号:I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011-02

在生活中,很多艺术都有节奏,戏剧更是如此。胡志毅曾在自己的研究中说,“对于戏剧艺术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有限的时空完成其艺术表现的任务。”进而言之,戏剧时空节奏的形成,乃是基于一种按照空间的次序和时间的流动而形成的有规则的运动,它能够把动作组织起来,使生命或艺术都呈现出一种韵律感和流畅性。话剧《暗恋桃花源》就给我们呈现了别样的时空节奏。

由单一到复杂,由多元而形成错综,看似偶然无序而产生互动,《暗恋桃花源》以类似后现代色彩的戏剧风格,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那么,在这部话剧中,时空节奏的构设有什么特点呢?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它的独到之处。

一、悲与喜的杂糅

王夫之曾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意思很明确,即悲喜混杂可以增强文学作品的趣味性,以求符合大众的文化审美需求。戏剧结构大穿插、跳跃、叠合,《暗恋桃花源》向我们呈现的十分到位。剧中幕与幕之间的转换都是以剧组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而不得已造成拍戏中断而划分的。从一出戏进入另外一出戏,从一种情感转入另一种情感。这样做的好处是每当一种感情悲伤的或是快乐的要达到高潮时,用另外一种相反的情感去克制,不让情感一泻千里的宣泄而是让情感如小溪般慢慢流淌,悲的情感中包含着喜,而喜的情感中又融入了伤感,悲剧与喜剧的距离却在“间离效果”中慢慢趋于同一,这里反映出作者对传统戏剧观念的颠覆。

舞台上面两组的人同台演出,一边排演,一边却又不得不受到旁边剧组的影响。奇妙的是,导演将两组的人分别交替上场的理由也设计得无懈可击:要么是“场地是我们订的”、“我有场租租约”,要么是“场租租约谁都有嘛!有没有找过剧场管理员呢?”一组的人在台上演了一段戏以后,另一组人便可用一种“合理”的理由替代之,成为下一个舞台上的表演者。观众才经历过悲剧的渲染,就要进入喜剧的气氛之中,然后接着上演的又是令人潸然泪下的悲剧。知名学者马叔礼对这种设计有很高的评价,“这出戏的构思就是要把‘舞台外’带入‘舞台内’,舞台的本身不仅展现了戏剧,也展现了‘戏剧的可能’和‘可能的戏剧’”。

二、古与今的对接

时空来回跳跃,叠合,就是让两个以上的戏剧空间互相存在同一戏剧过程中, 彼此对比、呼应。如《暗恋桃花源》中让一个时装悲剧与一个古装喜剧在同一个舞台上演出,其中还不断穿插着一个在寻找刘子冀的女人,不同的人,相似的追寻,异样的交接。

这个被寻找的刘子冀,也蕴含着作者的深意。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会发现,在文章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南阳刘子冀,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一安排必然会使观众有所想:为什么一个现代人却要去寻找一个在古代为了寻找桃花源未果而病死的人呢?或许这个女人在寻找的正是我们大家一辈子都在寻找的东西;或许可以称之为“爱”;或许就是去寻找那曾经遗失的美好。

剧作家让舞台交替或同时上演两出戏剧,其用意,显然是让《暗恋》和《桃花源》在这种特定的并置过程中相互穿插,相互同化。在这一点上,作者有意借鉴俄国作家契科夫《三姐妹》中的特点,在一方表演过程中,把剧组演员在舞台旁边说的毫不相关的话有意的拼接起来,形成特殊的暗示效果。当我们深深地观察体悟时,我们就能发现两个故事是内在相通的:《暗恋》是江滨柳找云之凡寻梦,《桃花源》是老陶找春花寻梦。两者的内在都是人生的梦想与遗憾,都是对不能割舍的思念的追求,而这种追求都归于无可奈何的失落。可以说,一出戏的总体节奏,犹如一首乐章的曲谱,或雄浑激昂、或轻巧俊丽。然而,《暗恋桃花源》在剧末带给观众的却是别样的体会,那是一种淡淡的哀愁,那是一种沉沉的相思。

三、雅与俗的衬托

时空交错的组合结构大大的扩展了戏剧的内在张力,不同风格的拼接反而会带给观众一种在任何对抗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感。在剧中,通俗与优雅的戏剧时空变幻,显现出更有活力、更有弹性、更富于强度的戏剧节奏。

《暗恋》是让身患重病的江滨柳呼唤年轻时的恋人,他渴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能够看到那个他牵挂的“白色纯洁的山茶花”。他终于等来了云之凡,然而世事沧桑,四目相对,一时百感交集。

江滨柳:想不到,想不到啊!好大的上海,我们可以在一起。这小小的台北……

云之凡:(看表)我该回去了。儿子还在外面等我。(起身走)

江滨柳:之凡……这些年,你有没有想过我?

云之凡:(侧脸)我……我写了很多信到上海。好多信。后来,我大哥说,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要老了。

是命运的捉弄?还是一个时代无可避免的结果?四十年的分离,各自都没有忘记对方,而心中的思念是一种无比压抑的煎熬!岁月流逝,时光无情,人颜老去!生离最终还是变成了死别,品尝别离的惆怅,了却思念的痛苦,这也算是对人生豁达的最好诠释了吧。

然而,就在我们的感情还沉浸在“暗恋”剧组所营造的感情悲苦和世事沧桑时,舞台上的另一剧组“桃花源”却要带领我们重入喧闹的世俗。

在这部古装喜剧中,老陶、春花、袁老板都在寻找着心中的桃花源。老陶因妻子春花和袁老板,放弃一切逆流而上,意外地来到了桃花源。与世无争的幸福生活,让老陶的思想有所改变。因此他不计前嫌回去邀请春花和袁老板一起前往桃花源,可惜武陵却已物是人非。剧本的台词中大量反复地使用了口语“这个”“那个”,增添了幽默的喜剧色彩。人们听到这些通俗的民间大白话,在大声欢笑之际也会慢慢的思索剧中赋予的更深层的意义,浓浓的惬意与淡淡的失落融合在一起,这是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我们在看戏的过程中可以明确地感受到,《暗恋桃花源》使得观众掌握着比剧中人多的多的信息,像上帝一般俯视着剧中众生的行动。剧本中人物的悲与喜,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吊诡般反复翻转,及至崩裂,随之也宣告了梦幻般舞台时空的终结。剧作人员用集体即兴创作的方式,构建起时空交错的复杂结构和绵延变化的戏剧节奏,在情绪格调上着重起伏跌宕,以切合大众的审美心理。

参考文献:

[1]胡志毅.时间和空间:戏剧的原形结构[J].戏剧美学,2002,(2).

[2]王夫之.姜斋诗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3]马叔礼.谈赖声川的艺术[N].自立报,1986-8-1、2、3.

[4]施旭升.戏剧艺术原理[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群体性社会偏见及其解释 下一篇:Hayes―Flower的写作认知模型对规范学术论文写...